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 | A | A

第十三章:竞争危机

小说: 我在家乡种个田   作者:生活写纸
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!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5U2/ 章节无错乱精修!
 

铅灰色的云层压在集市戏台上空时,我蹲在摊位前摘着番茄蒂上的枯叶。竹篮里的果实红得深沉,表皮上还凝着未化的白霜,可过往的行人却大多簇拥在斜对面的摊位前——东头村的李老三正用竹竿敲着板车,车上堆着的番茄红得发亮,像涂了层蜡,价格牌上用粉笔写着斗大的字:"化肥番茄,八分一斤!"

"妮子,这茬番茄再不卖就该捂坏了。"陈老把最后一捆生菜码齐,竹筐边缘的霜花簌簌落在蓝布上。我攥着手里的秤砣,指尖被冻得发木,眼看着张婶家的儿媳妇从李老三摊前买了五斤番茄,红艳艳的果子在她菜篮里晃荡,却连个眼角都没朝我这边瞥。

半个月前,李老三的板车第一次出现在集市时,我还没把那堆"蜡果"放在心上。陈老说过:"急火炒不出好栗子。"可当我的番茄从两毛五跌到一毛八,依旧少人问津时,才惊觉那底价像块巨石,砸破了原本平静的水面。今早称重时,同样的两筐番茄,收入比上周少了一块二,足够买半袋盐。

"他这番茄看着光鲜,怕是打了激素。"卖鸡蛋的王婆子凑过来,围裙角扫过我的菜筐,"昨儿我孙子吃了他的番茄,夜里闹肚子呢。"话音未落,就被李老三瞪了一眼,慌忙缩回去拨弄她的鸡蛋。我望着李老三往番茄上喷水的手,水珠滚过果皮,在灰暗中亮得刺眼,突然想起赵老把式信里写的:"速成的菜,就像拔苗助长的孩子,看着壮实,内里空。"

收摊时,竹篮里还剩七八个畸形的番茄。陈老把它们捡出来,用草绳串成串:"留着做种,明年种点不一样的。"回家的路上,雪粒子打在脸上,我数着口袋里的毛票,总共一块西毛三,刚够买斤煤油。路过村口池塘时,看见李老三的儿子正往水里倒白色粉末,水面瞬间泛起泡沫——那是上次在供销社见过的化肥包装袋,印着"速效增产"西个红字。

"陈爷爷,"我突然停下脚步,看着冰面上的泡沫,"咱们的菜,真的卖不过化肥菜吗?"陈老把烟袋锅在鞋底磕了磕,烟灰落在雪地上:"当年供销社推广化肥时,赵老把式就说过,土地吃多了精粮,会忘了土味。"他指了指我筐里的番茄,"你闻闻,这味儿,是太阳晒出来的,是泥土养出来的,假不了。"

夜里核算账本时,煤油灯芯爆出灯花。本月收入比上月锐减三成,买水泵的计划眼看要泡汤。陈老戴着老花镜,用指甲在账本上划拉:"李老三那厮,怕是用了敌敌畏防虫,我今儿见他手背上有红疹子。"我想起白天李老三喷水时捂鼻子的样子,心里咯噔一下——赵老把式千叮万嘱,敌敌畏残留期长,蔬菜上用不得。

第二天一早,我揣着两个畸形番茄去了西头村。赵老把式的院门挂着锁,门上的艾草己经枯透。我把番茄放在窗台上,压上张纸条,转身时看见墙根的除虫菊冒出了新芽,嫩绿色的叶片上凝着冰珠。路过李老三的菜地时,特意绕到田埂后——只见番茄垄间散落着几个蓝色药瓶,瓶身上的"敌敌畏"字样被泥土糊了一半,旁边的水沟里漂着死鱼。

回到家时,陈老正在熬辣椒水。锅里飘着呛人的辣味,他指着灶台上的报纸:"县报又登了篇《菜篮子里的学问》,说化肥菜亚硝酸盐超标。"报纸上的铅字印着:"长期食用施用过量化肥的蔬菜,可能危害健康。"我突然想起王婆子孙子闹肚子的事,猛地站起来:"陈爷爷,咱们得让大家知道,咱们的菜是干净的!"

想法是在给番茄搭防寒棚时冒出来的。我看着竹架上挂着的辣椒串,突然想起赵老把式送的樱桃番茄种子——那种子只有米粒大,据说结出的果子像玛瑙,甜如蜜。陈老听了我的主意,把烟袋锅往棚架上一敲:"做罐头!城里人就爱吃个稀罕。"他从箱底翻出几个玻璃瓶,瓶身上还贴着"水果罐头"的旧标签。

说干就干。我先在集市上买了十斤白糖,又跟王婆子换了五个玻璃罐。陈老教我用井水煮沸罐子消毒,看着沸水在玻璃壁上翻滚,突然想起李老三往番茄上喷的"保鲜水"。樱桃番茄成熟得快,不到一周就挂满了枝头,红的像玛瑙,黄的像琥珀,摘一颗放进嘴里,甜汁瞬间溢满口腔,比蜂蜜还浓。

制作罐头的过程比想象中复杂。要先把番茄烫皮,再去核装罐,注入糖水,最后上锅蒸。陈老守在灶台前,看着压力表指针跳动:"火候不到会坏,过了又没了原味。"蒸汽弥漫在厨房里,带着番茄的甜香,我突然觉得,这味道比任何叫卖声都有说服力。当五个玻璃罐被整齐地摆在窗台上时,阳光透过罐身,里面的樱桃番茄像凝固的火焰。

带着罐头去集市那天,天格外蓝。我在摊位前支起小桌,摆上开罐的樱桃番茄,旁边立了块木牌:"自家园子樱桃番茄,无化肥无农药,可做罐头。"路过的人好奇地凑过来,老太太们用指甲掐一掐,年轻人拿起罐子对着阳光看。有个戴眼镜的姑娘尝了一颗,突然叫起来:"呀!跟我在上海吃的罐头一个味!"

李老三的板车就停在斜对面,他看着我的罐头摊,嘴角撇了撇,继续吆喝他的"八分番茄"。但渐渐地,尝过樱桃番茄的人开始往我这边聚拢。那个戴眼镜的姑娘买了两罐,说要带给城里的父母;王婆子尝了甜头,把买鸡蛋的钱都换成了罐头;甚至连张婶家的儿媳妇,也犹豫着走过来,捏起一颗番茄:"妮子,这真没打药?"

"您看这虫眼,"我指着罐子里一颗带小豁口的番茄,"是七星瓢虫咬的,赵老把式说,这是自然的勋章。"她盯着虫眼看了很久,突然叹了口气:"我家小子昨儿又拉肚子了,怕是李老三那番茄……"说着,掏出钱买了一罐,还叮嘱我下次多做点。

那天的罐头卖得飞快,五个玻璃罐转眼就见了底。我数着毛票,发现比卖普通番茄多赚了一块五。陈老把空罐子收起来,用布擦了又擦:"这法子好,既错开了李老三的底价,又让人知道咱菜干净。"回家的路上,我看见李老三的板车还剩半车番茄,红得发暗,像褪了色的灯笼。

接下来的日子,罐头成了我的"秘密武器"。我跟王婆子换了更多玻璃罐,又去供销社买了白糖,把樱桃番茄、黄杏、甚至多余的黄瓜都做成了罐头。陈老教我在罐头上系红绸带,说"城里人就爱个喜庆"。当李老三的化肥番茄因为滞销开始烂在板车上时,我的罐头摊前却排起了队,有人甚至提前预订,说要当年货送亲戚。

某个雪后初晴的早晨,我在菜地里发现了一个草编的小筐,里面装着几包种子,筐底压着张纸条,上面写着:"草莓,可盆栽,城里人稀罕。"字迹苍劲有力,是赵老把式的风格。我把种子捧在手心,看见上面还沾着黑土,突然想起李老三菜地里那些蓝色的药瓶——有些竞争,从来不是靠价格,而是靠土地赋予的诚意。

那天晚上,我在新账本上写下"罐头作坊计划"。陈老戴着老花镜,帮我计算成本:"草莓罐头肯定卖得贵,得买个新蒸锅。"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,落在除虫菊的新芽上,也落在我心里那片重新焕发生机的土地上。我知道,李老三的低价风暴或许还会再来,但只要手里握着土地的诚意,握着那些带着虫眼的勋章,就永远有逆风翻盘的勇气。而那些藏在罐头里的甜香,不仅是丰收的喜悦,更是对土地最真挚的回应。
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我在家乡种个田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

    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5U2/)

   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
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! 我在家乡种个田 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5U2/ 全文阅读!顶点小说,有求必应!
(快捷键:←) 返回目录 (快捷键: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