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阳刚爬过苏家村口的老槐树,苏瑾陌就揣着沉甸甸的钱袋出了门。袋里是他之前卖紧俏货赚的第一桶金,足足五十两——在这荒年里,足够寻常人家过两年,而对他来说,这只是开启经商之路的敲门砖。
他要去镇上盘铺面。早在半个月前,他就摸清了镇上的集市格局:东头是粮区,西头是杂货区,中间这条街人流量最大,却大多是老铺子,唯有一家原是卖布的铺子刚空出来,位置好,租金比旁边低两成,是块难得的好地。
“苏小哥,这铺面月租一两银子,最少得付三个月押金,你真要盘?”房东王老汉看着眼前的年轻人,忍不住再确认一遍。这铺子空了快一个月,没人敢接——荒年生意难做,不少铺子都关门了,他没想到这苏家村的小子这么敢闯。
苏瑾陌指尖夹着银锭,笑容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:“王伯,我要盘,而且付半年租金,再额外多给您五两,麻烦您今天就把契约签了。”他知道,拖得越久越容易生变,不如干脆点,既稳住铺面,也让王老汉欠个人情。
王老汉眼睛一亮,连忙点头:“哎!好!这就签!”半年租金加五两好处,比他预期的多太多,哪有不答应的道理。
不到一个时辰,契约就签好。苏瑾陌拿着房契,站在铺面前,看着“苏记杂货铺”的木牌(他提前让六哥做的),嘴角勾起一抹淡笑。这铺子不大,却承载着他的野心——他要让“苏记”的名号,以后在整个县城,甚至府城都响当当。
接下来是进货。苏瑾陌没选那些花哨的玩意儿,专挑荒年里的刚需品:粗盐(从盐商手里压到每斤八文,比镇上别家便宜两文)、加厚的粗布(秋冬快到了,御寒用)、针线(家家户户都要),还有他特意让母亲晒的红薯干(甜糯耐放,能当零食也能顶饿,成本低利润高)。
进货时,盐商一开始不肯降价,苏瑾陌不急不躁,只说:“我每月要两百斤,连续要半年,你若肯降两文,我再帮你介绍其他铺子;若不肯,我就去邻县找张老板——他昨天还说愿意给我七文一斤。”盐商一听,怕丢了长期客户,只好点头让步。这就是苏瑾陌的本事——知己知彼,稳准狠,从不做亏本买卖。
开业那天是九月初九,重阳节。苏瑾陌没搞复杂的仪式,只在门口摆了两筐红薯干,写了块木牌:“开业首日,盐、布、针线每样减一文,买满二十文送红薯干一斤。”
消息一传开,镇上的村民、小贩都涌了过来。“苏记的盐真比刘家铺子便宜两文?”一个大婶拿起盐袋掂量,“分量还足!”“这粗布摸着厚实,比别家的耐穿!”“买针线还送红薯干?这红薯干真甜!”
不到一个时辰,两百斤盐卖空了,五十匹粗布只剩五匹,针线更是早被抢光。苏瑾陌站在柜台后,手里的算盘打得飞快,脸上虽依旧温和,眼底却藏不住笑意——这一上午的盈利,就抵得上之前跑半个月货郎的收入。
“苏老板,下次什么时候进货啊?我还来买!”一个老主顾临走前喊了一声,引来不少人附和。
苏瑾陌笑着应道:“三天后准有新货,各位放心。”
等最后一个客人走后,苏瑾陌关上铺子门,拿出账本算账。指尖划过“盈利十五两”的数字,他嘴角的弧度更大了——按这个速度,不出三个月,就能把铺面的成本赚回来,还能拓展更多品类,比如进些农具、药材,甚至把家里的红薯干做成长期货源。
他想起之前小妹说的“做长久生意,得靠口碑”,现在看来,这条路走对了。物美价廉,再加点小优惠,就能把客户留住,以后再慢慢扩大规模,总有一天,他要把“苏记”开遍整个州府。
傍晚,苏瑾陌提着一坛好酒、两斤肉回家,刚进院门就喊:“娘,璃儿,开业第一天,货全卖空了!”
母亲从厨房跑出来,手里还拿着锅铲,满脸惊喜:“真的?赚了多少?”
苏玥璃也凑过来,眼睛亮晶晶的:“二哥好厉害!我就知道你肯定能成!”
苏瑾陌把东西递给母亲,摸了摸苏玥璃的头,笑着说:“赚了十五两,比预期的还多。三天后我再进一批货,这次要多进点粗布和棉花,天冷了,这些更抢手。”
一家人围着他问东问西,院子里满是笑声。只有站在角落里的阿夜,看着苏瑾陌意气风发的样子,眼底闪过一丝了然——这苏家二哥,不仅有经商天赋,还有野心,苏家的崛起,恐怕比他想的还要快。
而此刻,镇上的“刘记杂货铺”里,东家刘胖子正站在门口,看着斜对面紧闭的“苏记”铺子,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。他刚才亲眼看到苏记里人挤人,自己铺子里却连个鬼影都没有——苏瑾陌卖的盐比他便宜两文,布比他厚实,还送红薯干,这不是明着抢生意吗?
“哼,一个乡下小子,也敢跟我抢饭吃?”刘胖子攥紧拳头,眼神阴鸷,“等着吧,我倒要看看,你的铺子能开多久!”他心里己经盘算好了,明天就把盐价再降一文,再让人去外面说苏记的货是次品,来路不明——他在镇上做了十年生意,有的是办法搞垮一个新铺子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JRM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