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此时,老太监陈芜捧着一份奏折,脚步匆匆地走了进来。
“陛下,燕王府八百里加急。”
朱元璋眼神一动。
高炽的奏折?
他一把抓过奏折,一目十行地扫过。
片刻之后。
他脸上那股足以冻结空气的杀机,竟缓缓退去。
取而代之的,是一种极其古怪的神情,似笑非笑,带着几分看好戏的玩味。
他将奏折轻轻放在御案上,目光重新落回跪在地上的丁平身上。
“丁平。”
“臣在。”
“传咱的旨意。”
朱元璋的声音恢复了平静,却带着一种让人无法揣测的威严。
“从即日起,让户部想办法。”
“继续给咱抬高粮价。”
丁平猛地抬头,满脸都是匪夷所思,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。
抬高粮价?
让官府去抬高粮价?
朱元璋没有理会他的震惊,只是淡淡地继续说道。
“你只需照办。”
“告诉户部那帮人,不用管米价,更不用怕。”
“一切,有咱。”
北平燕王府的书房里,朱高炽捏着高丽商人马施送来的粮食交割文书,指尖划过 “五十万石大米” 的字样,嘴角勾起一抹淡笑。窗外,王景匆匆进来禀报:“殿下,东瀛商人也应了,愿用八十万石粟米换精盐,三日后交割。” 朱高炽点头,将文书放在案上 —— 晋商以为囤积粮食能扼住朝廷咽喉,却不知他早借盐路打通了海外粮道。
此时,南京传来消息:户部按朱元璋旨意抬高粮价,作者“寒门之女”推荐阅读《八岁搞盐铁?朱元璋跪求合作!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晋商果然疯狂囤粮,甚至抵押商铺收购,江南粮价被炒到一石五钱。朱高炽立刻传讯:“放出鲁商囤积的六十万石粮,再让高丽、东瀛的粮食同步入市,定价一石二钱。” 消息传开,江南粮价如雪崩般暴跌,晋商手里的粮食瞬间变成烫手山芋,抵押的商铺被官府收回,曹威等人一夜之间从富商变成负债累累的穷光蛋,再也无力与朝廷抗衡。
解决了粮盐危机,朱元璋想召朱高炽回南京任太子少保,却被他婉拒:“孙臣更想留在北平,让百姓多吃一口饱饭,多穿一件暖衣。” 朱元璋知他心意,笑着应允,还赐了他百亩试验田,让他折腾民生之事。
此后,朱高炽不再掺和朝堂纷争,把精力都放在北平的民生上。他改良了曲辕犁,让农户耕地效率提高三成;又从高丽引进耐寒稻种,在北平周边推广,解决了北方粮食不足的问题。每天清晨,他会去试验田看作物长势,午后在书房修改农书,傍晚则陪妻子张氏在院子里散步,听她讲府里的趣事,偶尔朱棣来串门,父子俩不再聊打仗,而是坐在屋檐下,就着花生米喝小酒,听朱棣抱怨草原的风沙,朱高炽则笑着给他递上新晒的咸菜 —— 那是用长芦精盐腌的,脆爽可口。
北平的百姓都念着朱高炽的好:有农户给他送新收的小米,有妇人给他送缝好的布鞋,连街边的孩童见了他,都会笑着喊 “殿下好”。朱高炽从不摆架子,遇到百姓有困难,总会停下来帮忙:帮老农拉车,给孩童分糖,听老人讲过去的事。
冬日的北平,雪落无声。朱高炽的院子里,儿子朱瞻基正和仆人的孩子堆雪人,张氏在屋里煮着姜汤,朱高炽坐在窗边,手里翻着新修订的《北平农志》,偶尔抬头看看院子里的热闹,嘴角满是笑意。没有了晋商的算计,没有了朝堂的纷争,只有家人的陪伴、百姓的安乐,还有满院的烟火气 —— 这便是朱高炽的完美结局:以智慧破粮盐困局,以初心守护民生,在北平的岁月里,过上了无忧无虑、满是温暖的幸福余生。
本书己完结,谢谢阅读!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XIO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