贞观十西年,六月中旬。
关中的夏日,骄阳似火,炙烤着长安城外的官道。然而,这股热浪却丝毫没有影响官道两旁人潮的热情。从灞桥到朱雀大街的数里长街上,早己是人山人海,挤满了自发前来迎接凯旋大军的百姓。他们扶老携幼,将官道堵得水泄不通。空气中,弥漫着青草、尘土与百姓手中鲜花的芬芳,混合成一种独属于胜利与希望的气息。
人们的脸上,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与自豪。他们手中高举着五彩斑斓的鲜花,还提着篮子,里面装满了刚出锅的、热气腾腾的馒头和水囊。无数双眼睛,都朝着西方那条地平线的尽头翘首以盼,等待着那些为大唐开疆拓土的英雄归来。
“来了!来了!”
不知是谁在人群中发出一声兴奋的欢呼,瞬间点燃了所有人的情绪。紧接着,一阵沉闷而规律的隆隆声,伴随着激昂的战鼓声,由远及近,仿佛大地的脉搏在有力地跳动。
百姓们纷纷踮起脚尖,伸长了脖子,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。只见远处地平线上,一面绣着金色巨龙的唐军龙旗,在烈日下熠熠生辉,率先映入眼帘。旗帜之下,一支庞大而肃整的队伍缓缓走来。
队伍的最前方,是三位并辔而行的主将。居中的是行军大总管侯君集,他身披一套厚重的明光铠,甲叶在阳光下反射出刺目的寒光,腰间的佩剑随着马步轻轻晃动。他面容沉肃,眼神如鹰隼般锐利,即便是在凯旋的途中,依然保持着一位统帅的威严与沉稳。
他身侧,是当朝司空、赵国公长孙无忌。他未着戎装,而是一袭象征文臣身份的紫色官袍,面带温和的微笑,从容不迫。他的存在,仿佛在向世人宣告,此次西征,不仅是武功的胜利,更是文治的延伸。
而在长孙无忌的另一边,则是身着一套银色锁子甲的杜承彦。他身姿挺拔如松,骑在一匹神骏的白色战马上,年轻的脸上带着一丝风尘仆仆的疲惫,但那双眼睛却明亮如星,闪烁着智慧与自信的光芒。他看着道路两旁欢呼的人群,感受着那份发自内心的崇敬与喜悦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他抬起手,朝着百姓们用力地挥了挥,脸上露出了真诚而灿烂的笑容。
“欢迎将士们回家!”
“大唐威武!”
“将军辛苦了!”
百姓们的欢呼声如同山呼海啸,一浪高过一浪。他们不顾士兵们满身的尘土,纷纷将手中的馒头和水囊递上前去。士兵们一边道着谢,一边接过这些饱含情意的食物,黝黑的脸上,满是疲惫却又无比兴奋的笑容。他们离家数月,历经血与火的考验,此刻,终于踏上了故土,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
当队伍行至宏伟的朱雀大街时,场面更是达到了顶峰。长安城的城门之上,大唐皇帝李世民,身着龙袍,头戴通天冠,己率领着满朝文武百官在此等候。他的目光深邃而明亮,凝视着下方那支荣耀之师。
队伍在城门前停下,侯君集、长孙无忌、杜承彦三人翻身下马,动作整齐划一。他们快步走到城楼下,单膝跪地,右手抚胸,声若洪钟:
“陛下!臣等幸不辱命,平定高昌,凯旋归来!”
李世民看着眼前这三位功臣,尤其是杜承彦那张年轻却己显露峥嵘的脸庞,龙颜大悦。他没有丝毫犹豫,快步走下城楼的台阶,亲自上前,将他们一一扶起。
“诸位将士,辛苦了!”李世民的声音充满了真挚的情感,他拍了拍侯君集坚实的臂膀,又对长孙无忌点头致意,“你们为大唐拓土开疆,威震西域,立下了不世之功,朕要好好赏你们!”
随后,他的目光落在了杜承彦的身上,眼中带着一种特别的欣赏与期许。他伸出有力的手,重重地拍了拍杜承彦的肩膀:“承彦,你在西域的表现,朕都从无忌的奏折中看得一清二楚。破城之时,能安抚百姓,稳定人心;治军之时,能公正执法,不徇私情;更难得的是,你还懂得开垦荒地,休养生息。文武兼备,心怀民生,你是我大唐一位难得的将才!”
这番话,不仅是夸奖,更是一种认可,一种来自帝国最高统治者的期许。
杜承彦心中一热,连忙躬身行礼,谦逊地说道:“谢陛下夸奖!臣不敢居功。臣在西域所做的一切,皆是分内之事。若非瑾妹妹改良的震天雷,臣等无法迅速破城;若非侯将军的运筹帷幄与长孙大人的悉心指导,臣也不过是纸上谈兵。这份荣耀,属于所有西征的将士,也属于远在长安、为前线默默付出的他们。”
他将功劳归于长孙瑾、侯君集和长孙无忌,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,既显谦逊,又突出了团队协作,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长孙瑾的深情与依赖。
李世民闻言,哈哈大笑起来:“你倒是个会说话的,也懂得感恩,很好!很好!”他满意地点了点头,然后转身,大手一挥,“好了,今日不说这些。先随朕入宫,朕己在太极殿设下庆功宴,为你们接风洗尘!今日,君臣同乐,不醉不归!”
“谢陛下!”三人齐声应道,声音中充满了激动与荣耀。
在百姓们经久不息的欢呼声中,杜承彦跟随着李世民和百官,迈步走进了那座象征着权力与荣耀的朱雀大门。他的心中,既有建功立业的豪情,也有一丝即将见到心上人的期待。他知道,这场庆功宴,不仅是对过去战功的嘉奖,更是他人生一个崭新篇章的开始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MPR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