入了冬,日子仿佛被冻得凝滞了一般,变得迟缓而漫长。寒风卷着尘土和煤灰,在胡同里打着旋儿,刮在脸上像小刀子似的。人们裹紧了棉袄,缩着脖子,行色匆匆,只想快点回到那虽然不一定温暖、但至少能遮风避雨的家里。
然而,在这片萧瑟之中,城南那片拥挤的大杂院里,关于何方的“好名声”,却像一股潜藏的暖流,在街坊邻里的窃窃私语和啧啧赞叹中,悄然传播开来,热度甚至驱散了几分冬日的严寒。
这“口碑”的源头,自然是刘岚的母亲,那位因女婿而挺首了腰杆、脸上多了笑容的刘母。
以前,刘家是这个大杂院里最不起眼,甚至带着几分晦气的人家。男人病倒在床,药罐子不离身,家里顶梁柱塌了,欠着一屁股债,女儿虽然顶了工去了好单位,但毕竟是个姑娘家,还有个半大小子刘闯,以前不着调,在废品站混日子。刘母平日里出门,总是低着头,脚步匆匆,不愿与人多话,生怕看到别人同情或嫌弃的眼神,更怕别人问起家里的窘境。
可自从女儿嫁了那个在街道办工作的何方后,刘家的日子眼见着就好起来了。男人的病情稳定了,脸上有了血色;家里偶尔能闻到肉香了;女儿回来得勤了,每次都不空手;连那个混小子刘闯,也似乎踏实了不少,穿着干净工装上下班,见了人能打招呼了。
这一切变化,都源于那个叫何方的女婿。
人逢喜事精神爽,境遇改善了,刘母的精气神自然也足了。她现在出门买菜、倒垃圾、或者在水管子前洗衣服,腰板挺首了,脸上也带了笑模样。邻居们跟她打招呼,她也乐意停下来聊上几句。
这一聊,话题就难免绕到那个改变了刘家命运的女婿身上。
这天上午,天气难得放晴,有些许微弱的阳光。几个老太太揣着手,聚在院子背风处一边晒太阳一边唠嗑,手里还做着些纳鞋底、摘菜的零碎活计。刘母端着一盆要洗的萝卜走过来,立刻被叫住了。
“刘家嫂子,快来晒晒!这太阳金贵着呢!”住在对门的赵大妈热情地招呼。
“哎,来了来了。”刘母笑着应道,搬了个小马扎坐下,开始洗萝卜。
“瞅着你家老刘最近气色可真不错,见好啊?”另一个姓孙的奶奶关切地问。
提到丈夫的病,刘母的话匣子就打开了,语气里充满了感激和后怕:“可不是见好了嘛!要不是我们家姑爷,他这条老命啊,怕是都……唉!”她叹了口气,随即脸上又放出光来,“你们是不知道,我们家姑爷,为了他岳父这病,那可真是上了心了!托人情,找门路,请的可是前门那边有名的老大夫!那药,一副就好几毛钱呢,眼都不眨一下。隔三差五就让岚子回来送药,还亲自过来号脉,调整方子。这不,眼看着就能下地慢慢活动了!”
她这话里带着夸张,但感激之情却是实打实的。几位老太太听得连连咂嘴。
“哎哟,那可是真不容易!现在这好大夫难请,好药更贵!你们家这姑爷,是个孝顺的!”赵大妈赞叹道。
“何止是孝顺!”刘母立刻接过话头,仿佛就等着这句夸赞,好把心里憋了许久的骄傲都倒出来,“姑爷在街道办上班,那可是干部!有文化,有本事!对我们家岚子也好得没话说。知道我们家困难,月月都让岚子带钱带票回来。这不,入冬前,姑爷特意弄来了棉花票和布票,给我们老两口做了新棉被、新棉裤!厚实着呢!晚上睡觉再也不冻得哆嗦了。”
她一边说,一边比划着棉被的厚度,脸上洋溢着满足和自豪。
“啧啧,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女婿!”孙奶奶羡慕地说,“比亲儿子都顶用!我们家那小子,娶了媳妇忘了娘,不伸手问我们要钱就算好的了!”
“就是就是!”刘母仿佛找到了知音,声音都不自觉地提高了几分,“姑爷不光顾着我们老的,对小闯也好。知道小闯在废品站干临时工,没少操心。经常提点他,教他做人做事的道理。作者“三只格格”推荐阅读《四合院,开局和刘岚结婚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前阵子还跟我说,正在想办法托人,看能不能给小闯转正呢!说孩子大了,得有个正经前程。”
这话更是引起了老太太们的惊叹。在这年头,能给小舅子操心工作的姐夫,那可真是凤毛麟角了。
“了不得!了不得!你们家这是祖上积德了!”赵大妈拍着大腿说。
“岚子那孩子也是个有福气的!”另一个老太太附和道。
刘母听着众人的羡慕和夸赞,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,连日来的操劳和冬日的寒冷似乎都一扫而空。她矜持地笑了笑,嘴上却还谦虚着:“都是孩子们懂事,我们做老人的,也就盼着他们好。”
类似的情景,在这些日子里不断上演。在水站排队打水时,在合作社门口排队买菜时,甚至在公共厕所外面等待时,只要有机会,刘母总会“不经意”地提起她那能干又孝顺的女婿。
“唉,姑爷非说这红枣补血,又让岚子拿回来一包,你说这多破费……”
“姑爷在街道办管着账呢,听说算盘打得那叫一个快,领导可器重他了!”
“姑爷说了,等开春,看看能不能想办法把我们家这窗户纸都换成玻璃的,亮堂……”
她的话语,如同播种机,将“何方”这个名字与“孝顺”、“能干”、“大方”、“有本事”、“体贴”等一系列美好的词汇,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,深深地植入了大杂院乃至附近几条胡同的舆论土壤里。
这些话语,自然也通过各种渠道,飘回了西合院,飘进了阎埠贵、刘海中等人的耳朵里,甚至也传到了易中海和秦淮茹的耳中。
阎埠贵扶了扶眼镜,心里盘算着:“看来这何方可不简单,对岳家都这么舍得,家底怕是比看起来厚实,以后得多走动走动。”
刘海中哼了一声,心里有些酸溜溜的:“不就是个街道办的小会计嘛,看把他能的!”
易中海则沉默不语,眼神深邃,不知在想些什么。
秦淮茹听着,再看看自家婆婆的刻薄和丈夫的早逝,心里更是五味杂陈,对刘岚生出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嫉妒。
而处于舆论中心的何方,对此却并不知情,或者说,并不十分在意。他接济刘家,初衷是为了安刘岚的心,巩固夫妻感情,同时也确实是出于一份道义和责任,并未指望获得什么名声。
然而,这“有口皆碑”的效果,却无形中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。
首先,刘岚在娘家地位更高,心情更好,回到小家自然更加温柔体贴,夫妻关系愈发和谐。
其次,刘闯对姐夫更是死心塌地,言听计从,成了何方最可靠的外围帮手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这“孝顺、能干、仗义”的名声传开,使得何方在街道办和周围邻里间的形象更加正面、可靠。这种软实力的提升,在某些关键时刻,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。
这一日,何方去城南办事,路过那个大杂院附近,恰好被一个眼尖的老太太认出。
“哟,这不是刘家的姑爷吗?真是仪表堂堂,一看就是有出息的人!”老太太热情地打着招呼。
何方愣了一下,礼貌地点头回应,心中却有些诧异。
等他走远,还能听到身后传来的议论声:“看看,这就是刘家那个女婿,在街道办当干部的,可有本事了,对岳家那叫一个好……”
何方闻言,不禁摇头失笑。他这才隐约意识到,岳母那张朴实的样子,恐怕早己将他“宣传”得远近闻名了。
他并未因此感到不快,反而觉得有些温暖。这种最朴素的、源于民间的认可,某种程度上,比领导的嘉奖更让人觉得踏实。他继续向前走去,冬日的阳光照在他身上,拉出一道长长的、坚定的影子。这“有口皆碑”的名声,如同一件无形的护身符,在他尚未充分意识到的时候,己经开始为他遮蔽风雨,铺垫前路了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UI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