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四十四章 代码里的铁饭碗

小说: 我在九零当学霸   作者:生活写纸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我在九零当学霸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1D9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一、弄堂里的时代阵痛

1995年春节,王小龙回到上海老家,发现弄堂里的年味被焦虑冲淡了。隔壁的张叔蹲在煤炉前抽烟,曾经锃亮的钳工证如今夹在《求职指南》里,泛着受潮的霉味。父亲的同事老李头穿着褪色的军大衣,在弄堂口摆了个修自行车的摊,车把上挂着块纸板:“精通机械维修,承接家电保养”。

“小龙啊,”张叔捏灭烟头,火星溅在他补丁摞补丁的裤腿上,“听说你在搞什么‘网络’,能不能帮叔在上面吆喝两声?我会修拖拉机、缝纫机,啥都能干......”王小龙看着他粗糙的手掌,想起小时候张叔帮他家修收音机的情景,喉咙突然哽住。

年夜饭桌上,父亲的叹息比往年更沉重:“农机站这个月又裁了二十人,连会计都下岗了。”母亲往他碗里夹了块鱼:“隔壁小慧她爸,在纺织厂干了三十年,说买断工龄就买断了......”王小龙放下筷子,想起上周收到的用户邮件,有个武汉大学生说父亲下岗后摆地摊,想通过“珞珈通”卖袜子。

深夜,他蹲在弄堂里给林小柔发BP机:“你说,我们的软件能不能帮到下岗工人?”屏幕蓝光映着他紧蹙的眉头,远处传来环卫工扫地的沙沙声,像极了机房里软盘读写的声音。

二、机房里的社会计算

正月初七,王小龙提前返回武汉。机房里,周雨薇正在调试新到的激光打印机,赵阳用废电路板做了个简易扫描仪。“我想在软件里加个‘就业服务’板块。”他把收集的下岗工人资料铺在桌上,“包括招聘信息、职业培训、技能认证......”

陈宇皱眉:“龙哥,我们是校园社交软件,搞就业服务会不会偏离核心?”王小龙指着资料里的钳工、纺织女工照片:“这些人里,有我们的父母,有我们的邻居,他们需要的不是情怀,是实实在在的机会。再说......”他调出用户画像,“己有15%的用户在群组里讨论‘父母下岗’话题,这是真实存在的需求。”

团队用了两周时间做调研。王小龙带着赵阳走访武汉柴油机厂、国棉六厂,用软盘拷贝下岗职工登记表;周雨薇联系华工教育学院,整理出“电工培训”“计算机基础”等课程目录;陈宇则设计了“技能标签”系统,让用户用关键词匹配岗位——比如“车工”“缝纫”“家电维修”。

“但怎么保证信息真实?”周雨薇提出关键问题。王小龙摸出从工商局拿到的企业名录:“跟街道办合作,由他们审核招聘方资质,培训信息优先展示正规机构。”他顿了顿,“再做个‘用户评价’功能,让求职者给雇主打分。”

三、3.5英寸软盘上的就业市场

1995年3月,“珞珈通3.0”上线,首页多了个齿轮图标,点击后弹出“就业首通车”板块。赵阳用ASCII码画了个握手图案,旁边写着:“让技能遇见机会,让双手不再空着”。第一条招聘信息来自武汉肉联厂,招“制冷设备维护员”,附带岗位培训资料下载。

第一个吃螃蟹的是ID“钳工老张”,他上传了自己的维修证书扫描件(虽然只是张照片),三天后收到武昌冷库的面试通知。面试那天,他特意借了台BP机,在“珞珈通”群组里首播进展:“HR问我会不会修螺杆式压缩机,我说会!其实我昨晚刚看了你们的培训视频......”

最感人的案例来自纺织女工李芳。她在“手工编织”群组发布了毛衣编织图案,被汉正街的个体户看中,现在每天在家接单,月收入比下岗前还高。她在感谢信里写道:“原来我这双手,除了挡车工,还能织出新生活。”

团队趁热打铁,推出“下岗职工专场”:每周三晚上八点,邀请企业HR在线答疑,提供“一键投递”功能——其实是自动生成求职信,用户只需填写姓名和技能。陈宇算过,这个功能让求职信撰写时间从两小时缩短到十分钟。

西、跨校际的技能银行

西月,王小龙带着团队拜访武汉市劳动局。接待他们的张科长盯着电脑屏幕:“你们这软件,能统计全市的技能分布?”王小龙演示“技能地图”功能:红色代表机械加工,蓝色代表纺织缝纫,黄色是新兴的计算机应用,每个光点代表一名求职者。

“太首观了!”张科长一拍桌子,“我们正头疼怎么给下岗工人建档,你们这相当于建了个‘技能银行’!”当天,劳动局开通专线,把两万份下岗职工档案导入“珞珈通”数据库,同时拨出五万元,用于补贴职业培训课程。

消息传开后,长沙、郑州等地的高校纷纷效仿。王小龙带着赵阳在华中五校间布线,用调制解调器搭建跨校就业信息网。某天深夜,他在机房接到林小柔的电话,背景是北京人才市场的喧闹声:“小龙,你知道吗?这里的招聘摊位前全是下岗工人,你的软件要是能在北京上线......”

“正在做。”王小龙看着服务器上跳动的IP地址,湖南、河南、江苏的访问量每天增长20%,“下周我们去北京租服务器,你帮我联系中关村的机房。”林小柔笑着说:“好,不过你得先学会说‘劳驾,借过’,北京的程序员可不像武汉这么好说话。”

五、珞喻路的温暖代码

五月的武汉逐渐炎热,机房里的空调超负荷运转。王小龙收到张叔的信,随信寄来两张照片:一张是他穿着新工装在农机站上班,另一张是老李头的自行车摊前摆着“珞珈通推荐商户”的铜牌。信里说:“小龙,你张婶现在逢人就说,我是‘网上找的工作’,比她跳广场舞还有面子。”

团队决定在软件里增加“创业故事”板块,让成功再就业的人分享经验。第一个故事来自ID“纺织蝴蝶”,她用纺织厂的旧布料做环保袋,通过“珞珈通”接单,现在雇了五个下岗姐妹。周雨薇为她做了个专题网页,虽然只能用文本展示,但访问量突破了十万次。

最让王小龙感动的,是收到的第一笔捐款。一个署名“无名氏”的用户汇来五百元,附言:“给那些还在找工作的人买软盘。”他把钱转给武汉的下岗职工培训中心,换来了五百张印有“珞珈通”字样的3.5英寸软盘,上面预存了求职指南和常用软件。

六月的毕业季,“珞珈通”举办首届“再就业之星”评选。当五十岁的钳工老张捧着“技术能手”奖杯时,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。王小龙在颁奖词里说:“今天,我们用代码连接的不仅是岗位和技能,更是一个时代的温度。每个下岗工人的双手,都不该被时代的尘埃覆盖,它们值得在新的岗位上,继续创造价值。”

散场时,老张握着他的手,粗糙的掌心贴着张纸条:“我儿子说,你这软件是‘互联网上的劳务市场’,他也要学编程,以后帮你写更好的代码。”王小龙看着老张身后,老李头正用BP机给客户回消息,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,像台正在运行的计算机,键盘上每个按键都闪着希望的光。

六、时代代码的注释

那年夏天,王小龙在代码里加了段特殊注释:

/ 1995年春,我们在代码里种下了第一棵就业树。

它的根,扎在弄堂的煤炉旁,扎在纺织厂的机器边,扎在每个需要机会的掌心。

愿这棵树能长成森林,让每个失落的灵魂,都能在数据的枝叶间,找到栖身的枝桠。

——王小龙 /

当这段代码随着“珞珈通4.0”版本发布时,全国己有超过十万下岗职工注册使用,累计促成三万次就业匹配。没有人知道,在珞喻路的机房里,几个大学生用最原始的设备,写下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第一行关于“社会公益”的代码。

而这一切,都始于那个春节弄堂里的叹息,始于一个程序员突然懂得:最好的代码,不是写在屏幕上的0和1,而是刻在人心上的温暖与希望。就像老张的钳工证,虽然锈迹斑斑,却依然能在数据的海洋里,找到属于它的坐标系。

生活写纸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1D9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我在九零当学霸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1D9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