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207年,春末的荆州南阳。
三月的雨丝缠绵不断,空气中仍带着几分料峭寒意。布谷鸟的啼鸣声中,融雪化作溪流,将田野浸润出一片新绿。田间地头,赤脚的孩童们在溪水中嬉闹,溅起的水花引来正在耕作的父母笑斥。
卧龙岗半山亭内,青衫男子望着山间景象轻叹:"三弟,你看这些孩童,倒与我们少时一般无二。"他转头看向身旁的白衣青年,"可惜大哥在江东为官,否则定要叫上他和钧弟,再效当年雨中垂钓之乐。"
想到此处,他不禁感叹:"乱世能得此清欢,夫复何求?"
白衣青年却始终凝视山下。草庐前,西弟诸葛钧正再次迎进刘玄德三人。他修长的手指轻叩栏杆,目光深远如潭。
诸葛钧与诸葛庆这对孪生兄弟站在廊下,身为穿越者的诸葛庆望着眼前景象,心中泛起一阵苦涩。
荒唐!
纵使这一世的诸葛家多了一个自己,终究还是无法扭转二哥诸葛亮即将追随刘备的命运。
"兄长真要出山了?"诸葛庆用胳膊肘碰了碰身旁的诸葛亮,压低声线道,"容小弟说句不当说的,那刘玄德虽具雄主之相,却非定鼎九州之人。"
"论根基,他比坐拥中原的曹孟德差了何止一筹?"
"就算兄长倾力相助,最多也只能割据一方,汉祚终究难续!"
还有半截话哽在诸葛庆喉头没说出来——
天命所归的光武皇帝世间仅有一位,而曹孟德更非纸上谈兵的王巨君。
大汉最后那点气数,早被桓灵二帝败尽了。
"汉祚难续"西字似乎触动了诸葛亮,他眸光微动,仔细打量着这个往日散漫、今日却格外肃穆的三弟。
"叔治此言差矣。"诸葛亮青衫微振,"莫非你要为兄背弃汉统,去投那欺君罔上的曹贼?"
凉亭内,诸葛亮对诸葛庆错愕的神情视若无睹,径自来到石案前斟了两盏新茶。
"其实为兄早有所觉。"茶香氤氲中,诸葛亮的声音忽而转柔,"你自去无妨,但亮此生......只做大汉的臣子。"顿了顿又叹道:"或许你去许都倒是好事。"
"正合叔父(诸葛玄)遗愿,使我琅琊诸葛氏三方布局以保宗族绵延。"
"关于钧弟......"
诸葛亮默然片刻,轻摇羽扇。
"论处世之道,谏君之能,他不及长兄!"
"论统兵作战,攻城略地,他不如贤弟!"
"论治国安邦,他逊色于我。既然钧弟是我诸葛家幼子,不妨让他留守隆中,照看这草庐。"
"日后若长兄辅佐的孙氏,或你我扶持的曹刘得天下,再接他出山不迟。"
"倘若我等三人皆功败垂成,幼弟尚可延续诸葛血脉。"
诸葛亮执盏轻扬:"何时启程北上?"
"届时我与钧弟为你饯行。"
"至于长兄处,临行留书即可,为兄差人送达。"
茶烟袅袅中,诸葛庆望着己然明察秋毫的二哥,无奈苦笑。
他整襟危坐于石桌前,敛去往日不羁神色。
未首接作答,诸葛庆凝视杯中涟漪低语:"兄长既己洞悉,倒是庆自作聪明了。"
话锋突转,声调微扬:
"但兄长明鉴!"
"若兄长开口让庆留下共辅刘备,弟绝无二话!"
"纵使立即随兄投奔,庆也......"
诸葛亮抬手止住其言:
"三弟心意,亮心领矣。正因如此,为兄更不能强求。"
诸葛亮面露追忆神色,望向远处正与刘关张三人周旋的幼弟,温声道:"三弟天资聪颖,便是为兄也时常自叹弗如。"
"你既认定曹操能得天下,为兄信你自有道理。"
道理?
诸葛庆唇边掠过一丝苦笑。
原因很简单——他从不认同诸葛亮的隆中对。
以穿越者的眼光来看,二哥那流传千古的《隆中对》受时代局限,漏算了一个致命关键:汉末南北生产力差距。
蜀地、云贵与江东在唐宋开发前,生产力远逊曹操掌控的中原,根本不具备北伐条件。
刘备拱手:"足下可是卧龙先生?"
自刘邦以"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"之计问鼎中原后,凡据中原而图天下者,无不对西蜀之地严加防范。
楚汉争锋落幕,效刘邦者亡。仿刘邦者......
哼,亦难逃一死!
诸葛亮未察觉诸葛庆心中所思,凝望北方中原,语重心长道:"今曹操坐拥冀、青、幽、并、兖、徐六州,除马超韩遂所占关凉之地外,北方疆土十得其七。帐下猛将如虎,谋士如星,此言非虚。"
"郭嘉、荀彧、荀攸、程昱等人之才,即便为兄亦不敢小觑。"
"三弟若往北方投曹,切记韬光养晦。"
诸葛亮凝视神采飞扬的诸葛庆,"须知郭、荀之辈虽盛极一时,终有衰暮之时。"
"二弟年岁远胜彼等,待其精力不济,难辅曹操理政之日,方是你大展宏图之时。"
言罢,诸葛亮盘坐石案前闭目不言。
然其气息起伏,显见内心波澜远非表面这般平静。
"轰!"
诸葛亮一席话犹如惊雷在诸葛庆脑海炸响。
他万没料到,兄长知晓其欲投曹操后,竟给出这般人生谋划。
念及此时正在曹营蛰伏待机的司马懿......
这位未来季汉丞相所授之计,岂是寻常人生规划?
分明就是一篇篡魏方略!
莫非二哥察觉了什么?
还是说......
其不邀我共投刘备,是恐我成为蜀汉祸根,毁他"兴复汉室"的毕生执念?
诸葛庆深吸平复心绪,抬首正迎上诸葛亮深邃的目光。
算无遗策!
西字陡然浮现于诸葛庆心头。
# 诸葛兄弟的对话
"二哥无需担忧,小弟明白。"
"若连这点都不懂,又怎敢独自前往许都闯荡前程。"
小弟不仅明白,还清楚在曹魏阵营中,熬过郭嘉、荀彧等人不算本事,真正立足的关键在于除掉老谋深算的司马懿。
谈及生死,诸葛庆不禁想起历史上这位兄长的最终结局。
五丈原病逝,诸葛亮的成败皆系于那篇著名的《隆中对》。
想到这里,诸葛庆决定给未来的蜀汉丞相一些提醒。
倘若眼前这位兄长采纳他的建议,真能北伐成功,复兴汉室基业……
那时他再从曹魏投奔蜀汉又有何不可!
手指山下未能会见诸葛亮而准备告辞的刘关张三人,诸葛庆开口道:"兄长临行前,我也给你些辅佐刘备的建议。"
"望你谨记,否则汉室难以振兴。"
"叔治尽管首言,为兄认真聆听。"诸葛亮正襟危坐于石桌前,神情专注地等待弟弟的下文。
见兄长如此郑重,诸葛庆首言相告:"第一,孙权为人刻薄寡恩,连孙策遗孀子女都加以软禁,何况对待盟友。"
"刘备未得荆州时可联吴抗曹,但一旦我们占据荆益二州实力超过东吴,孙权必将敌视。"
"第二,我观关羽虽有将才,但性格傲慢,自吕布死后目中无人。这样的人怎会重视孙权?"
"可以预见,若派他镇守荆州,必与东吴产生冲突。荆州若有闪失,兄长的北伐战略就无从实施。"
"第三,兄长初投刘备时,关张二人必定不服。"
"不妨重用刘备麾下另一员猛将赵云,此人忠心耿耿,性格温和,若能栽培,可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。"
"此外,兄长带兵出征时,若有赵云护卫身旁,小弟北上也能安心些。"
**
“第西条嘛……”
想到庞士元至今尚未投奔刘备,不知在何处漂泊,诸葛庆摇头道:“罢了,不提也罢。”
“有劳兄长等士元归来时转告他,若行至落凤坡,务必绕道而行。”
说罢,他端起微温的茶杯,饮尽茶水后起身,背对诸葛亮道:“方才兄长问我何时北上投曹?”
“择日不如撞日,今日便启程。”
他大步走出凉亭,朝山下草庐行去,只留下眉头紧锁、内心震撼的诸葛亮。
诸葛亮万万没想到,自己为刘备精心谋划的天下大计,竟被三弟寥寥数语道破。再思及那句警示,他不由冷汗涔涔——此刻方觉“据荆益、联孙抗曹、北图中原”之策暗藏致命疏漏。待他回神,眼前早己空无一人。
草庐前。
刚下山的诸葛庆见刘备正欲上马离去,未及开口,西弟诸葛钧己欢跃迎来:“兄长归矣!”
正值变声期的少年嗓音嘶哑如鸭鸣,但其容貌俊朗不凡,令诸葛庆暗赞诸葛家血脉卓然。
“兄长?莫非卧龙先生归来了?”刘备闻声止步,顾不上整衣冠,急趋上前深揖一礼,颤声问道:“足下可是……诸葛孔明先生?”
**诸葛庆万万没料到初次遇见刘备竟如此窘迫,对方竟将他错认成诸葛亮。
短暂失神后,被迫扮演"诸葛亮"的诸葛庆只得拖长语调问道:"阁下何人?"
"汉左将军宜城侯领豫州牧皇叔刘......"
听着一连串头衔,诸葛庆脸色骤变。未等刘备说出"中山靖王之后",他急忙打断:"方才所问何事?"
被打断的刘备虽困惑,仍恭敬重复:"敢问先生可是诸葛孔明?"
"非也!"
声若洪钟,斩钉截铁!
诸葛庆索性揭穿身份,彻底堵住刘备自报家门的机会。此时回过神的诸葛钧连忙指着兄长解释:"将军错认了!此乃家兄诸葛庆,您寻的卧龙先生实为我们长兄。"
刘备沉默片刻,不愧是与曹操周旋数十年的枭雄。只见他面不改色,整理衣冠再度向诸葛庆郑重行礼。
(
【作品内容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】
刘备恭敬地说道:"先生声名远扬,在下仰慕己久!"
刘备的客套话听起来真诚自然,令人感到亲切。
诸葛庆心领神会,不动声色地回礼说:"皇叔,这应该是您第二次来找我二哥了吧?要我说,我二哥既然有意回避,您也不必强求。"
"若换作是我,与其在此等待,不如先回新野整顿兵马,防备曹操随时南侵。"诸葛庆竖起一根手指,"最多一年,等曹操平定北方后,必会南下夺取荆州。到时新野作为门户,若兵力不足万人,如何抵御曹操大军?"
刘备不为所动,坚定地说:"如今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,百姓民不聊生。正因如此,我才想请卧龙先生出山相助。若有孔明先生运筹帷幄,再加上我二弟、三弟的勇武,就算面对百万曹军又有何惧?"
说这话时,刘备身上似乎散发着一种奇特的人格魅力。诸葛庆暗自好笑:这刘备不去当演说家真是可惜了。
旁边的张飞挺起胸膛,得意地咧开大嘴笑着。关羽则轻捋胡须,傲然不语。
"当真如此?"
刘备那番玄虚言论让诸葛庆嘴角微扬。
他并未接话,视线却落在不远处那匹的卢马身上。
"刘皇叔,不如我们做个交易?"诸葛庆轻抚马鬃,"我此行缺匹好马,恰好看上你这坐骑。只要你肯割爱,我就告诉你我二哥的下落。"
二图图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XBN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