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皇帝的登基大典与两宫太后尊位既定,紫禁城仿佛一台巨大而精密的仪器,在短暂的混乱与调整后,开始围绕着新的核心,嘎吱作响地重新运转起来。然而,权力的交接从来不是一纸诏书、一场典礼就能彻底完成的。前朝之上,看似山呼万岁、众臣归心,实则暗流潜藏,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那龙椅上尚且年轻的面孔,掂量着新朝的风会往哪个方向吹。
养心殿西暖阁,如今己成了乾隆皇帝日常处理政务之所。空气中还隐隐残留着先帝时期沉水香的气息,但案头堆积的奏章、身旁侍立的新面孔,无不提醒着弘历,时代己经变了。
他坐在宽大的紫檀木御案后,身上明黄色的龙袍依旧显得有些空荡。案上摊开的是一份由吏部呈上的、关于地方官员考绩的奏报。他看得十分仔细,眉头微微蹙起。这些官员的名字、履历、政绩优劣,对他而言大多陌生,但他知道,这些名字背后牵扯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网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张廷玉与鄂尔泰肃立在下首,他们是先帝指定的顾命大臣,也是如今新帝最倚重的臂膀。他们谨慎地禀报着各项紧要政务,从西北军务到漕运粮草,从各地灾情到科举筹备,事无巨细。弘历努力集中精神听着,时不时提出一两个问题,虽然问题尚显稚嫩,但那份认真和试图抓住核心的态度,让两位老臣心中稍安。
“皇上,”张廷玉禀告完一桩关于河工银两拨付的事项后,略作停顿,语气转为更为慎重,“先帝在位时,对某些结党营私、贪墨渎职之官员,曾多有申饬,乃至罢黜。如今新朝伊始,人心思定,然吏治清明乃固国之本。不知皇上对此……有何圣裁?”
这个问题极为敏感,首接关系到新朝的人事布局和施政风向。是延续先帝的严苛,还是改弦更张,示以宽仁?殿内侍立的几位官员也不由得屏住了呼吸。
弘历握着朱笔的手顿了顿。他想起额娘在移宫慈宁宫前夜,与他的一番深谈。
“历儿,为君者,贵在平衡。先帝以严治国,肃清吏治,固然成效显著,但也树敌不少。你初登大宝,根基未稳,不宜过于激进。对于那些确有其才,只是与先帝政见不合或因派系牵连而遭贬斥的官员,或可酌情起复,以示朝廷宽宏,收拢人心。但对于那些罪证确凿、民愤极大的贪腐之辈,则绝不能手软,需以雷霆手段处置,方能树立新朝威信,也让天下人看到,你并非一味宽纵的庸主。”
额娘的话语在耳边回响。他沉吟片刻,抬起眼,目光扫过张廷玉和鄂尔泰,声音平稳地说道:“皇阿玛励精图治,整饬吏治,乃是为我大清江山永固。此等苦心与成效,朕心甚慰,亦当时刻铭记,引以为鉴。”
他先肯定了先帝的政绩,定了基调。随即话锋一转:“然,正如张爱卿所言,新朝伊始,当以稳定为重。朕以为,对于官员考评,当以‘公允’二字为先。有功则赏,有过则罚,不因先帝喜恶而有所偏颇。吏部此番考绩,需再仔细核查,若有才干突出、政绩斐然者,即便先前有些许瑕疵或不为先帝所喜,亦当量才录用,使其有为国效力之机。反之,若尸位素餐、贪墨成性者,无论其有何背景,一律按律严惩,绝不姑息!”
他这番话说得不疾不徐,既表明了继承先帝遗志的决心,又提出了“公允”和“量才录用”的新标准,同时划出了“贪墨绝不姑息”的红线。既展现了仁德,又不失威严。
张廷玉与鄂尔泰眼中皆闪过一丝惊讶与赞赏。新帝年纪虽轻,这番权衡与决断,却己显露出超越年龄的政治智慧与手腕。他们齐声躬身:“皇上圣明!臣等遵旨!”
这一番定调,很快便通过旨意和官员们的口耳相传,扩散至整个朝堂。一些原本惴惴不安、担心被清算的官员稍稍松了口气,看到了在新朝存续甚至晋升的希望;而另一些仗着资历或背景,企图浑水摸鱼、继续苟且的官员,则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。
接下来的几日,乾隆在张廷玉、鄂尔泰的辅佐下,接连处理了几件积压的政务。他并非事事独断,多数时候是仔细聆听大臣们的意见,然后综合权衡,做出决断。遇到难以决断之事,他也不会贸然下结论,而是表示“容朕再思之”,或“交由军机处详议”。这份沉稳与不独断,让几位顾命大臣心中更加踏实。
当然,也并非一帆风顺。在一次商议对西北用兵后勤事宜时,一位隶属于庄亲王派系的将领,言语间对年轻的皇帝流露出几分轻视,甚至隐隐有质疑决策之意。弘历当时并未动怒,只是静静地听着,待那人说完,他才用那双酷似其父的锐利眼睛盯着对方,缓缓问道:“依将军之见,该如何调度,方能确保前线将士无后顾之忧?若依你之法,粮草辎重延误,致使战事失利,这责任,将军可愿一力承担?”
他语气并不严厉,但那股属于帝王的威压,以及话语中隐含的锋刃,让那位将领瞬间冷汗涔涔,连忙跪地请罪,再不敢多言。
此事虽小,却如同一个信号,让朝臣们意识到,这位少年天子,并非可以轻易糊弄或拿捏的。他或许年轻,但他身后站着精明强干的圣母皇太后,他自身也绝非庸懦之辈。
数日下来,虽然依旧有各种琐事纷争,有不同派系的暗中角力,但整个前朝的运转,总算是在磕磕绊绊中,初步稳定下来。政令开始从养心殿顺畅发出,各部院衙门也逐渐适应了新君的节奏。
傍晚,弘历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养心殿后殿。卸下沉重的朝冠,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。独自面对偌大朝堂的压力,远比他想象中更大。但他想起额娘慈宁宫中那沉静而充满力量的眼神,想起案头那些关乎天下民生的奏章,便又强迫自己打起精神。
他知道,朝堂初定,仅仅是开始。更多的挑战,还在后面。而他,必须尽快成长起来,真正肩负起这万里江山的重量。他走到窗边,望着暮色中层层叠叠的宫殿檐角,心中默念:皇阿玛,儿臣……绝不会让您失望。额娘,儿子,会成为一个好皇帝。
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额娘你深夜唤的四郎是朕还是先皇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PNJ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