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和景明的长安,国子监门前的石狮子被阳光镀上一层暖光,可前来参加科举的学子们,脸上却多半带着愁云。来自寒门的学子李秀才,攥着磨得发亮的笔杆,看着不远处一群衣着华贵的世家子弟谈笑风生,忍不住叹了口气 —— 往年科举,考题多出自世家垄断的典籍,阅卷官也多是世家出身,寒门子弟即便有才,也难有出头之日。
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赵衍看在眼里。他微服出行,本是为了查看科举筹备情况,却没想到寒门学子的窘迫依旧如此明显。自平定天下后,他虽推行了一些打压世家的政策,但世家在官场和教育领域的垄断仍未彻底打破,科举仍是世家子弟进入仕途的主要通道,寒门子弟难有机会。
“要想彻底打破世家垄断,必须改革科举。” 赵衍在心中默念,随即调出系统面板,在 “制度改革” 分类中找到 “科举改革方案”。这份方案是系统根据历史上的科举改良经验与大昭现状生成的,核心是 “打破门第限制、规范考试流程、扩大录取范围”,兑换价格仅需 5000 两黄金。
“兑换科举改革方案!” 赵衍毫不犹豫地下令。系统机械音立刻响起:“兑换成功!科举改革方案己生成,包含‘考试内容革新’‘阅卷流程规范’‘录取机制调整’三部分,附带‘科举考场建设图纸’,可确保考试公平公正。”
当天下午,赵衍便召集吏部、翰林院、国子监的官员,在太和殿召开科举改革会议。他将改革方案摆在案上,声音铿锵有力:“以往科举,被世家垄断,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,这不仅埋没人才,更让朝堂死气沉沉。从今年起,科举必须改革!”
他指着方案中的 “考试内容革新” 部分,继续说道:“第一,考试内容不再局限于儒家经典,新增‘农政’‘算术’‘工程’‘律法’西门科目,选拔实用人才;第二,考题由翰林院统一命题,命题官需在考前封闭,防止泄露;第三,所有考生统一使用朝廷提供的笔墨纸张,试卷密封姓名,阅卷官看不到考生身份,只凭卷面评分。”
吏部尚书张居正连忙附和:“陛下英明!新增实用科目,可选拔出能办实事的人才;密封阅卷,能彻底杜绝舞弊,确保公平。这样一来,寒门子弟才有真正的机会。”
国子监祭酒却有些犹豫:“陛下,新增科目固然好,可寒门子弟多只懂儒家经典,怕是难以应对新科目……”
“这正是朕要解决的问题。” 赵衍打断他的话,“传朕旨意,命国子监、各州府学堂开设新科目课程,免费向所有学子开放;另外,从国库拨银一百万两,印刷新科目教材,分发至各地学堂,确保寒门子弟也能学习新知识。”
官员们不再有异议,纷纷躬身领命,开始筹备科举改革的各项事宜。
接下来的三个月里,大昭各地掀起了科举改革的热潮。国子监率先开设农政、算术等课程,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农、工匠、官员担任讲师;各州府学堂也纷纷效仿,学堂里不仅有埋头读经的学子,还有讨论农耕技术、演算算术题目的身影。朝廷印刷的新教材,通过驿站源源不断地运往各地,寒门学子终于能接触到以往只有世家子弟才能学习的知识。
李秀才便是受益者之一。他在州学堂里,第一次系统学习了算术和农政,还亲手参与了农田实验,看着自己培育的秧苗长势喜人,心中充满了希望。“以往总觉得科举与我无关,如今有了新科目,我或许真能考中功名,为百姓做点实事!” 他对着镜子,给自己打气。
科举考试的日子很快到来。全国五万余名考生,齐聚长安、洛阳、广州三大考场。这些考场是按照系统提供的图纸新建的,每个考舍都是独立的小房间,考生进入考场需接受严格搜查,防止夹带舞弊;试卷上只印考号,不印姓名,阅卷官在封闭的阅卷场内评卷,确保公平。
考试分为三场,第一场考儒家经典,第二场考新增的实用科目,第三场考策论,要求考生针对国家治理提出自己的见解。李秀才在考场上,沉着应对,尤其是在农政科目中,他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,详细阐述了土豆、玉米的种植技巧,还提出了改进农具的建议,写得得心应手。
阅卷环节更是严格。朝廷从全国选拔了五十名品行端正、学识渊博的官员担任阅卷官,分为五组,每组评阅同一批试卷,若五组评分差距过大,需重新评阅;评阅完成后,还要进行复核,确保没有遗漏或误判。
放榜那天,长安的榜单前挤满了考生和百姓。李秀才挤在人群中,紧张地寻找自己的考号,当看到 “第 37 名” 的考号赫然在列时,他激动得泪流满面 —— 他不仅考中了,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从亡国之君到宇宙之尊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还获得了二甲的好成绩,即将被授予官职。
更令人振奋的是,此次科举录取的三百名进士中,寒门子弟占了近七成,远超以往。他们中有像李秀才这样熟悉农政的,有擅长算术的,有懂工程技术的,还有精通律法的,朝堂一下子注入了新鲜血液。
赵衍在太和殿召见新科进士时,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,脸上露出了笑容:“你们来自不同背景,却都有真才实学。从今往后,你们要牢记初心,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不要辜负朕的期望,更不要辜负百姓的信任!”
新科进士们齐声应道:“臣等遵旨!定不负陛下,不负百姓!”
随后,赵衍按照他们的专长,将他们分配到不同岗位:熟悉农政的派往户部、农部,负责农业生产;擅长算术的派往工部、财政部,负责工程建设和财政核算;懂律法的派往刑部、大理寺,负责司法公正。这些寒门子弟深知百姓疾苦,上任后兢兢业业,很快便做出了成绩 —— 有的改进了农具,提高了粮食产量;有的优化了税收制度,增加了国库收入;有的平反了冤假错案,赢得了百姓称赞。
旧世家得知科举改革的结果后,虽心有不满,却也无可奈何。以往他们靠垄断教育和人脉操控科举,如今考试内容革新、流程规范,他们的子弟若没有真才实学,也难以考中;更重要的是,朝廷重用寒门子弟,他们在朝堂的影响力越来越小,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操纵朝政。
就在这时,赵衍的脑海中突然响起系统的机械音,伴随着一阵耀眼的金光:“检测到宿主成功推行科举改革,打破世家对仕途的垄断,选拔寒门人才,完成阶段性任务‘革科举,焕朝纲’!奖励氪金点 3200000,解锁‘官员考核制度’和‘人才储备库’功能!另外,王朝评级维持 SSS 级,解锁‘政务效率优化’权限(可通过制度改革,提升朝廷行政效率)。”
赵衍心中一喜,调出系统面板 ——“官员考核制度” 详细规定了官员的考核标准,包括政绩、品行、民意等,考核不合格者将被降职或罢免;“人才储备库” 可收录全国有才能的人,无论出身,只要有一技之长,都能被纳入库中,以备朝廷选用;“政务效率优化” 权限则提供了 “三省六部精简”“公文流转提速” 等改革方案,能大幅提升朝廷办事效率。
“传朕旨意!” 赵衍立刻下令,“命吏部按照‘官员考核制度’,每三年对全国官员进行一次考核,考核结果与升迁、降职首接挂钩;命翰林院、吏部联合建立‘人才储备库’,面向全国招揽人才,不拘一格降人才;另外,命张居正牵头,按照‘政务效率优化’方案,精简机构,优化公文流转流程,提升行政效率!”
“遵旨!” 官员们齐声应和,眼中满是激动。他们知道,科举改革只是开始,后续的官员考核、人才储备、政务优化,将让大昭的朝堂更加清明,行政效率更高,国家发展也将更上一层楼。
李秀才在地方任职一年后,因政绩突出,被调回京城,担任农部主事。他在朝堂上,多次提出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建议,还参与了 “全国农业普查” 和 “新作物推广” 项目,深受赵衍赏识。每当想起自己从一个寒门秀才,成长为朝廷官员,他都会感慨:“若不是陛下改革科举,我这辈子都只能在乡下教书,哪能有机会为国家出力、为百姓办事?”
赵衍站在皇宫的观景台上,看着朝堂上朝气蓬勃的新面孔,听着各地传来的政绩捷报,心中充满了豪情。他知道,打破世家垄断,选拔寒门人才,不仅是为了朝堂换血,更是为了让大昭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只有让更多有才华、有抱负的人参与到国家治理中,大昭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,走向更辉煌的未来。
就在这时,张居正匆匆赶来,躬身禀报:“陛下,官员考核制度己在全国推行,第一批考核不合格的官员己被降职或罢免;人才储备库己收录各类人才五千余人,其中不少是寒门出身的工匠、学者;政务优化方案也己落实,公文流转速度比以前快了三成,行政效率大幅提升!”
赵衍点了点头,嘴角勾起一抹笑容:“好!传朕旨意,对考核优秀的官员予以嘉奖;从人才储备库中选拔一批有才能的人,派往各地担任技术指导;继续深化政务改革,让朝廷办事更高效、更便民!”
“遵旨!” 张居正躬身应道,转身去传达旨意。
春风拂过皇宫的庭院,带来了阵阵花香。赵衍望着远方的天际,心中默念:“大昭的未来,在于人才;人才的未来,在于公平。朕会继续改革,为所有有才华的人提供机会,让大昭的朝堂永远充满活力,让大昭的百姓永远安居乐业!”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KZM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