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水乡的晨雾尚未完全散去,南队三人己入驻了陆深提前安排好的、位于古镇一隅的静谧安全屋。
白墙黛瓦,小桥流水,环境清幽,与外界的喧嚣隔绝,正是进行分析和准备的理想场所。
然而,与这恬静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林星遥心中那份因分队而愈发强烈的责任感,以及那份源自父亲笔记的、沉甸甸的紧迫感。
她没有时间沉浸在江南的温婉中。
甫一安顿下来,她便立刻打开了自己的装备箱,将核心工作台在临水的窗边搭建起来。
阳光透过雕花木窗,映照在那些充满未来感的精密设备上,形成一种奇特的时空交错感。
“我们必须确保即使分开,也不是孤军奋战。”林星遥对孙砚和苏清漪说道,语气坚定。
她的目光扫过桌上那些小巧却至关重要的元件,开始着手进行她认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——为南北两队打造牢不可破的通讯与支援纽带。
她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,调出复杂的通讯协议和加密算法界面。
她首先改造的是团队原有的加密通讯器。
“这是基础,”她解释道,将两个比 U 盘稍大、形似古朴玉佩的装置分别推向孙砚和苏清漪,自己留下一个,另一个小心地封存好,准备通过特殊渠道寄给陆深。
“我改进了加密协议,融合了秘境中记录到的几种稳定能量频率特征作为‘密钥’。理论上,只要不是处于像‘幽都山’那种极端能量紊乱区,或者被更强的力量刻意屏蔽,我们就能保持语音和短数据流通。”
她演示了一下,装置发出极其细微的、如同玉石轻叩的嗡鸣,指示灯闪烁着稳定的绿光。“它们会伪装成环境背景能量波动,极难被探测和干扰。”
但这还不够。
林星遥深知,在秘境或类似的神秘地域,常规通讯随时可能中断。
她取出了几个更小的、薄如蝉翼的柔性电子贴片。
“皮下植入式生物信号追踪器,”她拿起一个,贴在自己的手腕内侧,贴片几乎瞬间与肤色融为一体,肉眼难以察觉,“基于生命体征和神经电信号进行编码传输。一旦我们的常规通讯中断,或者佩戴者生命体征出现剧烈波动(如昏迷、重伤),它会自动激活,发射一种特殊的、穿透力极强的生物脉冲信号。”
她看向孙砚和苏清漪,神情严肃:“这意味着,哪怕我们失联,只要还活着,就能大致定位彼此的位置和状态。这是最后一道保险。”她将另外两片递给二人,并小心翼翼地将属于陆深的那片单独封装。
最后,也是她最精心设计的,是紧急求救信号器。
这并非简单的定位装置。
“看这个,”她拿起一个纽扣大小的、中心镶嵌着极小微粒的金属圆片,“它内部封装了经过处理的、极其微量的文鳐鱼共鸣水晶碎屑。”
她将其嵌入一个造型古朴、如同旧式怀表的金属外壳中。
“当遇到无法应对的危机,用力按下中心的按钮时,它不会发射电磁信号,而是会激发水晶碎屑,发出一种特定的、极其尖锐的声波频率脉冲。这种频率,是根据文鳐鱼首领赠与的水晶特性反向破译的,对我们无害,但会对秘境生物、甚至可能对寻山会那种污秽能量产生强烈的、区域性的干扰和刺激。”
她顿了顿,眼神明亮:“这不仅是求救,更是一种强力的战术干扰。它能为我们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,或者扰乱敌人的行动。同时,其他持有通讯器的人,也能在一定距离内‘听’到这种特殊的频率示警。”
她将三个“怀表”分别交给孙砚和苏清漪,最后一个同样封存准备寄给陆深。“希望我们永远用不到它。”
整个准备过程,林星遥展现出了令人叹服的专业素养和创造力。
她不仅仅是在准备设备,更像是在为分散的团队编织一张无形的、坚韧的安全网。
每一个装置,都考虑到了他们可能面临的各种超常规挑战,将现代科技与秘境中获得的神秘知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。
苏清漪郑重地接过属于自己的那份设备,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心血与羁绊,心中那份关于“守脉人”秘密的沉重,似乎也被这坚实的团队纽带温暖了一丝。
“星遥,辛苦你了。有了这些,我们心里踏实多了。”
孙砚也将通讯玉佩贴身放好,追踪器贴在不易察觉的部位,紧急信号器则放入最容易取用的口袋。
他看着林星遥专注而认真的侧脸,心中充满了感激与钦佩。
她的技术,不仅是探索的工具,更是守护彼此的力量。
“我们会保持联系,”林星遥做完最后一项检测,抬起头,目光扫过两位队友,最终望向北方,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,看到那个独行的身影,“无论南北,我们始终是一个团队。”
科技的丝线,己将分散的个体重新紧密相连。
它为即将到来的双线冒险,注入了信心,也系上了最深的牵挂。
(第44章 收)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IX2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