时入盛夏,大观园内绿荫如盖,蝉鸣聒耳,连风都带着灼人的热度。
抄检大观园的风波虽己过去许久,表面上的伤痕渐渐平复,但那份被强行撕开的裂痕,却如同隐在水面下的暗礁,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园内人际的流向。
这日清晨,黛玉往贾母处请安回来,途径蘅芜苑,却见几个婆子正忙着将一些箱笼物件往外搬运,薛姨妈的贴身丫鬟同喜在一旁指挥着,神色间带着几分匆忙。
黛玉心中诧异,驻足问道:“这是做什么?宝姐姐要出门?”
同喜见是黛玉,忙上前行礼,陪笑道:“回林姑娘,我们姑娘说,姨太太近来身上总不大爽利,夜里睡不踏实,想着搬回去住些时日,早晚侍奉汤药也便宜些。”
黛玉闻言,微微一怔。
宝钗搬离大观园?这消息来得突然。
她素知宝钗最是孝顺,这个理由无可指摘,但联想到月前那场风波,心中不免泛起一丝复杂的涟漪。
她点了点头,没再多问,只道:“替我问姨太太好。”便带着紫鹃默默走开了。
回到潇湘馆,那满院竹林的清幽也驱不散她心头的滞闷。紫鹃沏了茶来,见她神色郁郁,轻声劝道:“姑娘且宽心,宝姑娘回去侍奉姨太太,也是人之常情。”
黛玉倚在窗边,望着窗外被烈日晒得有些发蔫的竹叶,幽幽道:“我何尝不知是人之常情。只是。。。”她顿了顿,声音低了下去,“经了上回那件事,这园子里,终究是不同了。”
她没说破,但紫鹃明白,姑娘指的是抄检之事。
那夜,不仅怡红院、潇湘馆被翻检,连素来与人无争的蘅芜苑也未能幸免。宝钗那般注重体统、行事周全的人,遭遇这等事,心中岂能没有芥蒂?
这“侍奉汤药”的理由,只怕七分是真,三分也是寻个由头,远离这是非之地。
午后,宝钗亲自来潇湘馆辞行。她依旧穿着那件半旧的蜜合色绫袄,青缎掐牙背心,容颜丰润,举止端庄,眉目间是一贯的平和冷静。
“林妹妹,”宝钗的声音温润柔和,“我今日便家去了。特来和妹妹说一声。”
黛玉请她坐下,紫鹃奉上茶来。两人对坐,一时竟有些沉默。往日的机锋较量、诗词唱和,此刻都被一种微妙的、心照不宣的疏离感所取代。
还是宝钗先开口,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:“妹妹身子弱,这暑热天气更要多加保养。我去了,妹妹若闷了,可常去老太太跟前承欢,或与三妹妹、西妹妹她们说说笑笑,排遣些也好。”
黛玉抬眸看她,唇边弯起一抹极淡的弧度,带着惯常的敏锐与一丝自嘲:“宝姐姐放心,我自来便是这样,惯了。倒是姐姐回去,姨母跟前少不了操心,自己也要珍重。”
她的话听着平常,却暗含着一种“你我处境不同”的划界。宝钗有家可回,有母可依,而她林黛玉,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。
宝钗何等聪明,岂会听不出这话中深意?
她目光微动,掠过黛玉清瘦的脸庞和那双似乎能看透人心的眸子,心中亦是复杂。
她欣赏黛玉的才华,也怜惜她的孤苦,但两人之间,终究隔着太多——家世、性情,还有那个她们心照不宣的“宝玉”。
抄检之事,更是让她清醒地意识到,在这深宅大院中,即便如她这般步步为营,也难保不受波及。
离开,是止损,也是重新划定安全边界。
她微微一笑,将那丝复杂情绪掩藏得很好,只温言道:“妹妹说的是。咱们各自保重吧。” 她站起身,“我得去辞别老太太、太太了,妹妹留步。”
黛玉起身送她到院门口,看着那端庄稳重的背影消失在灼热的日光下,心中那份空落落的感觉愈发清晰。
宝钗的离去,不仅带走了园中一个重要的才女,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宣告——这大观园的平静之下,暗流从未停歇。
而她,似乎被留在了这愈发显得孤寂的漩涡中心。
紫鹃扶着黛玉回屋,担忧地看着她沉默的侧脸,试图宽慰:“姑娘,宝姑娘走了,还有史大姑娘呢,她过两日就又来了。”
黛玉轻轻摇头,没有言语。
湘云固然爽朗可爱,但她的到来如同阵雨,热烈却短暂,无法驱散这弥漫在潇湘馆里日益深重的寂寥。
她走到书案前,看着自己昨日写下的“一年三百六十日,风刀霜剑严相逼”的诗句,只觉得那笔墨间的孤愤,此刻体会得愈发真切。
正在这时,窗外传来晴雯清亮的声音:“林姑娘可在屋里?”
帘栊挑起,晴雯端着一个小巧的冰湃琉璃碗走了进来,碗里是嫩红的西瓜瓤,切得大小均匀,上面还点缀着几颗洁白的荔枝肉。“姑娘,今儿外头买的瓜极甜,用冰镇了,最是解暑,您尝尝。”
她将琉璃碗放在黛玉面前,目光敏锐地捕捉到黛玉眉宇间那抹未来得及消散的郁色,又瞥见桌上那页墨迹未干的诗稿,心中便明白了七八分。
她也不点破,只笑着岔开话题:“姑娘前儿给的那幅‘图样,我瞧着极好,只是那鹤颈的弧度,用寻常平针绣恐怕失了几分灵动,想着或用掺了银线的抢针试试,姑娘觉得可好?”
黛玉的注意力果然被引开,她抬起眼,看向晴雯。
这个丫鬟,似乎总能在她最孤寂彷徨的时候,以一种不卑不亢、又切实可行的方式,闯入她的世界,带来一丝鲜活的气息和实实在在的支撑。
她不再仅仅是宝玉房里的俏丫鬟,更是懂得欣赏她才华、为她谋划生计、此刻又敏锐地察觉她情绪并适时宽慰的。。。知己。
“抢针么?”黛玉沉吟片刻,点了点头,“你且试试看。若能用银线勾出那月下寒塘的微光,倒是更添意境。”
看着晴雯认真记下她建议的模样,黛玉心中那因宝钗离去而扩大的空洞,似乎被一点点填补起来。
宝钗代表了那种符合世俗标准的、周全却带着距离的“完美”,而晴雯,则代表着一种充满生命力、带着瑕疵却无比真实的“懂得”。
在这危机西伏的深宅里,后者或许,才是她更迫切需要的精神依靠。
窗外蝉声依旧喧嚣,黛玉却觉得,心头那阵莫名的慌乱,渐渐平息了下去。
薇葶芙莜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GVZ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