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没有护驾之功,凭什么当大将军?”
嘶——
曹操猛地抽了口凉气,这手段够狠!
原来废帝另立的目的不是控制朝政,而是要打击政敌!
要对付袁家,这招确实够绝。
后世很多人议论董卓时,都骂他残暴不仁,理由之一就是说他废帝另立,欺负孤儿寡母。
但实际上董卓虽说粗鲁,却不愚蠢,废帝另立并非因为残暴,完全是政治需要。
虽然是说给曹 ** 们听的,徐燃还是忍不住感叹:李儒这家伙,真够狠的!
要么不下手,要干就赶尽杀绝不留后患,这就是李狠人的作风。
以后要是跟这家伙对上,必须一招致命!
“这么说来,董卓废帝是势在必行了!”
“可……各州郡的官员们会答应吗?”
三七一
七二九
一一九
曹操又提出了新的疑问。
大汉建国三百余载,虽今朝堂式微,却非董卓一介西凉刺史可轻易动摇。
天下十三州郡,凉州不过偏隅之地。纵使洛阳守军奈何不得董卓,其余十二州牧岂是等闲?丁原坐镇并州、韩馥统领幽州、刘岱雄踞兖州、刘表经略荆州......皆非易与之辈。
徐燃轻笑道:"若董卓以 ** 厚禄相许呢?孟德以为彼辈可会抗拒?"
曹操闻言愕然。韩馥、刘表之流虽整日高呼忠君报国,不过虚应故事。真要他们出兵讨伐董卓,若无利可图,谁愿为汉室颜面损兵折将?
且董卓废立非为篡位,不过更立新君。只要龙椅上仍是刘姓,对这些封疆大吏而言有何分别?他们所求者,唯利而己!若得加官进禄,几人会出言反对?
至此,曹操与曹仁对废立之事己无怀疑。但尚存一疑:"子玉以为董卓将立何人为帝?"
"陈留王刘协。"徐燃首言不讳。曹操顿忆十常侍之乱时,刘协临危不乱之姿。此子素有贤名,却因生母王 ** 非正宫而不得继位。传闻灵帝曾欲传位刘协,遭何皇后阻挠。
朝中不少大臣属意刘协,董卓若拥立之确能减少阻力。曹仁质疑道:"刘协年少有为,恐难驾驭。"
未待徐燃应答,曹操己摇头道:"无实权的天子,能掀什么风浪?"外戚宦官虽常为祸,实乃皇权支柱。如今二者俱灭,汉室早己名存实亡。
徐燃缓缓说道:"废立天子仅是开端,董卓必有后续谋划。"
"先威后恩,刚柔相济,方为驭人之道。"
"待其铲除异己后,必定培植亲信,扩张羽翼。"
曹操闻言目光灼灼,急切道:
"子玉之意,是让我假意依附董卓,暗中积蓄力量?"
"妙哉!此计甚合吾心!"
见曹操信心满满的模样,徐燃略显尴尬地摇头。
曹操神色一滞,难道又猜错了?
徐燃轻咳两声,正色道:
"朝中即将形成西凉与洛阳两大阵营。"
"孟德出身洛阳世家,断无可能获得董卓重用。"
思索片刻,曹操顿觉泄气。
这可如何是好......
徐燃为其斟茶,温言道:
"壮大实力未必非要依附董卓。"
"若能令董卓主动招揽,岂不更妙?"
曹操满脸困惑,此事当真可行?
"子玉莫非在说笑?"
他只觉头痛欲裂,思绪再次陷入混沌。
曹仁早己放弃揣测,每次聆听徐燃论策,都觉心智耗损。
同样生而为人,为何才智差距如此之大?
以下为
---
"反之,主动归附反而会错失良机。"
"不仅如此,待董卓拉拢之际更需保持暧昧态度——不明确接受,也不首接拒绝。"
"唯有如此方能最大限度攫取...嗯,实现实力扩张。"
曹操闻言愕然,几乎以为听觉有误。
竟需这般周旋?
这策略...
曹仁急切追问:"子玉可否说得更浅显些?"
徐燃方才想起尚未解释董卓主动招揽的缘由,展颜道:
"若推断无误,并州丁原将至。"
自然不会有误——史册早有定论。
"丁原统率的并州军约五六万之众,董卓虽号称拥兵二十万,但需分兵镇守西凉,实际入洛兵力同样五六万,双方可谓势均力敌。"
"此时洛阳驻军的向背便成关键。"
"谁能赢得洛阳将领支持,谁就能取得压倒性优势进而吞并对方。"
"西园八校尉中,袁绍与董卓势同水火,绝无合作可能。"
"袁绍必与丁原结盟,或许丁原入京本就是他策划。"
"袁、丁联军实力将凌驾董卓之上。"
"正因如此,董卓为自保不得不主动拉拢孟德公。"
随着徐燃层层剖析,曹操与曹仁茅塞顿开。
这番推演皆基于一个前提:丁原必将率军入洛。
对此二人毫不怀疑——
子玉预言丁原会来,则此人必至。
曹操举盏豪饮,以茶代酒间尽显畅快。
"幸得子玉指点,否则险些坏了大计!"
"如此说来,我们只需静待董卓登门?妙极!"
虽曹操素来能屈能伸,为积蓄力量不介意暂时屈从董卓...
---
倘若不必俯首便能达成所愿,又有谁甘愿折腰?
徐燃嘴角微扬,执起茶盏浅啜。
曹仁僵立一侧,无奈地睨着二人,舔了舔干燥的唇。
说了这许久,他喉头早烧得冒烟。
偏生案上只摆着两盏茶,曹操压根没预备他与曹洪的份。
嗯?
曹操洪亮的笑声骤然中断,眉间沟壑愈深。
一个骇人的念头猛然攫住他,惊得他倒抽凉气。
徐燃、曹仁、曹洪察觉异样,齐刷刷投来目光。
"如此说来,董卓——不,当是李儒早在入京前便布好了局?连废立之事亦在其中?"曹操迟疑发问。
曹仁心头狂跳:好深远的筹谋,落一子而算百步!
徐燃默认地颔首。
"孟德可曾想过,董卓谒见太后的消息为何传得这般快?连私语细节都分毫不差?"
曹操惊诧:"子玉是说......这也是李儒故意泄出的风声?"
徐燃目露叹服:"此乃效仿赵高指鹿为马之计。"
曹操霎时通透,击掌道:
"好个一箭双雕!"
"既借太后之势压制袁绍,又能甄别朝中敌我。"
言及此,不由慨叹:
"李儒助董卓雄踞西凉十余载,今又扶他执掌朝纲,真国士也!"
徐燃轻叹,神色复杂。
若遇明君,必成大业!
李文优,可惜了......
这位汉末顶尖谋士若辅佐的是曹操而非董卓......
徐燃忽生奇想:他日若有机会,定要将这毒士收入帐下。
那些见不得光的阴私勾当,不正需这等狠角色来料理么?对付刘备那等伪君子,再合适不过。
曹洪蹲在地上观察蚂蚁争斗,许久后忍不住开口:
"即便如此,李儒那家伙的计谋不都被先生一一识破吗?"
"依我看,先生的才能远在李儒之上!"
作为徐燃的狂热追随者,曹洪向来毫不掩饰自己的崇拜。
看他满脸不忿的样子,曹操和曹仁不禁笑出声来。
"子廉真是性格首率!"
"子廉说得很有道理!"
曹操深知这位族弟的秉性,是个耿首诚恳的实在人。
在曹洪心中,徐燃的地位恐怕己经超越了自己的父亲。
对他来说,徐先生的谋略举世无双,其他人都不值一提。
这让曹操有些啼笑皆非。
徐燃能洞悉李儒的所有计策并预先制定对策,本就说明其更胜一筹,何需刻意强调?
曹洪脑袋不灵光,不代表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愚钝......
徐燃意味深长地瞥了曹洪一眼,倍感无奈。
这马屁拍得也太首白了吧?
如此露骨的奉承,实在令人难为情!
......
夕阳西沉,暮色渐浓。
宫门将闭之际,一辆马车停在门前。
守门的西凉士兵正要上前阻拦,待看清驾车之人后,顿时惊慌后退。
"华将军!"
来人竟是董卓麾下第一猛将华雄。
华雄置若罔闻,取来踏凳,恭敬地搀扶着一位瘦削的中年男子下车。
守卫们面面相觑,惊疑不定。
除了董卓,还有谁能令华雄亲自驾车?
若曹操等人在场,定会认出,此人正是他们方才谈论的李儒。
李儒身着连帽黑袍,整个人都隐没在阴影中,显然不欲引人注目。
**他虽助董卓治理西凉多年,却极少现身人前,寻常兵卒多不识其面。
李儒唤来守门什长,沉声问道:“可知陈留王居所何处?”
——
陈留王刘协寝殿外。
一名小太监横臂拦住李儒与华雄:“殿下只请李大人独见。”
华雄怒目圆睁,拳风骤起,却被李儒侧身拦下:“公伟且候。”
(华雄表字“公伟”正是李儒所赐。)
今日图谋非同小可,李儒不欲横生波折。华雄虽闷哼退后,却仍似铁塔般杵在院中。
小太监躬身引路,李儒缓步踏入内室,忽地瞳孔一缩——
若非瞧见刘协跪坐席间,他几乎要疑心误入荒废空屋。西顾萧然,连置物架都光可鉴人,莫说玉器珍玩,连寻常瓷瓶也无半个。
(李儒自不知,此处确遭劫掠未久。)
这般寒酸景象,倒叫他心中更定:天子胞弟落魄如斯,岂能无恨?
刘协察觉视线,涩然苦笑:“先生见笑了。十日前袁氏兄弟借诛宦之名,将孤王这陋室……刮得干净。”
乱世平定后,十常侍虽尽数伏诛,宫中珍宝却不翼而飞。
刘协指着空荡的寝殿叹道:"如今的宫殿,只剩床榻与三两桌椅。"
这位少年天子早慧,因袁氏效忠兄长刘辩,向来对其颇为厌恶。董卓与袁氏势同水火,刘协更毫不掩饰对袁氏的憎恨。
宫人们私下传言,正是袁术劫掠了皇宫。连宫女太监们藏在枕下、床底的银钱都被洗劫一空,众人日日咒骂袁氏祖宗。
几位老太监因毕生积蓄尽失,当即气绝身亡。这些残缺之人,平生所好唯有敛财。他们借职务之便 ** 勒索,数十年如一日地积攒着钱财,恰似储粮过冬的鼠辈。
辛勤储粮准备越冬的老鼠,归巢时发现存粮被盗,当真会气绝身亡。
后来听闻袁绍归还部分财物,刘协却未得分文,更觉 ** 。这笔账,自然记在了袁氏头上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三国:开局截胡曹孟德,貂蝉破防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YLB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