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道任命,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座山岳,激起的波澜席卷了整个大唐。
消息是在清晨随着早朝的钟声传遍长安城的。起初,只是在朱雀大街上早起的官员们之间低声传递,带着难以置信的震惊。但很快,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,飞进了每一家茶馆、酒肆、商铺,乃至寻常百姓的院落。
“听说了吗?长孙家的那位瑾娘子,当上宰相了!”
“哪个长孙瑾?不就是那个会搞些‘奇技淫巧’的太子侍读吗?”
“可不是嘛!中书侍郎,正三品!跟房玄龄、杜如晦他们平起平坐了!这……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啊!”
在西市最大的茶馆“百味楼”里,说书先生今天都忘了开讲,满堂的茶客议论得比说书还热闹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秀才猛地一拍桌子,满脸痛心疾首:“成何体统!成何体统!牝鸡司晨,国之将亡啊!女子本应相夫教子,如今却让她执掌国柄,这……这祖宗的规矩何在?礼法何存啊!”
他身旁一个衣着华贵的丝绸商人却撇了撇嘴,不以为然地反驳道:“老夫子此言差矣。你没见咱家的丝绸,用了长孙侍读的法子,颜色鲜亮,卖价都高了。我那在乡下的亲戚,用了她改良的犁,今年多收了两成粮食。这样的人当宰相,咱们的生意才能更好做,日子才能更红火!管他是男是女,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就是好官!”
“对!张员外说得对!”立刻有人附和,“前年要不是她,河南道那场大水,得死多少人?我表哥就在那儿,现在还天天念叨‘在世观音’呢!”
“话是这么说,但……但终究是女子啊……”
议论声此起彼伏,有震惊,有质疑,有赞赏,有担忧。整个长安城,乃至整个大唐,都因为这道任命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沸腾。这不仅仅是一个人事变动,它像一道惊雷,劈开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观念,让所有人都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规则。
如果说民间的议论是沸反盈天,那么朝堂之上,则是一片死寂的冰海。
萧瑀被罢黜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,皇帝破格提拔的决心如泰山压顶。没有人敢公开站出来表示反对。然而,在各个府邸的密室里,在官员们私下聚会的酒桌上,暗流却从未停止涌动。
一些守旧的关陇贵族集团成员,聚在一起唉声叹气,认为李世民这是“被妖言所惑”,将大唐的江山引向了未知的歧途。他们不敢公开对抗,却在私下里达成了一种默契——对于长孙瑾主持的中书省下达的政令,他们能拖则拖,能推则推,用一种消极怠工的方式进行软抵抗。
而更多的,则是那些出身寒门、或在地方上亲眼见证了新政成效的官员。他们眼中闪烁着兴奋与希望的光芒。长孙瑾的崛起,对他们而言,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了。一个不再仅仅看重门第出身,而是更看重实际才干的时代。他们开始暗中研究长孙瑾的政策,揣摩她的思路,希望能成为她新政的追随者和执行者。
朝野的震动,如同狂风,也吹进了杜府。
杜如晦的府邸今日显得格外安静。这位刚刚因病致仕、在家休养的前任宰相,正端坐在书房的窗前,手中捧着一卷书,但目光却久久没有落在书页上。他的神情平静,但微微颤抖的手指,却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。
他的夫人走了进来,手中端着一碗安神汤,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笑意:“相公,你听说了吗?”
“听说了。”杜如晦缓缓放下书卷,接过汤碗,轻抿了一口,“满长安城,恐怕只有我们这府里还算安静些。”
“我让下人去街上听了,那些人,说什么的都有。”杜夫人在他身边坐下,眼中闪着泪光,“可我不管他们怎么说。我只知道,我的儿媳,我的瑾儿,做到了!她做到了我们杜家、长孙家几代人都没能做到的事!”
杜如晦看着妻子激动的神情,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欣慰而复杂的笑容。他一生运筹帷幄,辅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,见惯了朝堂的风云变幻。但今天,他依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骄傲。
“是啊,她做到了。”他轻声感叹,声音中带着一种过来人的通透,“她走的这条路,比我们任何人都难。我们面对的是敌人,是政敌,而她面对的,是整个时代的偏见。陛下敢用她,是千古一帝的魄力;而她能走到今天,靠的是无可辩驳的功绩和一颗七窍玲珑心。”
就在这时,门外传来脚步声,长孙瑾和杜承彦一同走了进来。他们刚刚从中书省回来,脸上还带着一丝疲惫。
“公爹,母亲。”长孙瑾上前,恭敬地行礼。
“快坐,快坐。”杜夫人拉着她的手,上下打量着,仿佛怎么也看不够,“累坏了吧?这宰相可不好当,千万要保重身体。”
杜承彦也笑着对父亲说:“父亲,今日中书省,所有人都看着瑾儿。她一句话没多说,只是将积压的卷宗分门别类,一一处理,条理清晰,处置得当,那些原本想看笑话的老臣,最后都心服口服地告退了。”
杜如晦看着自己的儿子和儿媳,眼中满是欣赏。他招了招手,让长孙瑾坐到自己面前,神情变得无比严肃:“瑾儿,为夫人为你骄傲,但更要提醒你。你今日所站之处,非一人之位,乃天下女子之望。你肩上担的,是杜家的荣耀,是长孙家的未来,更是我大唐开创一个全新格局的重任。从今往后,你走的每一步,都会被放在史书里,被千万人审视。莫怕,莫退,走好每一步。”
长孙瑾看着公爹那双深邃而充满智慧的眼睛,心中所有的疲惫与不安都一扫而空。她重重地点了点头,声音坚定而清晰:“公爹放心,瑾儿明白。这宰相之位,不是荣耀,是枷锁。但瑾儿愿意戴上这副枷锁,为大唐,也为后世女子,走出一条路来。”
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,洒在书房内,将一家人的身影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。长安城的风言风语,朝堂上的暗流涌动,在这一刻,都仿佛被隔绝在了这间小小的书房之外。
杜如晦看着眼前这对璧人,心中一片安然。他知道,一个属于长孙瑾的时代,己经无可阻挡地来临了。而他,有幸成为这个时代的见证者,与有荣焉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MPR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