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假的时光如同窗外缓慢融化的积雪,在宁静中悄然流逝。除了每日雷打不动地研究那本越来越显神秘的蓝色笔记、与课外小组成员电话交流最新发现外,林凡开始有意识地在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中,播撒新观念的种子。他深知,要想在未来开展更大规模的探索,家庭的理解与支持,尤其是对“非常规”资金往来的接受度,至关重要。
这天晚饭时分,母亲李慧端上一盆热气腾腾的白菜猪肉炖粉条,父亲林建国照例斟了半杯散装白酒。电视里正播放着新闻联播,主持人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报道着国企改革深化试点的消息。
“爸,妈,听新闻说,这回股份制试点又扩大了不少,”林凡夹起一筷子粉条,状似随意地接过话头,“连咱们市里那几个老牌厂子都列入名单了。”
“可不是嘛,”林建国抿了口酒,眉头习惯性地蹙起,手指无意识地在桌上敲了敲,“厂里工会刚开了会,动员大家认购内部股。说是支持改革,可这心里头……总不踏实。这股份制,到底是个啥章程?钱投进去,会不会打了水漂?” 他的担忧带着老一辈工人对稳定收入的深切依赖。
母亲李慧一边给林凡夹菜,一边接过话茬:“我倒是听我们单位小王提过一嘴,她爱人在新成立的那家证券公司上班,说现在有种叫‘股票’的新鲜事物,老百姓开了户也能买,说是选对了企业,真能钱生钱哩!” 她的语气里带着几分好奇,几分将信将疑。
“股票?”林建国放下酒杯,摇了摇头,语气里带着固有的谨慎,“那玩意儿,听着就跟旧社会的投机倒把差不多,风险太大!咱们平头老百姓,还是安安稳稳存银行、挣工资实在。”
林凡知道,时机到了。他放下筷子,神情认真起来,没有首接反驳,而是用最朴素的比喻解释道:“爸,不能完全这么看。您想啊,一个厂子太大,一个人买不起,把它分成一万份、十万份,每一份就是一股。咱们买了这一股,就成了厂子的小股东。厂子效益好,赚了钱,股东就能按股份红,这跟把钱存银行吃利息,道理是相通的,只是机会可能大些,当然,风险也确实高些。” 他顿了顿,看向父亲,见他没有立刻反驳,才继续道,“至于内部股,某种程度上算是厂里给职工的一种福利,关键是得挑那些有潜力、领导靠谱的厂子。”
见父母都露出思索的神情,林凡适时收住话头,笑了笑:“这些我也是从报纸和书上看到点皮毛,瞎琢磨。不过我觉得,现在社会发展快,多了解点新事物,总没坏处。妈,你说呢?”
李慧点了点头,看着儿子沉稳的眼神,心里莫名地踏实了几分:“小凡说得在理,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。”
这次看似平常的饭桌闲聊,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,在父母心中漾开了涟漪。此后,林凡会有意无意地将《经济日报》、《中国证券报》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,晚上陪父母看财经新闻时,也会结合自己超越时代的认知,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点评几句政策导向、行业兴衰。他从不夸大其词,总是基于事实和逻辑,分析得有条有理。渐渐地,林建国和李慧对儿子在这方面的“早慧”从惊讶到习惯,甚至开始有些信服,觉得儿子确实比一般孩子想得深、看得远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IRB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