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廿五,静心斋的清晨被一层薄雾笼罩,庭院中的“小五行聚灵阵”经过数日运转,灵光愈发温润,连带着院角的几丛耐寒兰草都抽出了嫩绿的新芽。陈砚立于阵旁,并未如往常般吐纳练气,而是闭目凝神,指尖虚划,仿佛在空气中勾勒着无形的轨迹。他的气息沉静,眉宇间却凝聚着一丝前所未有的专注与探索的光芒。
自土地庙除祟归来,经过与师父那番深入骨髓的经验总结,陈砚的修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。他不再仅仅满足于掌握师父所授的既定法门,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、想要“创造”的冲动,如同春笋破土般,不可抑制地萌发出来。那些实战中的灵光一闪,那些对“引导净化”、“刚柔并济”等道理的领悟,以及怀中铜镜偶尔传来的、仿佛蕴含着某种古老智慧的微妙感应,都在催生着他去尝试,去融合,去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。
早课过后,他没有立刻练习符咒或阵法,而是取来纸笔,伏案疾书。纸上并非绘制符箓,而是罗列着他近日来的种种感悟与疑问:
“镇邪符刚猛,安神符柔和,可否相融,成‘刚柔并济’之守势?”
“聚灵阵汇聚灵气,化煞符转化戾气,若将化煞之意融入聚灵阵基,是否可成‘净灵之阵’,主动净化一方天地?”
“铜镜感应,常示能量流转之‘韵律’,此韵律可否应用于符咒结构,使灵力运转更顺畅,效力倍增?”
“……”
这些问题,有些异想天开,有些则触及了道法原理的深处。他知道,贸然改动传承千年的道术是极其危险的,但那股探索的欲望,以及内心深处对铜镜提示的信任,推动着他小心翼翼地去触碰边界。
他首先将目标锁定在最熟悉的“安神符”与“镇邪符”上。此二符,一主内守,一主外御,属性看似相悖。传统用法,多是先后施展,或依情况择一而用。但陈砚回想起土地庙中,以安抚之意融合金刚守护的灵光一闪,决心尝试将其“意”融合,创出一道兼具“内守心神、外御邪扰”的新符。
他并未首接改动符文结构,那是禁忌。而是先从“意”上着手。他静坐冥想,同时观想“安神符”带来的心如止水、波澜不惊的意境,以及“镇邪符”那凛然不可侵犯、诸邪退避的威严。起初,两种意境相互冲突,心神摇曳。他不断调整,尝试寻找其中的平衡点,想象一种“外显金刚怒目,内怀菩萨心肠”的状态,一种“不动如山,心若明镜”的守护领域。
渐渐地,他找到了一种微妙的感觉,仿佛两种意境并非对立,而是可以共存,甚至相辅相成——极致的宁静,本身便是对心魔外邪的强大防御;而坚定的守护意志,亦能带来内心的安定。他将这种融合后的“意境”仔细体悟,铭记于心。
接着,他尝试将这种意境融入绘制过程。他依旧使用标准的安神符符文,但在落笔时,心念不再是单纯的“安抚”,而是带上了那份“守护”的意念,笔锋流转间,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坚韧。符成之后,他仔细观察,符箓灵光似乎比往常更显凝实,光芒中隐隐透着一丝金白交织的韵味,虽不明显,却让他心头一跳。
他谨慎地激发此符。符光展开,形成的安宁气场果然与以往不同,不仅让人心神宁静,更隐隐有一种无形的屏障感,对周遭游离的阴冷气息产生了一丝微弱的排斥效果!虽然效果远不如真正的镇邪符,但这确是一种全新的特性!
“此符……或可称之为‘守心符’?”陈砚心中涌起一阵创造的喜悦。他知道这仅仅是雏形,距离真正融合两道符箓的威能还差得远,但这一步,意义非凡。
他将这个初步尝试向毛小方禀报,心中有些忐忑,不知师父会作何反应。
毛小方仔细查看了那张泛着异样灵光的“守心符”,又听陈砚讲述了创作思路,沉吟良久,方道:“道法自然,然非一成不变。前人之路,乃后人之阶。你能不拘泥于成法,勇于思索,尝试融合意境,此心可嘉。”
他话锋一转,神色肃然:“然,创新非妄为。符箓结构,乃历代先贤体悟天地法则所凝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你此番尝试,仅于‘意’上做文章,未动其‘形’,尚属稳妥。若贸然改动符文笔画,灵力走向紊乱,轻则符效尽失,重则反噬己身,切记!”
“弟子明白!绝不敢妄动符文根本!”陈砚连忙保证,心中却因师父的肯定而备受鼓舞。
得到师父的首肯(或者说默许)后,陈砚的探索更大胆了一些。他将目光投向了阵法。他设想,能否将“小五行聚灵阵”与“化煞”的理念结合,创造一种不仅能汇聚灵气,还能主动净化范围内邪祟气息的阵法?
他再次借助“寻龙盘”,仔细勘察庭院气场,寻找五行灵气与残余煞气(主要来自平日练习和之前除祟带回的微量气息)的分布规律。他发现,聚灵阵汇聚灵气时,那些微弱的煞气也会被一定程度地吸引过来,混杂其中,虽被灵气稀释,但终非纯粹。
“若能引导阵法之力,在汇聚的同时,将这些杂质‘过滤’掉……”陈砚陷入沉思。他想到了土地庙中引导煞气循环净化的经历,想到了铜镜提示的“能量流转韵律”。
他尝试在布置“小五行聚灵阵”时,加入一些细微的调整。不再仅仅按照五行相生顺序连接阵基,而是在连接灵力丝线时,刻意加入一种极缓的、螺旋状的引导意念,模仿那种“化煞”的韵律,意图让汇聚而来的气息在阵中自然流转、沉淀、净化。
第一次尝试,阵法刚成便剧烈波动,灵力流转滞涩,汇聚效果大减,净化之意更是无从谈起。失败。
陈砚没有气馁,仔细复盘。他发现自己的引导意念过于刻意,干扰了阵法本身的稳定运行。他调整思路,将“净化”的意念放得更轻、更自然,如同溪流中的细沙自然沉淀,而非强行过滤。
第二次,第三次……他不断调整意念的强度、流转的速度与方向。这个过程极其耗费心神,需要对阵法原理和能量感知有极深的理解。期间,鸾鸟铜镜数次传来微弱的温热感,每次都在他思路陷入僵局时,提示他调整某种“节奏”或“角度”,仿佛一位无声的导师在旁指点。
经过十余次失败的尝试,在一個月色清朗的夜晚,当他再次布阵,将那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净化意念融入阵法循环时,异变发生了!
阵法成功运转,汇聚灵气的速度似乎比往常慢了一丝,但汇聚而来的灵气,却显得格外精纯、清澈!更奇妙的是,庭院中那些平日难以察觉的、残留的微弱煞气,在靠近阵法范围时,竟真的如同被无形的筛子过滤一般,缓缓沉淀下来,附着在阵基周围的卵石上,而汇入阵中的,则是更为纯净平和的灵气!虽然净化范围极小,效力微弱,但这无疑证明了他的设想是可行的!
“此阵……或可称之为‘小五行净灵阵’?”陈砚看着那缓缓运转、散发着纯净气息的阵法,心中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。这不再是简单的模仿,而是真正的创新!
他将“守心符”的意念融合与“小五行净灵阵”的初步成功都向毛小方做了详细汇报。
毛小方亲自检验了净灵阵的效果,良久,微微颔首,眼中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惊异与欣慰:“因势利导,化废为宝。此思路,暗合天道循环之理。你能从实战体悟中生出此念,并能借助法器感应,初步实现,实属难得。”他顿了顿,郑重告诫,“然,此等创新,犹如悬崖走索,险异常规。需步步为营,以深厚根基为依仗,以谨慎验证为准则。万不可因一时之得而沾沾自喜,妄图一步登天。”
“弟子谨记!定当时时反省,以扎实根基为本,绝不好高骛远!”陈砚肃然应道。
自此,陈砚的修行生活中,多了一项充满挑战与乐趣的内容——道术创新。他依旧刻苦练习基础符咒阵法,将根基打得更加牢固。同时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他开始尝试更多的小规模创新:比如改进“火鸦符”的灵力结构,使其飞行轨迹更刁钻;尝试将“金刚符”的防护之力与“轻身符”的灵动相结合,创出更适合游斗的护身法门;甚至开始构思,如何将铜镜那玄妙的“感应”能力,更主动地应用于对敌或探查之中……
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,失败远多于成功。但每一次小小的突破,都让他对道法的理解更深一层,与鸾鸟铜镜的联系也愈发紧密、默契。静心斋的灯火下,不仅有一位勤勉的学徒,更开始闪现出一位未来可能开宗立派的创新者的微光。道术的传承,就在这坚守与突破中,悄然孕育着新的生机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JKM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