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十二章:丰收喜悦

小说: 我在家乡种个田   作者:生活写纸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5U2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我在家乡种个田

晨霜凝结在篱笆上时,我哈着白气推开院门,竹篮在手里晃出细碎的露水。番茄藤上挂着的果实红得发亮,像无数个小灯笼悬在墨绿的枝叶间,触手可及的地方凝着冰晶,在朝阳下折射出七彩的光。陈老披着旧棉袄蹲在畦边,正用草绳将倒伏的豆角架重新绑紧,霜花落在他花白的头发上,像撒了把碎银。

"这茬番茄得赶紧摘了,"他指着最的几串,果蒂处还挂着昨夜的霜,"再冻下去,皮该裂了。"我蹲下身,指尖触到番茄表面的绒毛,冰凉中带着成熟的温热。竹篮很快装满了,红的番茄、绿的黄瓜、紫的长茄,还有一捆捆用马蔺草扎好的生菜,叶片上的白霜被体温融化,渗出晶莹的水珠。

去集市的路要穿过三道田埂。我背着竹篓走在前面,陈老挑着两筐菜跟在后面,扁担压得竹筐吱呀作响。霜花在鞋底下碎裂,发出清脆的响声,远处的村庄还笼罩在薄雾里,只有几声犬吠穿透寒气。路过王二虎家院墙外时,听见里面传来咳嗽声,想起上次他来抢菜时鞋底的泥印,下意识加快了脚步。

集市设在邻镇的戏台下。我们到的时候,石板路上己经摆满了竹筐,卖鸡蛋的老太婆、捆柴火的汉子、挑着活鱼的渔夫,吆喝声此起彼伏。我在戏台角落支起摊子,把番茄和黄瓜码在蓝布上,红的绿的衬着布纹,格外惹眼。陈老坐在旁边编草绳,时不时用烟袋锅指指路:"妮子,把带霜的生菜往前面摆摆。"

第一个顾客是位系围裙的妇人。她拿起番茄在手里掂量,突然叫起来:"哟!这番茄咋长得跟小南瓜似的?"我慌忙解释:"没用化肥,是用鱼肠和草木灰养的。"她将信将疑地闻了闻,突然笑了:"真有股土腥味!给我称三斤。"旁边的大爷凑过来,捏了捏黄瓜:"这刺儿硬邦邦的,是顶花带刺的好瓜!"

日头升到头顶时,竹筐己经空了大半。我数着手里的毛票,指尖被霜水浸得发皱,心里却像揣了个暖炉。陈老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,里面是烤红薯:"先垫垫肚子,下午还有得忙。"红薯瓤甜得发腻,我边吃边看对面摊位——一个中年男人摆着和我差不多的番茄,却蔫巴巴的带着黑斑,价格比我的便宜一半。

"那人是东头村的,"陈老顺着我的目光看去,烟袋锅在鞋底磕了磕,"听说用了供销社新进的化肥,长得快,就是味儿寡。"正说着,有个买菜的大婶在我们摊前犹豫,最后还是走向了对面:"便宜点是点,回家炒着吃也一样。"我攥紧了手里的毛票,看见那男人往番茄上喷水,水珠滚过黑斑,显得新鲜了些。

收摊时,竹篓里还剩几个歪瓜裂枣。陈老把它们捡出来,说要留着做种。回家的路上,我数着钱,总共卖了三块二毛五,比预想的少了五毛。路过河沟时,我看见水面漂着些绿萍,突然想起赵老把式说的"自然农法"——他曾在信里提过,用化肥催长的菜,看着光鲜,内里却失了土味。

接下来的半个月,我每天天不亮就往集市赶。菜筐里的品种越来越多:紫得发亮的长茄、拳头大的青椒、叶片卷成玫瑰状的生菜。陈老教我用稻草编小筐,把番茄和黄瓜分装成小份,摆在蓝布上像艺术品。有位城里来的老太太天天来买,说我的菜"带着露水味",还把地址留给我,让我隔天给她送两斤。

收入渐渐多了起来。我用第一笔"巨款"给陈老买了双棉鞋,又买了块花布缝围裙。晚上算账时,煤油灯下的账本渐渐厚了起来,首页记着:"番茄五斤,三角;黄瓜三斤,两毛西……"陈老戴着老花镜帮我核对,烟袋锅时不时敲着账本:"这月攒够十块,就能买个新水泵了。"

水泵是我扩大种植的念想。院西头的洼地己经整成了菜地,种着赵老把式送的冬寒菜,但浇水要去河湾挑,费时费力。某天赶集时,我在供销社看见玻璃柜里的水泵样品,红漆铁壳子,标价十二块五毛。我攥着口袋里的三块七毛八,盯着样品看了很久,首到售货员不耐烦地敲了敲玻璃。

变故是从一个雪天开始的。那天集市人少,我刚摆好菜,就看见东头村那个中年男人拖着板车过来,车上堆着小山似的番茄,个个红得发紫,却透着股不自然的光亮。他扯开嗓子吆喝:"化肥番茄,一块钱五斤!"围上去的人立刻把他的摊子挤满了,我的番茄标价两毛五一斤,问津者寥寥。

"妮子,别慌。"陈老把冻红的手揣进袖筒,"好货不怕晚。"但我看见买菜的大婶们犹豫着,最终还是走向了低价摊。有个常来的大妈捏着我的黄瓜叹气:"你这菜是好,可人家便宜一半呢。"雪粒子落在菜叶上,很快化成水,顺着篮筐往下滴。

收摊时,筐里还剩大半蔬菜。我蹲在戏台角落摘黄叶,听见旁边卖鸡蛋的老太婆跟人嘀咕:"那东头村的,听说用了啥'敌敌畏'防虫,菜长得是快,就是一股子怪味……"话没说完就被人捅了捅,声音低了下去。我猛地抬头,看见中年男人正盯着我,嘴角挂着似笑非笑的表情。

回家的路上,雪下得更大了。陈老挑着菜筐,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前面,突然停下来:"还记得赵老把式说的不?土地是有记性的,你糊弄它,它就糊弄你。"他指了指筐里的番茄,上面还沾着清晨的霜,"咱们这菜,卖的是良心,是土味。"

我没说话,只是把围巾裹得更紧。雪粒子打在脸上,生疼。路过村口池塘时,看见冰面上结着层薄冰,下面隐约有绿色的藻丝——那是夏天倒垃圾的地方。我突然想起赵老把式屋里的显微镜,想起他说的"虫眼是自然的勋章",心里某个角落突然变得坚定起来。

第二天,我在菜筐前立了块木牌,用粉笔写着:"无化肥无农药,自家园子种的。"赶集的人路过时,会停下来念一遍,有的摇摇头走了,有的却蹲下来仔细看菜。那个城里来的老太太又来了,看见木牌笑了:"我说怎么吃着不一样,原来是正经土菜。"她一口气买了五斤番茄,还把木牌举起来给旁人看。

事情慢慢有了转机。一些讲究的主顾开始固定买我的菜,说能吃出"小时候的味道"。有位中学老师还特意来菜地看,回去写了篇文章登在县报上,标题叫《泥土的味道》。陈老把报纸小心翼翼地压在箱底,逢人就说:"咱妮子上报纸了!"

但东头村的低价菜像块乌云,始终悬在头顶。我注意到,买过一次低价菜的人,很少会再买第二次,因为那些番茄炒出来水叽叽的,黄瓜嚼着像棉絮。而我的菜,虽然贵些,却越嚼越有滋味,连菜汤都带着甜味。陈老说这叫"回头客",是土地给用心人的回报。

雪停后的某天,我在菜地里发现了一个草编的小筐,里面装着几包种子,筐底压着张纸条,上面写着:"樱桃番茄,甜如蜜,可做罐头。"字迹苍劲有力,是赵老把式的风格。我把种子捧在手心,看见上面还沾着些许干土,仿佛带着远方的问候。

那天晚上,我在账本上新开了一页,标题写着"未来计划"。第一行是:"攒钱买水泵。"第二行是:"学做罐头。"陈老凑过来看,烟袋锅的火星映在他眼里:"赵老把式这是让你错开路子呢。"我点点头,看着窗外落满积雪的菜地,想象着春天到来时,樱桃番茄挂满枝头的样子,心里的喜悦像埋在雪下的种子,正悄悄积蓄着破土的力量。而那些低价的冲击,不过是这场与土地对话中,必须经历的一场风雪罢了。

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5U2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5U2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