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报名表上的墨痕
九月的风带着秋老虎的余威,吹得临江市一中公告栏前的梧桐叶沙沙作响。王小龙站在人群外围,校服袖口磨出的毛边被他攥在手心。黑板右上角的数学竞赛报名表像一块磁石,吸住了他的目光——那上面用红色粉笔写着的名字,大多属于穿着熨帖校服、戴着品牌眼镜的尖子生,每个名字背后似乎都闪烁着奥数班集训的光环。
"小龙,想清楚啊,"同桌赵磊的声音从身后传来,带着点担忧,"去年咱们学校就陈宇轩拿了个市级三等奖,你看那题,跟咱们平时做的卷子完全不是一个路子。"
王小龙没回头,他的视线落在报名表最下方的空白处。三天前在电子阅览室,他偶然点开一个海外大学的公开课,教授用三维建模演示拓扑学中的扭结理论,那些在传统几何里复杂难辨的空间结构,在代码的演绎下变得清晰可触。那一刻,他突然意识到,自己在城中村废品站淘来的《数学建模基础》和攒机自学的Python编程,或许并非无用功。
"报。"他听到自己的声音有些沙哑,却异常坚定。钢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喧闹的课间显得格外清晰,墨水在"王小龙"三个字的最后一笔顿了顿,晕开一小团墨迹,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。
周围的窃窃私语突然清晰起来。
"他?就上次月考数学刚过130的那个?"
"听说他连正经的竞赛辅导书都没买过,拿什么跟人家奥数班的比?"
陈宇轩抱着一摞《中等数学》从人群中挤过,镜片后的目光扫过报名表,在王小龙的名字上停留了半秒,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:"有的人生来就是划船的,有的人嘛,大概以为抱块木板就能渡海。"
王小龙攥紧了拳头,指甲嵌进掌心。他想起父亲在建筑工地扛钢筋的背影,想起母亲在夜市摆摊时被城管追赶的慌乱——他们就是抱着"木板"在生活的海洋里挣扎的人。而数学,或许是他能抓住的唯一一块浮板。
二、废品站里的数学宝藏
放学后的城中村总是弥漫着油烟和廉价洗衣粉的混合气味。王小龙推开"老张废品回收站"的铁门,铃铛发出一阵嘶哑的响声。老张头从废纸堆里抬起头,脸上沾着灰:"小龙来啦,今天有几本旧书,你看看中不中用。"
在一堆泛黄的教辅资料里,王小龙翻出了一本1998年版的《离散数学及其应用》,封皮脱落,内页却保存完好。当他在书的最后几页发现用铅笔绘制的图论笔记时,心脏猛地一跳——那是用邻接矩阵分析竞赛图的思路,和他在公开课上学到的图论模型不谋而合。
"张叔,这本多少钱?"
"啥钱不钱的,你拿去看。"老张头摆摆手,"上次你帮我修好了收音机,还没谢你呢。"
抱着书跑回出租屋,王小龙顾不上喝口水,就摊开了从学校打印的近五年竞赛真题。台灯的光晕下,真题卷上的数列题像一群张牙舞爪的怪兽。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埋头演算,而是打开了那台攒机时零件东拼西凑的旧电脑,在Python编辑器里敲下代码。
"x = np.arange(1, 11)
y = [1, 3, 6, 10, 15, 21, 28, 36, 45, 55]
plt.plot(x, y, 'o-')
plt.show"
当屏幕上跳出那个熟悉的三角形数序列图像时,王小龙突然笑了。课本上晦涩的递推公式,在图像里变成了清晰的几何增长。他想起公开课教授说的话:"数学不仅仅是符号游戏,更是视觉化的思维艺术。"
深夜三点,母亲轻轻推开房门,看到儿子趴在电脑前睡着了,嘴角还沾着吃剩的方便面汤。桌上的草稿纸堆成了小山,上面除了数学公式,还有密密麻麻的代码注释。她叹了口气,把毛毯搭在儿子肩上,目光落在屏幕上未关的文档——那是王小龙用Markdown格式整理的"竞赛题现代解法思维导图",拓扑学、图论、机器学习算法的分支在里面交织成网。
三、暴雨中的解题密钥
竞赛前一周的模拟考,成了王小龙的"滑铁卢"。当他看到试卷上那道关于组合博弈的题目时,大脑瞬间一片空白。传统的博弈论解法需要穷举所有可能,而题目中的状态空间大得惊人,手动计算几乎不可能。
"还有半小时交卷。"监考老师的提醒像重锤敲在王小龙心上。他盯着题目中"取石子游戏"的变种模型,突然想起在编程论坛上看到的"记忆化搜索"算法。颤抖着拿起笔,他在草稿纸上画出状态转移图,用递归思路构建解题框架。当收卷铃响起时,他刚写完最后一个公式,汗水浸湿了试卷的角落。
成绩公布那天,陈宇轩拿着满分的试卷在教室里踱步:"有些人啊,总以为耍点小聪明就能走捷径,结果呢?连基础分都拿不全。"王小龙的卷子上,那道题只得了3分,鲜红的分数像针一样扎眼。
放学路上,暴雨突然倾盆而下。王小龙躲在公交站台下,看着雨水在地面汇成溪流。他想起父亲常说的话:"越是泥泞的路,越能留下脚印。"从口袋里掏出手机,他点开了一个收藏己久的页面——"量子计算中的Grover算法在组合搜索中的应用"。虽然只是科普文章,但其中提到的"量子并行搜索"概念,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的思路。
"如果用传统方法无法穷举,那能不能模拟量子计算的并行性?"他在雨幕中喃喃自语,全然不顾雨水顺着发梢滴落。这个大胆的想法让他激动得发抖,顾不上等公交,转身冲进雨里,向学校电子阅览室跑去。
西、考场上的代码思维
决赛日的清晨,临江市笼罩在一片薄雾中。王小龙坐在考场里,手心沁出冷汗。当试卷发下来时,他的目光迅速扫过题目,心脏在看到第三题时骤然收紧——那是一道关于高维空间中凸多面体计数的问题,属于拓扑学范畴,远超常规竞赛大纲。
周围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。陈宇轩咬着笔杆,眉头紧锁,显然也被这道题难住了。王小龙深吸一口气,闭上眼睛,脑海中浮现出在电子阅览室用Blender软件构建的三维模型——如果把凸多面体的面、棱、顶点关系抽象成图论中的关联矩阵,再利用Python的矩阵运算...
他猛地睁开眼,在草稿纸上画出第一个拓扑图。传统解法需要复杂的欧拉公式推导,而他选择了另一条路:将问题转化为图的同构判定,用代码思维构建数学模型。当他写下"定义顶点集V,边集E,面集F..."时,仿佛看到了电脑屏幕上运行的代码正在一步步验证这个思路。
时间一分一秒过去,考场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。王小龙的草稿纸己经画满了各种拓扑变换图,他突然想到MIT公开课里提到的"庞加莱猜想"简化模型,灵机一动,引入了"同伦等价"的概念来简化高维空间的计算。这个大胆的跨领域应用让解题过程豁然开朗,原本复杂的计数问题,在拓扑变换下变得清晰可解。
"还有15分钟交卷。"监考老师的声音传来。王小龙加快了书写速度,最后检查一遍证明过程,嘴角露出一丝微笑。他知道,自己刚刚完成的,可能不仅仅是一道竞赛题,更是一次思维的突围。
五、红榜前的喧嚣与寂静
放榜那天,临江市一中的公告栏被围得水泄不通。王小龙站在人群后面,能闻到前面同学身上昂贵的洗发水香味。陈宇轩的父亲穿着笔挺的西装,正在和旁边的家长谈笑风生,显然对儿子的成绩胸有成竹。
"出来了出来了!"不知谁喊了一声,人群立刻骚动起来。王小龙踮起脚尖,目光在红纸上飞速搜索。市级一等奖:陈宇轩。二等奖的名单里,他突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——王小龙。
周围瞬间安静了几秒,随即爆发出更大的议论声。
"王小龙?哪个王小龙?"
"就是那个城中村来的,听说他连辅导书都买不起..."
陈宇轩的父亲脸上的笑容僵住了,他推了推眼镜,仔细看了看名单,又看了看挤到前面的王小龙,眼神里满是难以置信。陈宇轩站在原地,脸色苍白,手里的矿泉水瓶被捏得咯咯作响。
数学组的张老师拨开人群,走到王小龙面前,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:"小龙!好样的!你那道拓扑题的解法,连市教研员都赞不绝口!"
王小龙看着红榜上自己的名字,突然想起在废品站找到那本旧书的下午,想起暴雨中冲向电子阅览室的自己。阳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,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那些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星辰,此刻仿佛触手可及。
六、代码与粉笔的交响
获奖的消息像长了翅膀,迅速传遍了整个校园。王小龙成了焦点,走在走廊上,总能感受到西面八方投来的目光。有好奇,有羡慕,也有不解。
"王小龙,听说你比赛时用了编程思路?"一天课后,几个学弟学妹围在他桌前,眼里闪烁着崇拜的光芒。
"其实就是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计算机能处理的模型。"王小龙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,"比如那道拓扑题,我把它看成了一个图的问题..."
他的话被突然走进教室的张老师打断:"小龙,跟我来办公室一趟。"
在数学教研组,王小龙看到了自己的竞赛答卷复印件,上面用红笔做满了批注。市教研员的评语尤其醒目:"该生解题思路极具创新性,将现代数学工具与传统竞赛题完美结合,展现了卓越的数学思维品质。"
"小龙,"张老师递给他一本崭新的《数学建模与算法》,"学校决定开设一门'现代数学思维'选修课,想请你担任学生讲师,把你的解题思路分享给更多同学。"
王小龙愣住了,手里的书还带着油墨的清香。他想起电子阅览室里那些孤独的夜晚,想起用旧电脑跑代码时的耐心等待,原来那些看似无用的探索,早己在不知不觉中铺就了道路。
选修课的第一节课,电子阅览室里坐得满满当当。王小龙站在投影幕布前,有些紧张地打开PPT。当他用Python代码现场演示如何用蒙特卡洛方法求解复杂积分时,台下发出一阵惊叹。他看到陈宇轩坐在角落,虽然面无表情,却听得格外认真。
"数学不是孤岛上的宝藏,"王小龙看着台下闪烁的眼睛,突然找到了自信,"它是连接现实与抽象的桥梁,而代码,就是我们跨越天堑的工具。"
七、星辰大海的邀请函
深秋的一个傍晚,王小龙收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特快专递。拆开信封,里面是一张烫金的邀请函——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邀请他作为特邀嘉宾参加冬令营。邀请函的附信里,一位中科院的教授写道:"你的竞赛解题报告让我们看到了数学应用的新可能,期待与你探讨更多前沿问题。"
出租屋里,母亲看着邀请函,激动得说不出话,只是一个劲地擦眼泪。父亲刚从工地回来,满手的老茧还沾着水泥,他小心翼翼地捧着邀请函,像捧着稀世珍宝:"好...好啊...我儿子出息了..."
王小龙站在窗前,看着城中村上空稀疏的星星。他知道,市级二等奖只是一个开始,真正的数学海洋远比他想象的更广阔。那些在废品站旧书里发现的数学宝藏,那些在代码世界里探索的解题思路,正在为他打开一扇通往星辰大海的门。
几天后,学校的公告栏换上了新的内容,王小龙的竞赛解题案例被作为范文张贴出来。在他的名字下面,新一期的数学竞赛报名表上,多了许多陌生的名字,其中一些,来自和他一样穿着洗得发白校服的同学。
夕阳下,王小龙背着书包走出校门,手里拿着一本新借的《量子计算与数论》。他想起张老师说的话:"数学的魅力,在于它永远向敢于创新的人敞开怀抱。"而他,这个曾经在数海孤舟上挣扎的少年,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代码星辰,正在驶向更辽阔的远方。
梧桐叶在脚下发出沙沙的响声,像为他奏响的进行曲。王小龙抬起头,望向天边绚烂的晚霞,嘴角扬起坚定的微笑——这一次,他不再是那个抱着木板渡海的人,而是手握罗盘的航海家,在数学的浩瀚星海里,航向属于自己的新大陆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1D9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