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旭提出的向“现代农业解决方案提供者”转型的构想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河口子农机制造厂的核心管理层中激起了层层涟漪。这个想法太过超前,太过宏大,以至于刘工、李卫国等老骨干听了,都半晌没说出话来。
“建国啊,”刘工摘下老花镜,揉了揉眉心,“咱们能把农机做好,己经不容易了。种子、化肥、智能灌溉……这隔行如隔山啊!步子是不是太大了点?”
李卫国也面露难色:“厂长,这需要投多少钱?需要多少新人才?市场在哪里?风险太大了!”
陈旭理解大家的顾虑。他知道,这个构想确实超出了厂子现有的能力和认知范围。但他更清楚,停留在舒适区,迟早会被更强大的对手或者更颠覆性的技术淘汰。
他没有强行推动,而是采取了更务实的“星火策略”。
“同志们,我明白大家的担心。一口吃不成胖子。我们不求一步到位,但方向要明确。我们可以先从我们能做的事情做起,一点点积累,让星星之火,慢慢燎原。”
他提出了具体的“三步走”计划:
第一步,立足根本,做强做精现有主业。 集中力量将轻便型收割机和微型耕作机打造成绝对的市场领先产品,进一步提升可靠性,降低成本,扩大市场份额。这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,绝不能动摇。
第二步,延伸服务,探索“农机+”模式。 利用现有的销售和服务网络,尝试为农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。例如,与信誉好的种子公司、化肥厂合作,代理销售一些适配自家农机的优质农资产品;组织技术员学习基本的农艺知识,为购买农机的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简易技术指导。这一步,是从单纯卖产品向“产品+服务”的初步延伸。
第三步,小步快跑,开展前沿技术试点。 成立一个小型的“农业技术研究室”,不追求大而全,先聚焦一两个点。比如,与省农科院的专家合作,在厂区的试验田里,试点研究节水灌溉技术如何与自家的小型抽水机、喷灌设备结合;或者,尝试引进简单的土壤湿度传感器,探索低成本精准灌溉的可能性。这一步,是为未来的智能化做技术储备和概念验证。
这个务实的、分步走的计划,让大家心里有了底。目标虽然远大,但路径清晰,风险可控。
说干就干。陈旭亲自挂帅,成立了“战略发展部”,由李卫国兼任部长,负责“农机+”服务的拓展和对外合作。刘工则牵头“农业技术研究室”,带领几个年轻技术员,开始了小范围的探索。
变化在悄然发生。
李卫国带着销售团队,不再仅仅推销农机,开始向农户介绍配套的良种和科学施肥方法,虽然一开始农户不太买账,但慢慢的,一些思想开放的种田能手开始尝试,效果不错,口碑逐渐传开。河口子厂的经销商发现,卖农机的同时捎带手卖点靠谱的农资,还能增加收入,积极性也高了。
刘工的技术研究室更是搞得有声有色。他们在试验田里架起了简单的滴灌带,连接上河口子自家生产的小型水泵和加装的简易控制器,实现了定时定量灌溉,节水效果明显。虽然设备还很粗糙,但来看新鲜的农户络绎不绝,都觉得神奇。陈旭还托关系,从国外农机杂志上找来了一些智能农业设备的图片和简介,让技术员们学习研究,开阔眼界。
这些举措,短期内并没有带来首接的经济效益,反而投入了不少人力和物力。厂里又出现了一些风言风语,说陈旭“不务正业”,“尽搞些花架子”。
但陈旭顶住了压力。他坚信,未来的农业,一定是机械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深度融合的农业。现在播种下的这些“星火”,将来一定能形成燎原之势。
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。省里一位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下来调研现代农业发展情况,听说了河口子厂不仅农机做得好,还在探索农机农艺结合和简易智能灌溉,产生了浓厚兴趣,临时决定到河口子厂看看。
陈旭抓住机会,没有刻意准备,就展示了厂里最真实的一面:先进的生产线、严谨的质量控制、热销的农机产品,以及试验田里那些虽然简陋但充满创意的灌溉试验。他汇报了厂子“立足农机、延伸服务、探索未来”的发展思路。
副省长看了听了,非常高兴,当场给予了高度评价:“很好!河口子厂不仅产品过硬,更有前瞻性!探索农机农艺融合,探索适合国情的节水农业、智慧农业,方向是对的!这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所在!省里会关注和支持你们的探索!”
领导的肯定,像一阵春风,瞬间吹散了厂内的疑虑和外界的不解。河口子厂再次成为焦点,但这次,是因为其创新的理念和前瞻的布局。
这次意外的肯定,极大地鼓舞了陈旭和全体员工。战略发展部和技术研究室的地位大大提高,投入也增加了。一些农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主动联系,希望开展合作。甚至有一家国外的节水灌溉设备公司,也通过广交会的关系,表达了技术交流的意向。
星星之火,终于开始闪现出燎原的苗头。
陈旭站在试验田边,看着在夕阳下熠熠生辉的滴灌带,心中充满了希望。他知道,这条路很长,很艰难,但方向对了,就不怕路远。河口子农机制造厂这艘航船,己经扬起了探索未来农业的风帆,驶向了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新蓝海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J3T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