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元节的灯影还未在记忆里淡去,京城的春风己悄悄吹软了柳枝。端王府的海棠树抽出新绿,嫩芽裹着层鹅黄,像刚出生的雏鸟,怯生生地探望着这个世界。沈清弦蹲在树下,用手指轻轻碰了碰嫩芽,凉丝丝的,带着点黏手的露水——这是春天的味道,和江南灵山脚下的草木气息,竟有几分相似。
“在数新芽呢?”萧景琰手里拿着件叠好的春衫,走到她身边,“再过几日就要动身去江南了,福伯把你的衣裳都收拾好了,看看还缺什么。”
沈清弦仰头看他,眼睛亮晶晶的:“我想带上周老先生送的芦苇杆,还有文先生的《菊谱》,路上可以画风景。对了,还要把灵山红梗草的标本带上,苏姐姐说让婆婆看看,京城也有认得它的人。”
她一边说,一边往廊下的竹筐里捡东西:林婉儿绣的海棠帕子(说是让婆婆瞧瞧京城的绣活),赵虎打磨的小竹刀(削竹片编蜻蜓用),还有自己炒的春茶(用灵山的法子炒的,想让婆婆尝尝味道变了没)。竹筐很快就堆得满满当当,像座小小的宝藏山。
谢临从外面进来,肩上扛着个新做的竹制画筒,筒身上刻着缠枝莲纹,是他照着三叔公的样式编的:“试试这个,比去年的结实,能装下你一路画的画。”
沈清弦接过画筒,对着阳光看,竹篾的纹路里还带着淡淡的竹香。她忽然想起去年离开沈家村时,三叔公也是这样,往她的旧画筒里塞了满满一筒晒干的映山红花瓣,说能驱虫,还能当颜料。
“谢叔叔,”她抱着画筒,忽然认真地说,“等到了沈家村,你教我编竹画筒吧?我想给林婉儿和赵虎各编一个,让他们也尝尝江南的竹味。”
“好啊,”谢临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,“不过编竹篾得有耐心,像你画画一样,急不得。”
苏月见和顾云舟来送行时,带来了满满一药箱的东西。苏月见一样样给她讲:“这是治风寒的药丸,这是防蚊虫的香包,这包是甘草片,路上觉得嘴里没味了就含一片。”她还特意把那本草药图谱塞给沈清弦,“遇到不认识的草,翻这个准没错,婆婆要是看到了,定会夸你用心。”
顾云舟则拿出两匹上好的绸缎,递给萧景琰:“给沈家村的乡亲们带些,做春衫正好。我己让人提前去江南打点,路上的驿站都安排好了,放心走便是。”
出发前一夜,沈清弦趴在灯下,给婆婆写最后一封信。她在信里画了幅小小的地图,从京城到沈家村,用红笔标着他们要经过的城镇;又画了只展翅的燕子,说这是“报春燕”,飞到江南,就代表他们快到了。
“爹爹,”她举着信纸问,“‘婆婆要多晒晒太阳’这句话,我写对了吗?”
萧景琰凑过去看,字迹歪歪扭扭,却一笔一划很认真。他点头笑道:“对了,比上次写的‘平安’二字,进步多了。”
沈清弦把信小心地折好,放进三叔公编的竹信封里。竹信封上还留着去年映山红的印记,像朵永远不凋谢的花。她忽然觉得,这趟去江南,和去年不一样了。去年是带着忐忑与好奇,今年却揣着满满的牵挂与期待,像揣着颗快要发芽的种子,只等回到那片土地,就能破土而出。
第二天清晨,马车驶出端王府时,林婉儿和赵虎追在后面挥手。林婉儿手里举着盏上元节的兔子灯,说要让灯影照着他们的路;赵虎则大喊:“清弦姐姐,记得给我带灵山的石头!我要刻把小剑!”
沈清弦扒着车窗,用力挥手:“会的!等我回来给你们讲望岳亭的新故事!”
马车渐渐驶远,京城的城楼在晨雾中变成模糊的影子。沈清弦却没有像上次那样舍不得,她知道,这不是离别,是奔赴一场温暖的约定。春风吹过车帘,带着海棠树的清香,也带着远方灵山的气息,像在说:别急,江南的映山红,己经在等你了。
属于他们的故事,在渐起的春风里,在整装待发的行囊中,即将翻开新的篇章。前路有熟悉的山水,有等候的亲人,有讲不完的温暖絮语,而那些藏在时光里的牵挂,会像这春风一样,一路相伴,首到再次拥抱那片开满映山红的土地。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吾家福星高照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OH6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