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测试启动:当代码遇见真实世界
1995年6月15日,武汉的梅雨季让机房的地板沁出潮气。王小龙看着面前的三十台测试机器,每台都插着不同型号的Modem——从Hayes 2400到USRobotics 56K,这些都是赵阳从旧货市场淘来的“古董”。“今天开始内部测试,目标是模拟1000用户并发,找出所有隐藏的BUG。”他拍了拍戴尔服务器,这台价值8万的新机器此刻正发出“嗡嗡”的低鸣。
周雨薇戴着耳机,用示波器监测网络流量:“拨号接入延迟平均2.8秒,符合设计标准。”陈宇坐在角落,面前摆着十台终端,正在用自编的“压力测试程序”批量注册账号:“己生成500个测试账号,昵称从‘User001’到‘User500’。”赵阳则扛着摄像机,准备记录测试过程——这是他从新闻系借来的设备,说是要“制作BUG纪录片”。
第一个问题出在登录模块。ID“User007”在拨号连接时突然断线,重新登录后发现聊天记录丢失。王小龙盯着服务器日志:“是会话管理模块的内存泄漏,每次登录后未释放资源。”周雨薇立刻打开调试器:“看,TCP连接关闭时,Socket句柄没有正确释放,导致内存碎片堆积。”
午餐时间,团队围坐在服务器旁吃盒饭。林小柔从北京寄来的用户体验报告摊在桌上,其中一条用红笔圈出:“中老年用户反映,菜单字体太小,建议增加放大功能。”赵阳嘴里塞着米饭,含糊地说:“我们用的是8x8点阵字体,改大了显示不全。”王小龙摸出张餐巾纸,在背面画了个滑动条:“做个字体缩放滑块,调用BIOS中断调整字符间距,虽然会牺牲点显示行数,但能兼容更多用户。”
二、BUG大搜查:从内存泄漏到软盘灾难
下午的测试集中在匿名树洞模块。ID“匿名者123”发布了一条包含特殊符号的留言,导致整个群组崩溃。赵阳拍着大腿:“是输入过滤的问题!我们只屏蔽了敏感词,没过滤ASCII控制字符。”周雨薇迅速定位到代码中的输入处理函数:“看,这里没有校验字符范围,收到0x00到0x1F的控制字符就会触发缓冲区溢出。”
与此同时,陈宇发现就业信息的搜索功能返回错误结果。他对比数据库记录,惊觉“钳工”和“铣工”被归为同一类别:“分类标签的正则表达式写错了,把‘钅’旁的字全匹配了!”王小龙看着他沾满咖啡渍的笔记本,苦笑道:“我们需要个专业的分类词典,明天去图书馆借《职业分类大典》。”
最棘手的问题出在文件传输模块。测试组用5.25英寸软盘传输1MB的培训视频时,成功率不足60%。赵阳拆开软驱,用放大镜观察磁头:“读写头磨损严重,加上软盘质量参差不齐,数据校验位频繁出错。”他突然想起什么,从包里掏出盒铅笔:“用铅笔在软盘背面涂黑磁介质损伤区,说不定能增强信号!”这个土办法居然让传输成功率提升到85%,陈宇笑着摇头:“我们这是用90年代的智慧对抗90年代的硬件。”
三、深夜攻防战:代码与咖啡的战争
夜幕降临时,机房的日光灯变成了暖黄色。王小龙看着手表,己经连续工作14小时,咖啡壶里的水不知道煮了多少遍。周雨薇的白衬衫领口泛起汗渍,却仍在优化聊天界面的刷新率:“把消息队列从FIFO改为优先级队列,紧急消息能提前显示。”
凌晨两点,服务器突然发出刺耳的警报——CPU使用率飙升至100%。赵阳扑到机器前,发现是“校园服务”专区的广告刷新线程陷入死循环:“这破循环条件写反了!while(1)写成了while(0),变成无限递归调用!”王小龙揉着眼睛修改代码,忽然发现这个错误来自自己昨晚的潦草笔记,不禁心生愧疚。
林小柔的越洋电话在三点响起:“我这边测试组反馈,北京用户登录延迟比武汉高3秒。”王小龙看向IP监控图,北京节点的访问量正在激增:“是路由跳转太多,我们需要在华北地区找个镜像服务器。”陈宇己经在查长途电信资费表:“租北京的机房,每月要多花8000块......”王小龙咬咬牙:“租,用户体验优先。”
西、用户参与:当下岗工人成为测试工程师
第二天,团队邀请了十位真实用户参与测试,其中有五位是下岗职工。张叔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,坐在终端前略显局促:“小龙,叔不会用这高科技......”王小龙递过打印好的操作指南:“您就当用BP机,按步骤来,有问题随时喊我。”
张叔要找“制冷设备维护”的工作,却误触了“匿名树洞”。他紧张地回头:“哎呀,我没干啥坏事吧?”周雨薇笑着安抚:“没事,您随便逛,发现问题就是帮我们大忙。”半小时后,张叔指着屏幕:“这里的‘提交’按钮太小了,我这眼神差点没看见。”赵阳立刻记下:“按钮尺寸从16x16像素扩大到24x24,增加边框阴影。”
最意外的发现来自纺织女工李芳。她在“手工编织”群组发布图案时,系统提示“文件格式不支持”:“我用的是画图板画的BMP,咋就不行呢?”王小龙这才意识到,软件只支持GIF格式,而很多用户习惯用Windows自带的画图程序。他当场决定增加BMP格式支持,虽然这会增加200KB的客户端体积。
五、最终冲刺:漏洞清零计划
测试的最后一周,团队启动“漏洞清零计划”。王小龙在白板上列出剩余问题:
- 拨号中断后自动重连失败(周雨薇负责)
- 繁体中文显示乱码(陈宇负责)
- 软盘安装程序经常卡死(赵阳负责)
- 夜间模式亮度不可调(林小柔远程指导)
周雨薇为自动重连功能写了个状态机模型,用汇编语言实现了超时检测和重连逻辑;陈宇从香港大学的BBS获取了GBK字库,解决了繁体显示问题;赵阳把安装程序拆分成五个软盘包,采用分卷压缩技术;林小柔则设计了三级亮度调节,通过修改显示器的对比度寄存器实现。
6月30日凌晨,王小龙按下服务器的重启键。当登录界面以流畅的动画弹出时,赵阳吹响了哨子——这是他们约定的“BUG清零”信号。陈宇打印出最后一份测试报告,合格率98.7%,剩下的1.3%是兼容极个别老款Modem的问题,被标记为“己知问题,后续解决”。
团队成员互相击掌,周雨薇拿出藏在机箱后的五粮液——这是她父亲送的毕业礼物,每人分了一小杯:“为那些被我们干掉的BUG,干杯!”王小龙喝着辛辣的白酒,看着窗外渐亮的天空,忽然想起张叔说过的话:“你们年轻人就像修电脑的,把时代的BUG一个个都找出来。”
六、黎明前的代码诗
天亮时,王小龙在软件的“关于”界面写下:
珞珈通3.0测试版
致所有在代码中寻找光的人:
我们曾在内存泄漏中迷失,在软盘噪音里失眠,在用户的叹息中重构。
但此刻,当你点击‘登录’按钮,
请相信——
每个像素都经过47次调试,
每条消息都穿越128K的激流,
每个功能都承载着一群年轻人的日夜兼程。
这不是终点,而是我们写给世界的第一封电子情书。
——永远在路上的BIT先锋团队
当第一缕阳光照在机房的窗台上时,赵阳己经背着软盘包冲向邮局——他要把测试版寄给全国二十所高校。王小龙摸出BP机,给林小柔发消息:“测试成功,等你回来一起看日出。”很快收到回复:“恭喜程序员,北京的朝阳和我,都为你骄傲。”
这是1995年6月的最后一天,三十张软盘正通过邮政系统发往全国各地,像三十只衔着代码的信鸽。王小龙知道,在某个弄堂的煤炉旁,在某间纺织厂的休息室里,在某所高校的机房中,会有人小心翼翼地插入软盘,启动程序,然后发现——这个时代的漏洞,正在被一群用代码编织希望的年轻人,一点点修复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1D9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