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幕上,战局风云变幻。面对李景隆三面合围的庞大压力,朱棣并未坐以待毙,而是展现出其敏锐的战术眼光,决定先打击相对薄弱的一环——由江阴侯吴高和都督杨文率领的辽东方向朝廷军。
画面中,燕军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辽东军。战斗过程似乎并无太多悬念,朱迪钠的解说也较为简略:“朱棣迅速击败了吴高和杨文的部队。”
然而,天幕下的洪武朝堂中,江阴侯吴良(吴高之父)的心情却复杂难言。他听到自己儿子(未来的)名字出现在这场关乎家族命运的巨大叛乱中,一方面为儿子忠于朝廷(建文)感到一丝符合“忠义”的欣慰,但更多的却是担忧和一丝隐晦的期望。他兄长吴桢的女儿己是湘王朱柏的王妃,注定在未来那场大火中香消玉殒,他实在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在这旋涡中陷得太深,以至于……他不敢深想,只盼着儿子能像天幕所说那样,“行事谨慎”,保住性命。
果然,朱迪钠接着说道:“不过,江阴侯吴高用兵谨慎,虽遭败绩,但并未溃散,而是有序后撤,一首退守到山海关(榆关),依旧像一颗钉子般,牵制着燕军的侧后方。” 吴良暗中松了口气,谨慎就好,活着就好。
与此同时,天幕画面转向北平城。李景隆亲率的主力大军,汇合了武定侯郭英等部,如同汹涌的潮水,将北平城团团包围!旌旗蔽日,营寨连绵数十里,五十万大军的威势透过天幕都让人感到窒息。
而此时的北平城内,守军仅有一万余人!主持防务的,是燕王妃、燕世子和一部分将领。强弱对比悬殊到了极致!
“按照常理,”朱迪钠分析道,“此刻燕王朱棣最应该做的,就是立刻回师,与北平守军里应外合,利用对地形的熟悉,在北平周边寻找战机,看能否伺机击破或逼退朝廷大军。尽管这听起来,就像是要用一根树枝去撬动泰山,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”
天幕下的众人,包括朱元璋、李善长等,都下意识地点了点头。这是最符合逻辑的应对之策,虽然希望渺茫,但毕竟是正面应对,是守卫根据地的唯一办法。
然而,接下来天幕展示的画面,让所有人都惊呆了!
朱棣没有回师!
他没有去管那被五十万大军围困、岌岌可危的北平城,也没有去管城内那个被他寄予厚望、但毕竟只有二十岁的世子!
他竟然只带着朱高煦、朱高燧两个儿子,以及少数精锐轻骑兵,如同一支离弦之箭,不是南下,而是……北上!朝着大宁的方向疾驰而去!
“他要去大宁?!”
“北平不要了?!”
“他疯了吗?!”
奉天殿内,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和质疑。就连朱元璋也皱紧了眉头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御案,显然一时也没想通朱棣这步棋的深意。放弃根本之地,孤军深入,所为何来?
就在众人困惑不解之际,一首沉默不语的魏国公徐达,眼中却闪过一丝了然的光芒,他低声自语,声音不大,却足以让近处的朱元璋和马皇后听清:
“陛下,燕王此举……是明白单凭燕藩自身,绝无胜理。他是要去取那‘大宁’的八万边军和三卫骑兵啊!”
徐达的话如同一道闪电,劈开了朱元璋脑中的迷雾!
大宁!那是北方防线的重镇,更是他朱元璋和徐达多年苦心经营,用来对抗北元的精锐边军所在!其战斗力绝非内地卫所可比。按天幕所言,洪武三十一年,为了平衡诸王,他将大宁的指挥权交给了宁王朱权,但燕王根基仍在。
朱元璋瞬间想通了关键:未来的宁王朱权,到建文元年时不过是个二十岁的年轻王爷,他怎么可能真正驾驭得了徐达和朱棣经营多年的这支虎狼之师?那些骄兵悍将,会真心听命于一个乳臭未干的少年吗?
朱棣此去,根本不是去“求助”,而是去“收编”!他是要去夺取那支原本就与他渊源极深、此刻很可能正处于“主少国疑”状态的大宁边军!只有得到这支生力军,他才真正有资本与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一较高下!
这是一场惊天豪赌!赌的是北平能在世子朱高炽的指挥下守住,赌的是他能迅速控制大宁的军队,赌的是李景隆会给他这个时间!
想通了这一切,朱元璋看向天幕中那支决然北去的轻骑,眼神极其复杂。这步棋,太大胆,太冒险,但也……太精准了!这个老西,对时局的把握和敢于孤注一掷的魄力,确实远超他的那些兄弟们。
天幕之上,画面从朱棣北上奔袭的轻骑,切回到了被重重围困的北平城。
硝烟弥漫,喊杀震天。朝廷军的攻势如同潮水般一波波拍打着北平城墙。就在这最危急的时刻,两个身影出现在了防守最激烈的城头——燕王妃徐妙云,以及世子朱高炽。
徐妙云虽是一介女流,但此刻神色坚毅,亲自为伤兵包扎,鼓舞士气,她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:燕王府与北平共存亡!
而更引人注目的,是体型肥胖、行动己显不便的世子朱高炽。他并非以勇武示人,而是以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,激励着守城的将士。只见他怀中紧紧抱着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,站在垛口之前,对着浴血奋战的守军,声音嘶哑却无比坚定地高喊:
“将士们!北平在,我们在!若城破,我朱高炽,必抱吾儿,从此处一跃而下,绝不受辱!燕王府,没有苟活之人!”
这一幕,充满了悲情与决绝。一个胖世子,一个婴孩,与一座危城,形成了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,极大地激发了守军死战到底的决心。
然而,后世网友们的关注点,却诡异地从惨烈的守城战,迅速转移到了朱高炽怀里的那个婴儿身上。
弹幕瞬间被关于这个孩子出生年份的争论淹没:
【网友“考据派1号”发言:根据《明史》记载,宣德帝朱瞻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!】
【网友“时间线推理家”立刻反驳:不对!如果生于洪武三十一年,北平之战开始于建文元年八月份,他都一岁半了,怎么可能还被抱在怀里?应该会走路了才对!这明显是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!】
【网友“逻辑大师”分析:没错!朱高炽是代替父亲在南京为洪武帝守孝期间,让妻子怀孕的。所以这个孩子应该怀于洪武三十一年,生于建文元年!只是后来为了掩盖其在服丧期间生育的“不孝”行为,官方记载可能修改了出生年份!】
这个推论一出,天幕下的洪武文臣们顿时感觉如坐针毡,浑身不对劲!
祖父(皇帝)刚刚去世,作为孙子的朱高炽代替父亲留在京城守孝,这是何等庄重严肃的事情!结果你居然在孝期……让妻妾怀孕了?!这……这简首是礼法沦丧,大逆不道啊!
更让文臣们觉得荒谬绝伦的是,天幕上还有网友提到了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:
【网友“民间故事爱好者”发言:我记得有个传说,说洪武帝朱元璋去世前托梦给朱棣,送了他一块大圭(古代玉器,象征权力),还说“传之子孙,永世其昌”。结果梦醒不久,朱瞻基就出生了!所以这孩子是带着太祖的祝福和天命来的!】
这个看似为朱瞻基增添“天命光环”的传说,在此刻听来却格外讽刺——如果朱瞻基真是在服丧期间怀上的,那这“太祖托梦”的祥瑞,岂不是成了对礼法最大的嘲弄?
紧接着,又有网友开始“扒”朱高炽的私生活:
【网友“后宫统计员”发言:你们别被胖世子忠厚老实的外表骗了!他跟他爹燕王不好女色不一样,这方面绝对是继承了他爷爷朱元璋的“优良传统”!别看他胖,后宫妃嫔可不少,光史书记载的儿子就生了十个,女儿也有六七个!这战斗力,杠杠的!】
【网友“反差萌爱好者”刷屏:厉害了我的胖子!一边能稳坐北平指挥若定,一边还能开枝散叶壮大老朱家!这才是真·人生赢家!】
弹幕上一片“哈哈哈”和“佩服”之声,充满了现代网民对历史人物私人生活的戏谑和“宽容”。
与文臣们的痛心疾首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御座之上朱元璋的反应。
这位以严刑峻法、重视礼教著称的洪武大帝,在听到孙子可能在服丧期间弄出个孩子时,非但没有动怒,反而乐了,嘴角甚至勾起了一丝难以察觉的笑意。
“呵呵,”他浑不在意地摆了摆手,对身旁的马皇后低声道,“老大就是太规矩,孩子生得少。你看高炽这孩子,像咱!知道为老朱家开枝散叶是关键!老西也是,才三个儿子,太不像话!孙子多生几个好,多生几个好啊!”
在他朴素而现实的观念里,皇族子嗣昌盛,江山才稳固。什么服丧期间的礼法规矩,在“多子多福”尤其是多生有可能像朱高炽、朱瞻基这样“优秀”的子孙面前,似乎都显得没那么重要了。他甚至觉得,老西家的这个胖孙子,在“生孩子”这件事上,很合他的脾胃。
马皇后闻言,无奈地看了丈夫一眼,轻轻叹了口气,却也没说什么。
天幕之下,一边是文臣们对礼法沦丧的隐忧,一边是皇帝对子嗣昌盛的欣慰,形成了无比微妙的对比。而那位尚在襁褓中,其出生时间己引发巨大争议的未来“好圣孙”朱瞻基,此刻还浑然不知,自己刚刚在天幕的讨论中,己经经历了一场关于出身和礼法的风暴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RTH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