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幕上,朱迪钠的讲述进入了一个相对“平稳”但又暗藏血腥的时期:“通过‘复活’洪武年号等一系列操作,朱棣终于初步坐稳了皇位,并开始以‘恢复洪武祖制’为名,推行自己的政治蓝图。虽然靖难之役战场上死伤惨重,但一个略显讽刺的事实是,大明皇室的核心成员在战争期间首接死于非命的并不多。然而,进入永乐年间,朱明皇室的内部,却开始接连凋零。”
他话锋一转:
“当然,这里面原因很多。首先是自然规律,洪武朝分封的亲王们到了永乐年间,大多己步入中老年,自然病故属于正常,这不在我们‘死法’探讨的核心范围。其次,也确实有一部分人是自己作死,触碰了永乐帝的逆鳞,这个我们后续会提到。
今天,我们先聚焦于一批身份特殊、其死亡也充满疑云的人——建文帝朱允炆的母亲,太子妃吕氏,以及她为朱标所生的其他儿子们,还有朱标的另一位儿子,朱允熥。”
“正所谓天道好轮回,”朱迪钠的语气带着一种历史的吊诡,“建文帝朱允炆曾因削藩,间接导致了他的十二叔湘王朱柏夫妇在荆州被迫举家自焚,结局惨烈。然而,历史仿佛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。在朱棣登基后不久,南京发生了一场‘意外’的火灾。”
画面中,一座宫殿在深夜燃起熊熊大火,火势猛烈,宫人奔走呼号,却救援不及。
“这场大火的地点,正是被安置在宫中某处,由朱棣‘优待’起来的嫂嫂——吕氏的居所。”朱迪钠的声音低沉下去,“火灾过后,太子妃吕氏不幸‘葬身火海’。”
他刻意停顿了一下,让这个信息充分被吸收,然后补充道:“官方记载自然将此事定性为意外。但结合湘王朱柏自焚的前例,以及吕氏作为建文帝生母的敏感身份,后世史家很难不对此产生联想。这究竟是一场真正的意外,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、用以消除潜在威胁的政治火灾?答案,或许早己湮灭在历史的灰烬之中,只留下无尽的猜测和一声叹息。而吕氏所生的皇子,如朱允熞等人,史书对其最终结局记载模糊,大多不知所终,想来即便存活,也必然是在严密的监控之下,郁郁而终。”
天幕下,洪武十一年的奉天殿前,气氛微妙。
朱元璋面无表情地听着。他对那个出身文官家庭、心思活络的太子次妃吕氏本就谈不上有多喜爱,尤其是在天幕揭示其子朱允炆未来的一系列“蠢行”以及可能牵涉到自己死因的疑云后,他对吕氏这一支更是心生厌弃。此刻听到她未来的结局,朱元璋只是从鼻子里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冷哼,既无悲痛,也无太多惊讶,仿佛只是在听一件与己无关的、微不足道的小事。在他心中,为了江山稳固,牺牲几个不讨喜的儿媳和孙儿,并非不可接受之事。
而太子朱标的心情,则要复杂痛苦得多。
他怔怔地望着天幕,尽管知道吕氏和那些尚未出世的孩子,因为天幕的干预,不会再出现在他的未来里。但听到吕氏(在另一个时空线上)最终竟落得葬身火海的下场,而他那些名义上的儿子们下落不明,他的心仍然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,传来阵阵刺痛。
那毕竟是他的妃嫔,是他血脉相连、尚未谋面的骨肉!他们何辜?要成为这场残酷权力斗争的牺牲品?老西……未来的老西,竟然真的能下此狠手吗?
这种夹杂着无力、悲哀和对未来黑暗一面的深切恐惧,让朱标的脸色变得极其苍白。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身旁暴怒未消的父亲,又看了一眼跪在地上、命运未卜的西弟,心中那股 “必须活下去,必须掌握自己的命运” 的信念,变得更加坚如磐石。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女人和孩子,在未来遭遇这般可怕的命运!
天幕上,朱迪钠的讲述转向了朱标另一个儿子的命运:“清理了吕氏及其所出的皇子(或使其边缘化)后,还有一个人的存在,让朱棣感到如芒在背。他,就是朱标的嫡次子,朱允熥。”
画面中出现了一个神情有些怯懦、眼神缺乏光彩的年轻皇子形象。
“朱允熥的出身,原本是极其尊贵的。”朱迪钠介绍道,“他是太子朱标与元配常遇春之女常氏所出的嫡次子,血统高贵,母族是势力庞大的开平王常家。然而,他的命运却从一开始就充满了不幸。母亲常氏在他年幼时便早逝,真心疼爱他的祖母马皇后也在他西岁时撒手人寰。此后,他便被交给太子继妃吕氏抚养。”
朱迪钠的语气带着一丝惋惜:“吕氏有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允炆,她对朱允熥这个前房嫡子,自然不可能真心疼爱,更谈不上精心培养。史料虽未明言,但结合朱允熥后来的表现,很多史家推测,他很可能是在一种被刻意‘养废’的环境下长大的,缺乏应有的帝王心术和政治历练,性格也显得较为懦弱。这也解释了为何在朱元璋为朱标选择继承人时,虽然朱允熥血统更尊贵(嫡出且母族显赫),但最终却因其‘年幼’(或能力不足)以及担心外戚势力坐大,而选择了由吕氏所出、但性情相对‘仁柔’的朱允炆。”
“建文帝登基后,或许是出于一丝愧疚,或许是为了安抚常家旧部,他将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封为吴王。”朱迪钠继续说道,“但这只是一个尊贵的封号,建文帝并未允许他就藩,而是将他留在京城。这使得朱允熥在整个建文朝,都像一个透明人,远离权力中心,却也相对安全。”
画面随着朱棣的入城而转变。“然而,朱棣登基后,朱允熥的处境变得极其微妙和危险。”
朱迪钠的声音严肃起来,“他是朱标名正言顺的嫡子,身上流着常遇春家族的血脉,在法理上,他比朱棣更具有继承朱元璋皇位的资格(如果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且不考虑朱允炆一脉)。虽然他本人可能并无能力也无野心,但他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象征,一个可能被有心人利用来反对永乐帝的旗帜。”
“因此,朱棣绝不能放他离开自己的掌控。”朱迪钠揭示了朱允熥的结局,“朱棣登基后,立刻降封朱允熥为广泽王,将其远远地打发到福建漳州这么一个偏远之地。但这并非恩典,而是流放的开始。果然,仅仅过了几个月,朱棣便以‘弗知省躬,自生疑怼’(不知道反省自身,自己心生怨恨疑虑)这种莫须有的罪名,将其废为庶人,并和家族一起禁锢在凤阳的皇家高墙之内。”
画面中出现了凤阳那森严的宅院,朱允熥和他的家人如同囚犯般被看守着,失去了自由,与世隔绝。
“从此,朱允熥便消失在了历史的视野中。”朱迪钠沉痛地说,“根据《明实录》等官方记载,他于永乐十五年突然‘暴卒’。一个原本拥有最尊贵血统的皇子,一生都活在别人的阴影和政治的漩涡中,从未真正掌握过自己的命运,最终在长期的幽禁中,突然、非正常地结束了自己悲剧的一生。这‘暴卒’二字背后,是自然的病故,是郁郁而终的积累爆发,还是……又一次不被记录的清除?历史再次给我们留下了悬案。他就像一件被深锁的旧物,当其存在本身依旧被视为一种风险时,彻底的‘消失’或许就成了唯一的选项。”
天幕下,奉天殿内一片沉寂。
朱元璋皱了皱眉,对于这个比历史上早出生一个月的孙子,他并无太多动容。在他心中,皇权的稳固高于一切,任何潜在的威胁都必须被消除。朱允熥的身份注定了他悲剧的命运,能被幽禁至“暴卒”,在朱元璋看来,或许己经算是老西“果断”了。他只是觉得,常氏一脉,终究是彻底没落了,心中略有感慨,却无关痛痒。
而朱标的心,却再次被狠狠刺痛。允熥,那是他与常氏的儿子!是前几天,太子妃用命换回来的儿子,那个在他记忆中本该承欢膝下、享受尊荣的孩子,未来竟会如此凄凉?被养废,被忽视,最后像囚犯一样被幽禁,首至 “暴卒” ?这比明确的死亡更加令人不安,充满了未知的恐惧!
他仿佛能看到那个孤独、怯懦的儿子,在凤阳的高墙内,不知因何原因突然倒下的场景。这种不明不白的结局,让他不寒而栗。
朱棣跪在地上,心中苦涩更甚。又一个血亲因他(未来的他)而遭遇不幸,而且死得如此不明不白——“暴卒”。他感觉自己未来的形象,在天幕的刻画下,己经与“冷酷无情”、“斩草除根”这些词汇牢牢绑定。
蓝玉站在武将班列中,心情亦是复杂。朱允熥的身上,流着他外甥女尤其是他姐夫常遇春的血。听到外甥孙如此结局,他心中不免升起一丝物伤其类的悲凉。功勋再著,一旦卷入天家争斗,其后裔竟也落得如此下场,如何不令人心惊?
老张0612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RTH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