攀枝花,这片曾经只有彝人猎手和地质勘探队涉足的蛮荒之地,在民国西年的夏秋之交,彻底变了模样。以抵达的首批核心设备堆放场为中心,一片巨大的工地如同沸腾的海洋,向外疯狂蔓延。赵奎运输总队的后续人马,依旧如同执着的蚁群,沿着那条用汗水甚至生命拓宽的道路,将更多的“钢铁骨骼”源源不断输送进来。
陈慕飞将攀西钢铁厂的建设定为“第一要务”,倾全川之力保障。来自重庆的工匠、技工学校的优秀学员、招募的民工以及第二师的部分工兵部队,组成了超过万人的建设大军。美国工程师团队在汤姆森的带领下,也全体进驻这片荒凉而火热的土地。
建设的核心,首先是那座象征着工业文明巅峰的炼钢高炉。
奠基仪式简单而隆重。陈慕飞未能亲临,由秦墨儒作为代表,与赵奎、汤姆森等人一起,为高炉基础浇下了第一方水泥。随后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安装战役打响。
高炉的炉壳钢板厚达数英寸,每块的吊装、定位、焊接,采用了这个时候先进的气焊技术都是一次对技术和毅力的考验。工地上架起了数台临时组装的蒸汽起重机,日夜轰鸣。中国工匠在美国工程师的指导下,学习着阅读复杂的装配图纸,使用着陌生的工具,将那些庞然大物般的构件一丝不苟地组合起来。铆钉的锤击声、蒸汽的嘶鸣声、工人的号子声,交织成一曲粗犷而充满力量的工业交响。
与此同时,火力发电厂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。巨大的锅炉本体被吊装就位,密如蛛网的管道开始铺设,坚固的汽轮机基础己然浇筑完成。电力,是驱动所有设备的血液,必须最先流淌起来。
负责此处的美国工程师詹姆斯,一个严谨得近乎刻板的苏格兰后裔,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达到了苛刻的程度。水平尺差一个气泡不行,螺栓扭矩少一磅力不行。起初,中国工人们颇不适应,甚至私下抱怨“洋鬼子死脑筋”。但李慕华和攀西总局的官员们坚决支持詹姆斯,反复强调“基础不牢,地动山摇”。渐渐地,工人们习惯了这种精确,甚至开始以此为荣。
在厂房另一侧划出的区域,轧钢设备的基座也在紧张施工。那巨大的、需要承受恐怖冲击力的轧机基础,用了远超常规的钢筋和水泥。
“都督有令,冬季之前,高炉主体必须完工,发电厂必须具备试车条件!”督工的命令每日都在工地上回响。
压力巨大,条件艰苦。疟疾、水土不服困扰着许多人,简易工棚难以抵挡滇西南变幻莫测的天气,物资补给线漫长而脆弱。但看着那在荒地上一天天拔地而起、初具雏形的钢铁巨兽,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和使命感,支撑着所有人。
汤姆森在写给总部的信中提到:“……这些中国人有着惊人的韧性和学习能力。他们正在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最的热情,试图唤醒一头属于他们自己的工业巨兽。这里的氛围,让我想起了几十年前匹兹堡的草创时期,但更加……悲壮和急切。”
这一天,当高炉的炉顶最后一块钢板焊接完成,巨大的炉体在高原炽烈的阳光下闪烁着暗沉的光芒时,所有参与建设的工匠、民工、士兵和工程师,都不约而同地停下了手中的工作,仰头注视着这寂静的庞然大物。
它还没有呼吸,没有心跳。但所有人都仿佛能感受到,一股沉睡的力量正在这钢铁的躯壳内积聚。
赵奎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和尘土,对身边的秦墨儒和汤姆森沙哑地说道:“接下来,就该给它接通血脉,点燃心脏了。”
他指的,是即将开始铺设的配套铁路支线、煤矿开采,以及那座关乎动力的火力发电厂。
作者“喜欢乌鳞的毒丸”推荐阅读《风起1890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KSQ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