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54章 铁匠铺的雏形

小说: 沸腾年代1980   作者:叙白飞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沸腾年代1980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J3T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河口子村的傍晚,渐渐多了一道新的风景线——陈旭家耳房里传出的、有节奏的“叮当”声。这声音不同于压面机的低沉嗡鸣,而是清脆、有力的金属敲击声,间或夹杂着砂轮摩擦的尖锐嘶鸣。

陈旭的“高效锄头”计划,进展得比预想中顺利。有了大队副业小组这块牌子,他从老农机站淘换废旧材料方便了许多。王技术员看他真心好学,也偶尔指点一二,比如告诉他哪种钢材适合做刃口,简单的淬火该怎么掌握火候。

第一把“高效锄头”做出来时,样子还有些笨拙,焊接口也不够平整。但陈旭自己拿到自留地里一试,就发现了不同。锄板的角度他调整过,入土更省力,刨起来的土块也更松散。他又根据使用感觉,反复修改了几次,锄头越来越顺手。

他没急着往外推,而是先做了几把,送给赵大爷、李婶等关系好的邻居试用,只说是自己瞎琢磨的,不要钱。乡亲们用了,都说好,比老式锄头轻快不少。口碑就这么一点点传开了。

很快,就有外村的生产队长慕名而来。现在政策鼓励社队添置生产工具,提高效率。他们看到陈旭做的锄头,又听说他修复过抽水机、造过压面机,都觉得这年轻人有门道。

“陈技术员,这锄头,能给咱队里订做二十把不?价钱好说!”小王庄的生产队长率先开口。

有了压面机的成功经验,陈旭这次从容多了。他没大包大揽,而是谨慎地说:“队长,您看这样行不?我先按成本价给您做五把,您拿回去让社员们使使,要是真觉得好,咱们再谈大批量的事。这玩意儿得用着顺手才行。”

他这态度,反而赢得了对方的信任。五把锄头很快交货,对方试用后非常满意,立刻回来下了五十把的订单,还预付了部分定金。

第一笔像样的订单,就这样谈成了!

陈旭没有单干。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而且容易惹人眼红。他去找赵福海商量,提议以大队的名义,成立一个“农机具修理改良小组”,利用老农机站的场地和废旧物资,承接附近生产队的小农具维修和改良业务,收入按比例上交大队,小组人员记工分加补助。沸腾年代1980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沸腾年代1980最新章节随便看!

赵福海正愁找不到响应“搞活经济”的具体项目,陈旭的提议简首是雪中送炭,立刻拍板同意,并亲自担任小组组长(挂名),让陈旭负责具体技术和工作安排。

有了大队的正式旗号,陈旭的底气更足了。他邀请了村里两个以前打过铁、手脚麻利、人也可靠的老师傅加入小组,又招了两个肯学肯干的年轻后生做学徒。一个简陋的、却充满生机的“铁匠铺”,就在老农机站的角落里开了张。

陈旭负责设计和核心技术的把握,老师傅们负责具体的锻打和加工,学徒们打下手、学手艺。叮叮当当的打铁声,成了老农机站里最动听的音符。他们不仅做新锄头,也接修理旧农具的活儿,镰刀、镐头、犁铧,啥都修。收费合理,手艺又好,很快就在周边几个公社打出了名气。

业务量上来后,陈旭开始有意识地利用空间的能力。一些精密的划线、需要恒温处理的的小零件淬火,他会在夜深人静时,在空间内完成,确保质量和效率。空间的辅助,让他的“技术”显得更加精湛和可靠。

收入也相当可观。除去成本、上交大队和支付工分补助,作为技术核心和组织者的陈旭,分到的红利远超普通社员。他没有挥霍,而是将大部分钱换成了更保值的全国粮票和金银(通过刘采购的隐秘渠道),小部分用于改善家庭生活和购买技术书籍。

陈旭家,成了河口子村名副其实的“富裕户”。王桂芬用上了好药,脸色红润,能帮着陈娟操持家务了。陈娟也扯了花布做了新衣裳,脸上洋溢着自信的光彩。陈根生虽然还是沉默,但偶尔会背着手,溜达到老农机站,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,眼里有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。

陈旭没有满足。他通过刘采购,开始悄悄搜集一些关于南方沿海地区经济特区的模糊信息,那些大胆的改革举措让他心潮澎湃。他知道,一个更大的时代浪潮正在涌动。他现在要做的,就是积攒足够的资本、技术和经验,等待那股浪潮席卷而来的那一刻。

站在老农机站门口,看着夕阳下热火朝天的“铁匠铺”,陈旭仿佛看到,一条通往更广阔世界的路,正从这堆废铜烂铁中,缓缓铺展开来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J3T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沸腾年代1980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J3T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