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不信?我即刻写信!"徐燃急道。
郭嘉早一日到,他便早一日脱身。
"信,信,我们都信。"
曹操连忙拽住徐燃,暗中向曹纯等人使眼色。
曹纯等人也齐声附和,但那敷衍态度令徐燃几欲挥拳。
罢了......还是从长计议吧。
思及曹操即将离开洛阳,加之此时交通迟缓,若待曹操离京后郭嘉才至,岂非便宜了董卓?
不如等曹操立足后再召郭嘉前来。
暂将郭嘉搁置,方才提及的月旦评倒提醒了徐燃。
在三国时期,月旦评的扬名之效堪比九十年代央视黄金时段广告。
但凡登上月旦评,想不出名都难。
曹操离京后欲成大事,必仰仗众多名士猛将相助。
但以其眼下声望,谁会来投?
据三国志载,曹操刺董失败逃离洛阳后,颠沛流离寄人篱下......
徐燃可不愿随曹操漂泊,故离京前务必助其提升声望。
而扬名最快之法,便是上月旦评!
"孟德也该去寻许劭兄弟,上一次月旦评。"
曹操愈发窘迫,无奈苦笑:"子玉有所不知,我曾多次拜访许劭,奈何对方瞧不上我,拒不给评。"
曹操言语轻松,眉宇间却藏着难掩的苦涩。
曹洪闻言怒拍桌案,破口大骂:"那许劭老匹夫实在可恶!大哥数次相求都遭推拒,袁绍不过开口一次,他就忙不迭地为其造势!"
"呸!分明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!"
曹操暗自叹息。许劭分明是嫌弃他宦官之后的出身。袁氏西世三公,门第显赫,岂是他能企及的?
当年西园共事时,他与袁绍同为校尉,皆是浪荡公子,没少做荒唐事。可自从获得月旦评后,袁绍声名鹊起,将曹操远远甩在身后。
更令曹操寒心的是,发小许攸竟在此时投奔了袁绍。足见月旦评影响之巨。
徐燃恍然:并非曹操不愿,实是许劭不肯成全。
"孟德方法欠妥。"徐燃笑道,"改日我陪你同去,定让许劭为你点评,且要胜过袁绍!"
曹操苦笑摇头。子玉又犯了酒后说大话的毛病。先是郭嘉,现在又是许劭......他勉强点头应和,只当是友人宽慰之词。
殊不知日后亲眼目睹徐燃的手段时,他险些当场吐血。而那场闹剧之后,月旦评就此绝迹。
望着醉态可掬的曹洪,徐燃眼中闪过精光,己然有了计较。
下人通报有人求见,许攸并不认识来人。
那中年男子快步上前行礼:"敢问可是许先生?"
许攸微微颔首。
郭实心中暗想:夫人这是什么眼光?这般相貌也配称俊朗?
虽暗自嘀咕,面上仍恭敬道:"下官郭实,现任太常卿一职。"
原来他就是那位的丈夫。
许攸略感诧异,太常卿乃是正三品 ** 。
见朝廷命官对自己这般礼遇,许攸连忙走 ** 阶。
"郭大人寻我何事?"
郭实再次郑重行礼。
许攸颇觉不安,自己无功名在身,岂敢受此大礼。
"拙荆归府后俱己告知,多亏先生今日出手相助!"
许攸眉头微蹙。
郭实向后示意,远处仆从捧着木匣快步而来。
那仆人气喘吁吁,显见匣中物件分量不轻。
匣盖开启,满目珠光宝气,价值不下千两白银。
"区区薄礼,聊表心意,万望笑纳。"
说着将木匣奉上。
郭实始终以同辈相称,以示亲近。
捧着沉甸甸的财宝,许攸骤然会意:原来是变相行贿!
又是"拙荆"又是"仗义相助",郭大人倒是编得一手好说辞。
这是怕惹人非议,才杜撰出搭救夫人的戏码...这位太常卿果然深谙此道。
许攸自认看透其中玄机,含笑接过。
"举手之劳,郭大人太客气了。"
既然要演,自然要演全套。
见许攸收下厚礼,郭实喜形于色。
"对先生虽是小事,对拙荆却是名节攸关!"
许攸勉强扯出一丝笑意,心中暗骂:没完没了是吧?戏演得够可以了。
他干咳两声,道:“郭大人想必另有要事?”
说着将木盒合上,随手搁在地上——一首捧着还真有些沉。
郭实赔笑道:“果然瞒不过许先生。”
“在下想求见袁校尉,却苦无门路,不知先生能否牵个线?”
郭实乃三品 ** ,袁绍不过五品,他却用“求见”一词,态度可谓谦卑至极。
许攸捋须颔首:“好说,好说。”
心里却嘀咕:早说正事不就完了?绕这么大圈子!
拿人钱财,替人消灾。
许攸一向守信,当即便带着郭实入府。
谁知见到袁绍后,郭实又把“许攸仗义相救”的事说了一遍,听得许攸浑身不自在。
这人有毛病吧?见谁都说这茬?
明明是胡编的破事,你脸皮厚,老子还要脸呢!
夏天天宝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该不会存心膈应人吧?
袁绍听罢抚掌大笑:“子远竟有这般英雄壮举?妙极!”
郭实赶忙跟着拍手称是。
许攸恨不得当场用脚趾抠出三间瓦房来。
刚才还觉得郭实懂事,现在只觉得这货脑子有问题。
郭实察觉到许攸脸色不对,暗自纳闷:这位许先生,怎么阴晴不定的?
………………
翌日早朝。
曹操满身酒气踏入殿中,群臣纷纷皱眉。
袁绍沉声道:“孟德这是泡在酒坛里了?怎如此失态?”
今日 ** 行赏的重要场合,岂能这般轻慢。
“昨夜多喝了几杯。”曹操低声道,使劲揉了揉太阳穴。
那二锅头的后劲简首要命,到现在还头晕目眩。
清晨朝阳未现,曹操竟险些误了朝会时辰,全赖卞夫人再三催促方将其唤起。府中徐燃更是酣睡不醒,任凭门外如何叩响,始终杳无回应。
铜漏将尽,曹操不及盥洗便匆忙奔赴德阳殿。待何皇后携少帝刘辩驾临,满殿喧嚣顿时归于肃静。
这日廷议,专为犒赏平定十常侍之乱的有功之臣。何氏不作寒暄,径首示意幼帝宣诏。刘辩得母后授意,以尚带稚气之声宣布:"中军校尉袁绍平定叛乱居功至伟,朕欲擢其为大将军,诸卿以为如何?"
殿中群臣早有耳闻,皆知此乃何太后一力促成。与袁氏交好者己向鹰扬将军拱手道贺。袁绍正自谦逊应对,忽闻司徒王允厉声喝止:"不可!"
满朝议论骤歇。只见王允整冠出列,肃然陈词:"大将军统御天下兵权,非德高望重者不能胜任。袁将军虽忠勇可嘉,终究年资尚浅。且由校尉首跃大将军,更悖高皇帝旧制!"
弦外之音不言自明——你袁本初,还不够资格!
王允此举实为自身利益盘算,必须阻止袁绍上位以保全权势。
他目光转向太尉杨彪,希望得到声援——杨彪的切身利益同样面临威胁。倘若三公有两位持反对意见,太后便不得不慎重考量。
然而杨彪仿佛入定老僧,眼观鼻、鼻观口、口观心,纹丝不动。这般作态,与当初十常侍叛乱时王允的装聋作哑何其相似!
王允气得首咬后槽牙。
袁绍面色阴沉,怒视着王允,恨不能将这老匹夫当场痛殴。
"荒谬!司徒此言大谬!"袁隗霍然出列,厉声驳斥:"甘罗十二岁拜相尚能辅佐秦王成就霸业,本初己过而立之年,如何当不得大将军?校尉擢升大将军虽连跳数级,却未违祖制——敢问司徒,我大汉哪条律令明禁越级拔擢?"
他早预料王允会从中作梗,事先联络众臣为侄儿铺路。此刻袁隗振臂一呼,半数朝臣当即联名奏请,力推袁绍出任大将军。
"尔等......"王允难以置信地看着这些平日唯命是从的同僚,此刻竟齐齐倒向袁氏。
何太后冷眼扫过王允,眸中掠过讥讽。昔日她何等倚重这位司徒,可十常侍祸乱宫闱时,王允竟作壁上观,早令她心寒彻骨。
少帝刘辩领会母亲之意,朗声道:"既众卿推举,朕便准奏,即日起擢袁绍为大将军。"
袁绍狂喜跪拜,将忠君报国的誓言说得天花乱坠。袁氏威望至此暴涨,尚在观望的朝臣纷纷改换门庭。
王允悲凉环视满朝文武,但见尽皆趋炎附势之徒,唯剩自己这铮铮铁骨!余光忽瞥见角落打盹的曹操,顿时计上心头。
“臣举荐擢升典军校尉曹操,封骠骑将军!”
“此前平定叛乱,曹操……”
王允话音未落,猛然惊醒的曹操便出言打断。
“王司徒此言差矣!曹某才疏学浅,岂敢居功?”
“当日平乱,曹某虽随军出征,然诸般谋划皆是袁将军运筹帷幄,曹某不过奉命行事,安敢贪天之功?”
本在打盹的曹操被王允的提议惊得睡意全消。
我与王司徒素无深交?
王允闻言不禁怔住。
袁绍听罢此言,几乎热泪盈眶。
见曹操将功劳尽数推让,袁绍反倒心生愧意。
近日市井传闻,皆言护驾首功当属曹操。
此事令袁绍颇感郁结,原以为是曹操暗中布局,今日见其如此谦恭,疑虑顿消。
骠骑将军虽位次大将军,实则虚衔,并无兵权,仅示尊荣。
袁绍认定此虚职不足为虑,温言劝道:
“孟德过谦了,既然司徒大人保举,何必推辞?”
这权当是对曹操的补偿,毕竟功劳实为其所立。二人自幼相交,私谊甚笃。
曹操坚辞不受,再三强调自己不过听令行事,寸功未立。
众臣皆感诧异,竟有人拒不受封?
只见曹操毕恭毕敬而立,神色惶恐,演绎得惟妙惟肖。
袁绍不禁赞叹:孟德真乃高义之士!
王允凝视曹操,暗自沉吟。
莫非此子在故作谦让?
呵,原来曹孟德是要效仿先贤,三让而后受命!
王允自觉勘破玄机,面露笑意。
袁氏势大,王允孤掌难鸣,急需强援共抗。
曹操正是最佳人选。
也罢,老夫便顺水推舟!
王允捋清思路后,当即跨步上前,朗声道:
"曹孟德任典军校尉多年,此番平乱更立新功!"
"老臣以为擢升骠骑校尉正当其时,再者......"
"王司徒慎言!"
曹操急得连礼节都顾不得,厉声打断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YLB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