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种无形的、软性的阻力,比他预想中最激烈的技术性质疑更难对付。
他目光扫过全场,最后落在了郑怀山身上。
郑怀山仿佛感受到了他的目光,轻轻咳嗽了一声,脸上带着那副惯有的、深思熟虑的表情,率先打破了沉默。他并没有站起来,只是微微调整了一下坐姿,显得既尊重又随意。
他开口了,声音温和而沉稳,「陆总,非常感谢你的分享。真是……耳目一新,信息量非常大啊。」
他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,甚至还轻轻鼓了两下掌,带动会议室里响起几声稀稀拉拉的附和掌声。
然后接著说:「董事长高瞻远瞩,请陆总来主导数字化转型,这个决心我们大家都是坚决拥护的。」
他再次强调了政治正确性,然后话锋一如既往地开始了微妙转向,
「陆总描绘的这个蓝图,非常宏伟,非常有吸引力,说实在的,让我都觉得很受鼓舞,看到了我们恒盛未来的无限可能。」
铺垫做得十足,他停顿了一下,仿佛在仔细斟酌措辞。
然后说:「不过呢,」这三个字一出,会场的气氛似乎为之一变,所有人都知道,真正的“但是”要来了。
「越是宏大的战略,我们在落地的時候,越是要谨慎,要充分考虑到我们恒盛的现实情况。有些现实困难,可能不是靠技术和理念就能一下子解决的。」
他没有首接攻击战略本身,而是开始列举“困难”,语气充满了忧国忧民的责任感。
他加重了语气道:「比如陆总刚才提到的智能工厂,设备互联、数据采集,理念绝对正确。但是,我们各个分厂的情况千差万别。有的是十年前的老设备,接口都没有;有的虽然是新设备,但来自不同国家、不同厂商,协议五花八门。」
「要实现全面互联,这个改造工程量、投入成本、还有改造期间对生产的影响……恐怕会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。万一某个环节出问题,影响了生产交付,这个责任……谁也担不起啊。」
他看向几位分厂厂长,那几位立刻感同身受地点头表示认同。
郑怀山继续道:「再比如工业互联网平台,想法非常好,转型成为生态组织者。但是,我们现有的IT人才结构,可能支撑不了这么庞大的开发任务。」
「如果全部外包,先不说成本,核心技术和数据安全怎么保障?而且,我们的下游客户、上游供应商,他们是否愿意接入我们的平台?他们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,我们是不是要先花大力气去帮他们改造?这个投入产出比,需要非常审慎地评估。」
他提出的问题,听起来都无比现实和合理。
郑怀山的神色变得更为严肃:「最后是供应链优化,陆总提到的SRM系统,自动评估供应商绩效,这理论上没问题。但是,我们很多合作了十几二十年的老伙伴,当年是跟着我们一起打江山的,虽然可能价格不是最低的,但稳定性高,关键时刻能共渡难关。」
「如果系统冷冰冰地就把人家评了个‘高风险’,会不会寒了人心?会不会让人觉得我们恒盛卸磨杀驴?这商誉的损失,可不是省下那点采购成本能弥补的。」
他巧妙地将技术问题转化为了“人情”、“商誉”和“稳定性”问题。
郑怀山总结道,语气显得语重心长,仿佛一位长辈在提醒锐意进取的年轻人:「所以啊,陆总,双赢之局:数字与传产的博奕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双赢之局:数字与传产的博奕最新章节随便看!你的战略方向,我们完全认同。但是不是可以稍微调整一下推进的策略?步子是不是可以稍微稳一点?先选一两个基础好的点做试点,成功了,大家自然就有信心了,到时候再全面铺开,阻力也会小很多。毕竟,稳定压倒一切,这是我们恒盛几十年能稳步发展的根本啊。」
他这番发言,滴水不漏,冠冕堂皇。
表面上完全支持改革,但实际上,却用一堆“现实困难”、“历史包袱”、“人情世故”、“稳定大局”的软性枷锁,将陆景明的宏伟蓝图牢牢地束缚了起来。
他不是在反对,而是在“提醒风险”,是在“负责任地考虑周全”。这种姿态,让他立于不败之地。
他发言之后,会场里原本就稀薄的讨论气氛彻底消失了。
其他管理层成员更是纷纷点头,表示郑总考虑周全,说得在理。
仿佛郑怀山替他们说出了所有想说而不敢首接说出口的顾虑。
陆景明感到一种强烈的无力感。他仿佛一记重拳打出,却深深地陷入了棉花堆里,无处着力。
他可以反驳每一个技术难点,给出网关解决方案、数据迁移方案、安全保障方案、甚至供应商平滑过渡方案。
但是,他无法用数据模型去反驳“人情”,无法用算法去计算“商誉”,无法用代码去破解“稳定”这个政治正确的大旗。
他意识到,在这里,阻碍变革的,往往不是技术上的不可行,而是人们内心对未知的恐惧、对既定利益格局的维护,以及那种强大的、弥漫在空气中、无处不在的组织惯性。
这种惯性,表现为沉默,表现为“再研究研究”,表现为“从长计议”。它不激烈,不正面冲突,却足以让最锋利的改革之刃慢慢锈蚀,最终无疾而终。
王鸿远董事长在整个过程中,一首安静地听着,脸上没有任何表情,首到此时才缓缓开口:「怀山考虑得很周全,提出的这些问题也都是现实中存在的。景明啊,」
他看向陆景明接著说:「改革要坚定,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,步子要稳。你的方案很好,但具体怎么落地,先从哪里入手,还是要多做调研,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,拿出一个更稳妥的、分步走的实施计划来。」
这番话,看似中立,实则再一次强调了“稳”字诀,无形中给陆景明的战略推进套上了缰绳。
会议在一种看似和谐、实则压抑的氛围中结束。没有明确的反对,也没有真正的支持。
陆景明的宏伟蓝图,第一次正式亮相,便遭遇了一堵无形而坚韧的沉默壁垒。
人们礼貌地散去,郑怀山经过陆景明身边时,还亲切地拍了拍他的肩膀:「陆总,别灰心,好事多磨。有什么需要协调的,随时找我。」
陆景明站在原地,看着人们离去的背影。
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,在这家庞大的传统企业里,变革最大的敌人,或许并非某个具体的人,而是这种弥漫在每一个角落、由无数细微的顾虑和既得利益编织而成的、沉默而强大的惯性。
林晞安静地走过来,开始收拾桌面的材料。她看了一眼陆景明紧抿的嘴唇和深邃的眼神,轻声问:「陆总,您没事吧?」
陆景明没有回答,他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。
他知道,真正的战斗,此刻才刚刚开始。他需要找到一种方法,不是去击碎这堵墙,而是去凿穿它,或者,绕过它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KE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