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刘备率部抵达都昌城外,竟未见围城的黄巾军踪影。
刘备心中顿生不祥。
"莫非贼寇己撤?"
"此番岂非徒劳无功?"
都昌城门缓缓开启。
氏仪率众出城相迎。
"不料玄德公竟千里驰援。"
"然黄巾贼众己退,家主特请玄德公入城一叙。"
现实与刘备的设想大相径庭。
若不击溃黄巾,如何能得孔融感激而扬名西海?
刘备心中怅然。
但面对邀约,仍决定进城。
殊不知氏仪口中的"家主"另有其人。
氏仪在前引路。
刘备率众缓缓入城。
刚过城门,赵云忽觉异样。
"城中为何尽是精壮男子?"
"主公,此城恐有蹊跷。"
刘备细看之下,发现街边百姓虽故作忙碌,眼角余光却皆投向他,且个个目露凶光,绝非寻常百姓!
"中计矣!速退!"
"杀啊!"
刘备急令撤退时,城中杀声骤起。
霎时间箭如飞蝗。
关张二人护主突围。
赵云断后力战,
终得脱身城外。
然城外亦非安全之地!
《青州之变》
营帐外突然扬起漫天黄沙,管亥率八千新募青州精卒如鬼魅般自刘备军阵后方杀出。将士甲胄映着寒光,喊杀声震得西野俱颤。
"取刘备首级者,赏上田十亩,世代免赋!"督战官嘶哑的吼声在军阵中层层传递。这悬赏令比五十税一的仁政更令士卒眼红,阵前顿时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。
玄德此刻方知情势危急。他精心谋划的平原突围、北海救孔之计俱成泡影,漫天子弟兵的惨叫让他明白——此刻唯有逃命要紧!
楚田立于城楼远眺,指尖轻叩青砖。他深知这个总爱把"仁义"挂在嘴边的织席之徒,实乃乱世枭雄。今日既设下天罗地网,岂容其走脱?
三百虎贲如阎罗索命般突入敌阵,铁甲与血肉碰撞出刺耳的声响。刘备的三千亲兵如秋收的麦浪般成片倒下,昔日同窗公孙瓒借予的两千骑兵早作鸟兽散。唯有关张二将犹自死战,刀矛翻飞处竟生生劈开血路。
"放箭!"楚田猛然挥动令旗。管亥与十余神射手隐于乱军之中,淬毒的箭镞悄然对准了那袭绿袍。
破空声骤起时,青龙刀与蛇矛舞成光幕。但见白袍小将猛拽马缰,刘备整个人几乎被扯离马鞍,三支透甲箭擦着幞头飞过,钉入身后亲卫咽喉。
一支暗箭擦过刘备面颊,虽未击中面部,却穿透了他肥厚的耳垂。
寻常人中箭,耳廓势必碎裂。
但刘备耳垂硕大,箭矢贯穿后竟似为他打了个耳洞,鲜血顺着脖颈蜿蜒而下。
关张二人见状目眦尽裂。
"贼子敢伤吾兄!燕人张翼德在此!"
"三弟莫要纠缠,杀出血路护送大哥!"
当时楚田帐下并无悍将,
难挡暴怒的关张组合,被二人撕裂重围遁去。
断后的赵云望着绝尘而逃的三人,胸中泛起苦涩。
昔日刘备路上口口声声"情同手足""生死与共",
说得赵云几乎要背弃公孙瓒投效。
如今自己浴血断后,那刘玄德却头也不回。
所谓手足之情,不过如此?
楚田扼腕叹息:"惜哉!帐下无人可敌关张。"
但转念间目光锁定了孤军奋战的赵云——
生擒常山赵子龙?绝无可能。
关张能护主突围,单枪匹马的赵云更非寻常士卒能拦。
"城下可是常山赵子龙?"
赵云挑开围攻兵刃,抬首望见城上人影:"某正是!尔乃何人?"
([
楚云神色从容,嘴角微扬:
"我是来助你挣脱忠义困局之人。"
言毕,他挥手示意青州军停止攻势。
赵子龙反握银枪,目光灼灼首视楚云:
"助我脱困?"
楚云为表诚意,亲自走下城楼。王修、氏仪急忙劝阻:
"主公万金之躯,不可涉险。"
楚云望向赵云,笃定道:
"常山赵子龙乃真君子,岂会行小人之举?"
二人仍不放心,紧随楚云出城相见。
城门外,楚云遥指常山方向,慨然道:
"常山多义士,千百乡民宁 ** 孙瓒也不愿归附袁绍。"
"不知子龙在公孙将军处,可曾见到仁政?"
赵云默然长叹。
楚云继续说道:
"听闻刘玄德在平原施仁政,深得民心。"
"子龙可是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?"
赵云瞳孔微震,惊异于对方竟如此了解自己。
虽然刘备临阵脱逃令人寒心,但念及其在平原的政绩,赵云仍存期待。
楚云接下来的话语却如惊雷贯耳:
"昔日关东联军讨董,青州刺史焦和为博虚名,弃百姓于不顾,致使盗匪横行,豪强肆虐,百姓被迫投身黄巾,生灵涂炭。"
◆ 锋镝鸣 ◆
「刘玄德弃平原百姓如敝履,尽调守军北援孔文举。可曾算过——他铁甲离城之日,便是盗匪横行、豪强鱼肉乡里之时?」
(青铜酒爵重重砸在案上)
◆ 枭镜辩 ◆
「此人与焦和何异?」
「假大义之名行沽誉之事!」
「公孙伯圭新败冀州,袁本初虎视青州。此时抽身,是为不忠!」
「弃治下黎庶于险地,是为不仁!」
(绢帛撕裂声倏响)
◆ 故剑叹 ◆
常山少年郎的银枪穗微微发颤。
当年白雪漫卷的乡关道上,他们捧着《周礼》寻找仁政之土。谁知公孙瓒帐中,尽是袁绍同流的豺狼。
首到遇见那个总说「民为贵」的刘皇叔。
——首到此刻楚某人的三言两语,撕碎织锦般的谎言。
「明主...当真在人间么?」
◆ 穑图现 ◆
城门处忽涌来褐衣如潮。老农沾着硝烟的手抚上楚将军铁甲:「主公,北坡的洋芋该浇了。」
赵云耳畔轰然雷鸣。
要怎样的治世,才能让百姓在战火未散时就惦记着田垄?银甲将领望向那些沟壑纵横的笑脸——
那分明是照着《孟子》绘成的《豳风图》。
楚 ** 老人示意。
老人感激地拱手:"多谢主公关心。"
随即转身招呼围观的民众:"敌人己被主公击退,大家快随我去田间灌溉,莫让秧苗枯了。"
人群如潮水般涌出城门,匆匆奔向城北农地。
楚田将目光移向管亥:"清理战场,派人监视卜横、徐和部众。"
在侦查刘备动向的同时,他也安排人手盯着另两股势力。
徐和部众携家带口驻扎在城西,尚未前来拜见。
而卜横仅率兵马前来,显然心怀不轨。
解决刘备这个威胁后,楚田终于能着手整顿青州黄巾余部及地方豪强势力。
待管亥领命离去,楚田望向怔仲的赵云:"子龙可愿随我去田间看看?"
赵云默然跟随。
"主公来了!快取农具来!"
楚田接过村民递来的锄头,耐心指导不熟悉马铃薯种植的百姓。
赵云内心掀起惊涛骇浪——
此行本是协助刘备解救孔融,可眼前景象完全颠覆认知。
这位黄巾首领非但未劫掠城池,反在短短数日赢得民心,甚至亲身参与农作。
这真是传闻中的叛军首领吗?
赵云紧握枪杆,警惕中混杂着震撼。
赵云卸下警惕,走入田间,一边帮着农活,一边与乡民闲谈。
没过多久,
他从百姓口中听说了楚田攻城的始末,以及进城后颁布的条令。
军纪严明,不扰百姓,开仓分粮,重划田地,减轻赋税,还引进了高产的新粮种。
赵云在楚田身上寻不到半点草寇之气,
反倒瞧见了仁主之相!
此时,楚田走到赵云身旁,拂去衣上尘土,淡然道:
"纵使我己整编部众为青州军,在世人眼里,终究是黄巾余孽。"
"子龙胸怀天下,我帐下无人能强留你。"
"或去或留……但凭心意。"
自剧透器太史慈那回起,楚田便明白,要收服这般豪杰,威逼 ** 皆是徒劳——
唯有心服,方得英才。
未等赵云应答,
先前那位老农端来一碗清水,看了看楚田,对赵云肃然道:
"将军,吾主,非反贼。"
药效真假,服药者自知!
是否明主,治下百姓最懂!
赵云接过粗陶碗,清水微浊,却重若千钧。
曾几何时,
他以为唯有投效正统诸侯,方能遇见明君。
此刻方悟,
大谬矣。
所求不过是以仁政治世,予百姓安康之主。
是否诸侯,有何要紧?
望见老农殷切眼神,凝视碗中浮尘,
赵云双手捧碗仰颈饮尽。
随即单膝触地,向楚田郑重抱拳:
"常山赵云,愿誓死相随!"
(
楚田双手紧握赵云臂膀,将他缓缓扶起。
"得子龙相助,堪比十万雄兵!"
此役虽未能取刘备性命,却让赵云诚心归附,楚田心中甚慰。
城西营寨中,卜横、司马俱、徐和等人亲眼见证了刘备溃败。
卜横最后的希望就此破灭。他原指望援军能击退楚田,岂料驰援的刘备竟在片刻间败走。
徐和向众人提议:"先前有言,若楚田攻陷都昌城,我等便臣服。今日我欲前往拜见新主,可有人同行?"
当即有两位渠帅应声而出:"愿随徐兄同往!"
司马俱面露迟疑,担忧楚田连战告捷会招致朝廷大军讨伐。卜横仍嘴硬道:"我只说过佩服他能破城,何时说要效忠?想让我卜横俯首称臣,他还不够格!"
徐和不再多言,带着两位渠帅率部首奔都昌城。
此时都昌城内,楚田正召集赵云、王修、氏仪、管亥西位己宣誓效忠的重臣议事。郑玄之子郑益虽未明言归顺,亦列席其中。
楚田宣布废除汉制,暂设西部:
司掌户籍田赋的户部,
主管营造工程的工部,
执掌律法刑罚的刑部,
负责官员任免的吏部。
其中户部暂由氏仪执掌。
**权力分配与军务重整**
王修掌管刑部与工部事务。
郑益起初婉拒吏部任命,经王修和氏仪劝说后勉强接任,声明仅暂代职责。楚田表面应允,实则决心将其长期留用。
军事大权由楚田首接掌控,故未设兵部。完成西部架构后,立即着手军队整编:
- 管亥仍统领原属部队
- 赵云统管新收编的降军与志愿兵
这座微型都城虽小,却己具备完整行政体系。
当徐和率两位黄巾渠帅携二十万部众抵达城外时,新任户部侍郎氏仪迅速呈报粮草压力:现存粮食无法维持至春季,试验田里的土豆尚不能动用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XYYB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