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十一章:拜访老农

小说: 我在家乡种个田   作者:生活写纸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5U2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我在家乡种个田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我在家乡种个田最新章节随便看!

晨雾未散时,我己挎着竹篮站在院门外。篮底铺着新摘的番茄和黄瓜,上面盖着块干净的蓝布,旁边还放着陈老执意要我带上的二斤灶糖——他说"老把式都好这口"。露水打湿了鞋面,远处的鸡啼穿过薄雾,惊起几只停在篱笆上的麻雀。

去西头村的路比上次走时更显熟悉。路过第三道河沟时,我特意蹲下身看了看水流——经过几场秋雨,沟底的绿萍己被冲刷干净,露出褐色的鹅卵石。想起赵老把式说的"死水",心里默默记下:以后浇地定要用活水。走到独木桥时,遇见张婶家的小子背着书包上学,看见我篮子里的番茄,眼睛瞪得溜圆:"姐,这番茄咋长得跟灯笼似的?"

赵老把式的泥坯房藏在村尾的竹林里。还没走近,就闻到一股混合着草药和泥土的气息。院门上挂着串干枯的艾草,门环上缠着圈褪色的红布条。我抬手敲门,却发现门是虚掩的,推开时发出"吱呀"声,惊飞了屋檐下筑巢的燕子。

"谁啊?"屋里传来咳嗽声。我探进头,看见赵老把式正坐在灶门前烧火,围裙上沾着草屑,手里握着根火钳。灶台上摆着个黑陶药罐,咕嘟咕嘟冒着泡,药香浓烈得呛人。他看见我,愣了愣,随即把火钳往灶膛里一放:"是你啊,妮子。"

我慌忙递上竹篮:"赵大爷,我……"话没说完就被他打断了。老人站起身,接过篮子时手指触到番茄,突然笑了:"这番茄养得不错,脐部没裂,是下了苦功夫的。"他把篮子放在桌上,揭开蓝布看了看,又拿起灶膛闻了闻,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,"进屋坐吧,灶膛里煨着红薯。"

屋里比我想象的更简陋。土墙上挂着几串干辣椒和玉米,墙角堆着草绳和竹筐,靠窗的桌子上摆着个放大镜和几本用牛皮纸包着的旧书。最显眼的是墙根的药架,上面摆满了陶罐,贴着用毛笔写的标签:"百部""苦参""烟梗",字迹苍劲有力。

赵老把式从灶膛里掏出几个烤红薯,用粗布擦了擦递给我。红薯皮烤得焦黑,剥开后是金黄的瓤,热气腾腾。我咬了一口,甜味首窜到心里,突然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时光。老人坐在板凳上,看着我吃红薯,手里转着个油亮的核桃:"上次给你的硫磺草木灰,管用不?"

"管用!太管用了!"我连忙咽下嘴里的红薯,"番茄的霉斑全干了,黄瓜的蚜虫也没了,就是……"我想起芹菜灌根时的犹豫,"就是敌百虫那味儿太呛,陈爷爷让我兑了二十倍水,灌完根三天没敢下脚。"

老人闻言笑了,核桃在掌心转出沙沙声:"敌百虫是猛药,能用草木灰解决的,何苦动它。"他起身走到药架前,取下个标着"苦参"的陶罐,倒出些棕黄色的粉末,"你看这,苦参碱,熬水喷菜,防虫又不伤苗,就是得泡够时辰。"

我连忙掏出随身带的笔记本和铅笔,蹲在老人身边记录。笔记本上己经记满了陈老教的种植经验,此刻新的页面上,我工工整整地写下"苦参碱防虫法":苦参根晒干磨粉,按1:50比例兑水,浸泡24小时,滤渣后喷洒叶面。老人看着我的笔记本,突然伸手翻了翻,指着某页问:"你记这个做啥?"

那页记的是上次他说的"茴香驱虫"。我脸红了:"您上次送的茴香苗,我种在番茄垄间,真的没招虫!"老人没说话,转身从床底下拖出个木箱,里面装满了用牛皮纸包好的种子包,标签上写着:"除虫菊""万寿菊""蓖麻"。他拿起一包除虫菊种子,放在我手心:"这玩意儿根系能分泌驱虫物质,种在菜地西周,比撒药强。"

接下来的两个时辰,我像块海绵般吸收着知识。老人从病虫害的辨别讲到轮作倒茬,从有机肥的沤制讲到天敌昆虫的保护。他用树枝在地上画图,讲解番茄晚疫病的传播路径,又打开显微镜(我这才发现桌上那个蒙着布的家伙是显微镜),让我看蚜虫的若虫。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斑白的头发上,空气中弥漫着草药和烤红薯的混合气味,一切都显得那么不真实。

"种地啊,"老人突然放下树枝,看着窗外的竹林,"跟养孩子似的,得知道它啥时候饿,啥时候渴,啥时候闹毛病。现在的人啊,就知道撒化肥打农药,跟给孩子喂激素似的,看着长得快,内里虚着呢。"他的声音低沉下去,我想起他墙上的旧照片,那个穿着白大褂的年轻人。

临走时,老人塞给我个布包,里面是除虫菊种子和一小袋苦参粉。他还特意画了张轮作示意图,告诉我明年哪些菜该换地方种。我接过布包,触到里面硬邦邦的东西,打开一看,竟是个磨得光滑的铜铃铛:"这铃铛挂在菜地风口,风吹铃响,能惊走啄食的鸟。"

回到家时,夕阳正把天空染成橘红色。陈老坐在门槛上编竹筐,看见我回来,眼睛亮了亮:"见到赵老把式了?"我把布包和示意图递给他,又说起老人送的铜铃铛,陈老接过去掂量着,突然叹了口气:"这铃铛,还是当年农科所成立时发的呢。"

第二天一早,我就按老人说的法子熬制苦参水。把苦参粉倒进瓦罐,兑上清水,放在灶膛边浸泡。陈老帮我在菜地西周刨坑,撒下除虫菊种子。他一边撒一边念叨:"赵老把式年轻时可是个奇才,懂洋文,会使显微镜,要不是……"他没说下去,只是用锄头把土拍实。

苦参水熬好时,散发出一股苦涩的药味。我戴着口罩,用新做的竹花洒往黄瓜藤上喷。药水呈淡黄色,落在叶片上形成细密的水珠。当天下午,我就发现蚜虫们躁动不安,纷纷从叶片上掉落。三天后再看,黄瓜藤上干干净净,连瓢虫都多了起来,趴在叶背啃食残留的虫卵。

最神奇的是除虫菊。种子撒下去不到一周就发了芽,嫩绿色的叶片呈羽状分裂,像极了老人送的茴香苗。陈老说这玩意儿长得快,到了秋天能开出小白花,花心是黄色的,虫类见了就躲。我看着那些破土而出的幼苗,突然明白老人为什么要送这些——他是想让我学会用土地本身的力量来守护土地。

村里的人渐渐发现了变化。张婶家的茄子还在闹虫,我的黄瓜藤却长得油光水滑;李二家的婆娘抱怨番茄烂了根,我的番茄却挂满了枝头,色泽红润。有人开始凑到篱笆外打听,我便把赵老把式教的法子简单说了说,比如用辣椒水加洗衣粉,比如种茴香和除虫菊。

陈老把铜铃铛挂在豆角架最高处。风吹过时,铃铛发出清脆的"叮铃"声,惊走了试图啄食豆荚的麻雀。我蹲在菜地里施肥时,常常听见那铃声,想起赵老把式屋里的药香和烤红薯的甜味。我知道,那次拜访不仅解决了病虫害的难题,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:真正的种植智慧,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,而是深深扎进泥土里的经验,是一代又一代人跟土地对话的结晶。

深秋时节,除虫菊开出了第一朵花。我采了几朵放在玻璃瓶里,摆在窗台上。某天清晨,我发现窗台上多了个草编的小筐,里面装着几株没见过的幼苗,筐底压着张纸条,上面写着:"冬寒菜,耐寒,可越冬。"字迹依旧苍劲有力,仿佛跨越了时空,从那张旧照片里延伸出来,落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。而我知道,与这位老农的缘分,才刚刚开始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5U2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5U2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