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103章 河南水灾,初显锋芒
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化学博士的女相之路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MPR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长孙瑾被任命为太子侍读的消息,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长安城的官场中激起了层层涟漪。赞誉者有之,认为太子不拘一格,唯才是举;非议者更多,尤其是以御史大夫萧瑀为首的守旧老臣,认为此举“开女子干政之先河,恐非社稷之福”。这些议论如同无形的压力,笼罩在东宫之上,也让监国的李治愈发谨慎。他知道,自己和长孙瑾都必须拿出无可辩驳的功绩,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。

机会,或者说考验,来得比想象中更快。

贞观十八年九月末,连绵的秋雨笼罩了中原大地。黄河水位暴涨,多处堤坝告急。就在李治为前方战事和朝中非议而心神不宁之时,一封来自河南道的加急奏报,如同一道惊雷,在东宫显德殿内炸响。

“报!太子殿下!河南道巡抚急报,黄河于郑州段决口,洪水泛滥,十五个州县沦为泽国,百姓流离失所,伤亡惨重!”

内侍尖利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,带着一丝颤抖。李治“霍”地从御座上站起,脸色瞬间煞白。他一把夺过内侍手中的奏报,帛书上的字迹因被水浸过而显得模糊,但那一个个描述灾情的词语,却如烧红的烙铁,狠狠地烫在他的心上。

“这……这如何是好?”李治的声音带着明显的慌乱,他下意识地望向站在殿侧的长孙无忌,“太尉,速速开仓放粮!再派工部侍郎领人前去修堤!”

长孙无忌眉头紧锁,快步上前,沉声道:“殿下,不可轻动!如今国库之粮,大半己用于辽东军需,所剩无几。若轻易开仓,恐前方粮草不济,动摇军心。且此时派员,远水难救近火,待官员抵达,灾情恐己恶化数倍。”

“那……那便眼睁睁看着百姓受难吗?”李治急得在殿内来回踱步,额上渗出细密的汗珠。他身为储君,却在此刻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。朝堂上的老臣们,或沉默不语,或提出的建议都显得缓不济急。

就在殿内气氛凝重到极点之时,一个清冷而沉静的声音响起。

“殿下,太尉,臣妾有一策,或可解此危局。”

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长孙瑾身上。她身着淡青色的侍读官服,身姿笔挺,神色镇定,仿佛殿外那滔天的洪水与她无关。李治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,急切地问道:“长孙侍读快讲!”

长孙瑾走到大殿中央的沙盘旁,拿起一根细长的竹竿,声音清晰而有力:“救灾如救火,需兵分三路,同步进行。”

“其一,为‘安民’。”她用竹竿在沙盘上河南道的位置点了点,“立刻下旨,命离灾区最近的洛阳、陕州两处官仓,先行开仓。但非首接放粮,而是‘以工代赈’。凡青壮年劳力,皆可报名加入修堤、疏浚之列,每日发放足额口粮。如此,既可解决灾民温饱,避免流民西散,又可为治水提供大量人手。”

“其二,为‘治水’。”她继续道,“洪水之势,堵不如疏。立刻征调京畿卫戍部队五千人,由得力将领率领,携带工具,星夜驰援。他们的任务不是与洪水硬抗,而是协助地方官吏,组织民夫,挖掘引洪河道,将洪水引入低洼之地。同时,加固未决口的关键堤段,保护州府县城及重要粮仓。人命与粮仓,是重中之重。”

“其三,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,为‘防疫’。”长孙瑾的语气变得格外严肃,“大水之后,污秽横流,饮水不洁,瘟疫之害,甚于洪水本身。古往今来,无数灾民非死于溺,而死于疫。臣妾有一法,可从根源上杜绝疫病之源。”

她顿了顿,目光扫过殿内一张张或惊疑、或好奇的脸庞,缓缓说道:“此法名为‘蒸馏取露’。水受热化为汽,汽遇冷复为水,此水纯净无垢,可饮。臣妾请命,立刻命工部匠人赶制一批简易陶器与竹管,教授灾民搭建简易装置,将污水煮沸,收集其蒸汽凝结而成的水。此水虽产量有限,但优先供给老弱妇孺及病患,便可保住大部分人的性命。同时,大量采购生石灰,撒于营地及水源周围,可杀灭污秽,净化环境。”

作者“爱吃龙虎汤的林默”推荐阅读《化学博士的女相之路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

“蒸馏取露?”殿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。这个名词闻所未闻,其原理更是玄之又玄,听起来不像是治国之策,反倒像是方士炼丹的“奇技淫巧”。

萧瑀立刻出列,厉声反驳:“荒唐!太子殿下,长孙侍读此言太过异想天开!灾情紧急,当务之急是赈济安抚,岂能将希望寄托于此等虚无缥缈之法?此乃玩忽职守,延误战机!”

长孙瑾并未动怒,而是平静地转向萧瑀,反问道:“萧大人,敢问,若瘟疫爆发,纵有再多的粮食,又能救活几人?与其事后耗费无数人力物力去救治,何不事前用一简单之法防患于未然?此法看似玄妙,实则不过是物理之变,一试便知。臣妾愿以性命担保,此法有效!”

她的目光清澈而坚定,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。李治看着她,心中的慌乱奇迹般地平复下来。他深吸一口气,做出了决断:“好!就依长孙侍读所言!太尉,你立刻统筹全局,调兵遣将,开仓放粮!杜尚书,你即刻选拔精干官吏,携带粮草与‘蒸馏取露’的图纸工匠,明日一早出发!朕……本宫要亲自看着他们出发!”

李治的声音斩钉截铁,带着储君的威严。长孙无忌看了长孙瑾一眼,眼神复杂,但最终他没有再提出异议,而是躬身领命:“老臣遵旨!”

杜承彦也上前一步,与长孙瑾交换了一个充满信任与鼓励的眼神,沉声道:“臣遵旨!吏部即刻便可拟定人选,保证人尽其才!”

一场规模空前的救灾行动,在东宫的决策下,以惊人的效率运转起来。诏令连夜发出,官吏、军队、工匠、粮草,如同一股股洪流,从长安涌向河南道。长孙瑾则亲自带着几名巧匠,在东宫的庭院里搭建起“蒸馏取露”的装置,当着李治和众臣的面,将一盆浑浊的泥水,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中,变成了一壶清澈甘甜的净水。

李治亲自尝了一口,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:“真乃神术!有此神术,河南百姓有救了!”

接下来的半个月,李治几乎是以东宫为家,与长孙瑾、长孙无忌等人一同处理着从前方传来的雪片般的奏报。长孙瑾的冷静与智慧,成了他最坚实的依靠。她总能从纷繁的信息中迅速找到关键,提出最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
半月后,第一份来自河南道的正式捷报送抵长安。

奏报中详细描述了“以工代赈”如何让数十万灾民有饭吃、有事做,避免了社会动荡;唐军如何与民夫同心协力,成功疏浚河道,加固堤防,使洪水渐渐退去。而最让整个东宫,乃至整个长安城为之震动的是奏报的最后一句话:

“……依太子侍读‘蒸馏取露’之法,全军、全境皆饮净水,再辅以石灰消毒,至今灾区无一例疫病上报,百姓情绪稳定,皆呼太子殿下与长孙侍读仁德如天。”

“无一例疫病上报!”李治激动地从御座上跳了起来,将捷报紧紧攥在手中,眼眶泛红。他看向长孙瑾,眼神中充满了感激与敬佩。他知道,如果没有长孙瑾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
长孙无忌抚着长须,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看向侄女的眼神中,再无一丝疑虑,只剩下纯粹的骄傲与欣慰。而那些曾经非议过的大臣,此刻也面露惭色,默然不语。

当晚,回到府中,杜承彦为长孙瑾卸下钗环,轻柔地按揉着她疲惫的肩膀。“今日,你在朝中,己是无人能及。”

长孙瑾靠在丈夫怀里,望着窗外的一轮明月,轻声道:“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。只是,这声望越高,意味着责任越重,也意味着……未来的路,会更难走。”

杜承彦握住她的手,温言道:“无论前路如何,我都会在你身边。”

长孙瑾微微一笑,心中一片温暖。她知道,从这一刻起,她“太子侍读”的位置才算真正坐稳了。她用实实在在的功绩,向整个大唐证明了自己的价值。但她的心中也清楚,这仅仅是开始。在波诡云谲的朝堂之上,真正的风暴,还在后面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MPR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化学博士的女相之路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MPR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