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色渐深,土坯房里静得只剩下窗外虫鸣和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。苏青坐在炕边,借着煤油灯昏黄的光,在一张皱巴巴的草纸上写写画画。煤油灯的火苗轻轻跳动,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,映在糊着旧报纸的墙上,显得格外专注。
白天刘翠花上门闹了一场,又想起那张5元的欠条,苏青心里像压了块石头。她必须尽快理清楚眼前的困境,制定出可行的计划,不然这日子迟早要垮。她拿起炭笔,在草纸上先画了三个圈,分别写下“温饱”“孩子”“烂账”——这是眼下最紧迫的三件事,也是她必须跨过的三道坎。
“先解决温饱,再稳住孩子,最后处理烂账。”苏青轻声念出这句话,眼神渐渐变得清晰。没有粮食,一切都是空谈;孩子们不接受她,这个家就散不了心;而那笔外债,更是悬在头顶的利剑,必须在债主上门前解决。
她先在“温饱”下面画了两条线,一条写着“野菜鱼虾”,另一条写着“针线换粮”。白天去后山挖野菜是眼下最首接的办法,荠菜、马齿苋、蒲公英,既能当菜吃,多的还能拿到镇上换点粗粮。昨天在山上看到野兔,虽然没追上,但可以做几个陷阱试试,要是能抓到野味,不仅能给孩子们补身体,卖钱也能更快凑够还债的钱。
除了山上,村外的小河也是个好去处。现在天气转暖,河里的鱼虾应该开始活跃了。苏青记得原主家里有个破旧的渔网,虽然破了几个洞,但补补还能用。每天傍晚去河边撒网,运气好的话能摸到几条鱼、几只虾,煮成汤给孩子们喝,补充营养。
“白天挖野菜、摸鱼虾,晚上做针线活换粮票。”苏青把这句话写在草纸上,心里盘算着时间。晚上孩子们睡了,她正好可以做针线活。村里的妇人大多要下地干活,没时间缝补衣服,她可以帮人缝补、纳鞋底,换点粮票或者粗粮。前世她跟着奶奶学过针线活,手艺还算不错,应该能换些东西回来。
接下来是“孩子”。现在孩子们虽然开始吃她做的饭,但心里的戒备还没完全放下。苏青在草纸上写下“耐心”“陪伴”“尊重”三个词。她不能急,要一点点用行动证明自己。每天给孩子们做热乎饭,陪他们说话,尊重他们的想法,比如陆晓燕想学着做饭,陆建国想上山挖野菜,她可以陪着他们一起做,既能拉近关系,也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她的诚意。
最后是“烂账”。5元钱不是小数目,单靠挖野菜、摸鱼虾恐怕不够。苏青在草纸上算了算,挖野菜换粗粮,一天大概能换两斤玉米面;做针线活,纳一双鞋底能换一斤粮票,或者五分钱;要是能抓到野味,一只野兔能卖一块多钱。这样算下来,一周大概能凑够两三块钱,还差一半。
“或许可以去镇上看看有没有零活。”苏青皱着眉头想。镇上的杂货铺、饭馆有时候会招临时帮工,洗盘子、整理货物,虽然辛苦,但能赚现钱。不过她要照顾三个孩子,不能长时间离开家,只能趁孩子们白天在村里玩耍的时候,去镇上待一两个时辰,看看能不能找到短工。
就在这时,苏青的目光落在草纸的角落,突然想起一个人——陆庭州。记忆里,陆庭州是陆建军的弟弟,也就是三个孩子的叔叔,去年冬天去外地打工了,说是今年春天会回来。如果陆庭州能早点回来,或许能帮着分担一些压力,不管是粮食还是外债,多个人总能多些办法。
“得留意陆庭州归来的时间。”苏青在草纸上写下“陆庭州”三个字,旁边画了个问号。她不知道陆庭州具体什么时候回来,也不知道他会不会帮忙,但这是目前唯一的希望,她必须多留意村里的消息,一有陆庭州的消息就去打听。
苏青放下炭笔,看着草纸上的计划,心里踏实了不少。虽然困难重重,但至少有了方向,不再像之前那样迷茫。她折起草纸,放进贴身的口袋里,这是她的求生计,也是她撑起这个家的决心。
煤油灯的火苗渐渐弱了下来,苏青吹灭油灯,躺到炕上。黑暗中,她能听到隔壁房间孩子们的呼吸声,心里泛起一阵柔软。她知道,这条路不好走,但为了这三个孩子,为了这个家,她必须坚持下去。
“明天一早,就去后山挖野菜,顺便看看能不能做几个陷阱。”苏青在心里打定主意,闭上眼睛,渐渐进入了梦乡。梦里,她看到三个孩子笑着围在她身边,家里的粮缸满了,外债也还清了,陆庭州也回来了,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热乎饭,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容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QI2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