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雾还未散尽,我站在农场新圈出的养殖区前,脚下是特意铺设的红砖小路,两侧用铁丝网围出规整的养殖舍。工人们正往鸡舍里搬运发酵床,木屑混合着益生菌的特殊气味飘散在潮湿的空气里,预示着这里即将开启新的篇章。
"林总,运输车到门口了!"技术员小王的喊声从远处传来。我快步穿过菜田,看见一辆印着"华农禽业"字样的蓝色货车停在农场入口,车厢里此起彼伏的鸡鸭叫声像一首热闹的进行曲。
"这批可是我们精选的优质种苗。"戴着鸭舌帽的销售经理老周跳下车,拍了拍车厢铁皮,"贵妃鸡、绿头鸭都是纯种,技术手册和疫苗都在副驾,后续有任何问题,我们24小时在线指导。"他掏出手机展示聊天群组,里面果然有几位标注着"技术顾问"的头像。
我仔细核对合同上的数量和品种,看着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装着幼崽的纸箱搬进养殖舍。毛茸茸的小鸡歪着脑袋啄食饮水器,淡黄色的绒毛在阳光下泛着柔光,让我不禁憧憬起三个月后这些小家伙们在林间自由觅食的场景——按照规划,等它们长大些,就会放到后山的果树林里散养,吃虫吃草,产出最天然的禽肉和禽蛋。
然而,三天后的清晨,饲养员老张的惊呼声打破了农场的宁静。"林总!出事了!"我跟着他冲进鸡舍,刺鼻的氨味扑面而来。十几只小鸡蜷缩在角落,羽毛凌乱黯淡,原本鲜红的喙部泛着不正常的青白。我蹲下身,轻轻触碰其中一只,小家伙只虚弱地挣扎了两下便没了动静。
"昨天晚上还好好的。"老张急得首搓手,"我半夜巡查都没发现异常!"我翻开技术手册,上面明明白白写着"种苗适应期需保持28-30℃恒温",而养殖舍的温度计显示只有25℃。但我们明明按照老周的建议购置了专业的保温灯,怎么会......
拨通老周的电话时,听筒里传来麻将碰撞的嘈杂声。"温度不够?不可能啊!"他含糊不清地说,"肯定是你们操作不当。这样吧,死了的种苗补差价给你换一批,技术问题稍后让顾问联系你。"不等我追问,电话己经挂断。
接下来的日子陷入了焦灼的等待。技术顾问偶尔在群里发些不痛不痒的文字指导,可鸡舍里的死亡数字仍在缓慢上升。我翻出当初签订的合同,关于技术支持的条款写得模棱两可,所谓的"24小时指导"不过是商家招揽客户的噱头。
"要不咱们放弃吧?"小王看着我布满血丝的眼睛,欲言又止,"这批种苗状态太差,就算活下来,后期产蛋量和肉质恐怕也不理想。"他的话像根刺扎进心里——前期投入的种苗费、搭建鸡舍的材料费、人工护理费,还有那些己经逝去的小生命,难道就要这样付诸东流?
深夜的办公室,台灯在养殖规划图上投下昏黄的光晕。我盯着纸上密密麻麻的笔记,突然想起上周参加农业展销会时,在角落里看到的"禽病防治技术讲座"海报。主讲人是省农科院的李教授,据说在禽类养殖领域颇有建树。
第二天清晨,我驱车三个小时来到农科院。我在家乡种个田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我在家乡种个田最新章节随便看!李教授的办公室堆满了学术著作和实验报告,当我把鸡舍的照片和检测数据摊在他面前时,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:"雏鸡白痢,典型的种苗携带病菌。"他用红笔圈出照片里小鸡肛门周围的白色糊状粪便,"而且你们的发酵床湿度控制不当,氨气浓度过高,加重了病情。"
在李教授的指导下,我带着新采购的兽药和湿度检测仪赶回农场。工人们按照新方案调整养殖舍环境,我则每天守在鸡舍里观察病情。当第一只原本奄奄一息的小鸡重新啄食饲料时,我几乎要喜极而泣。
但事情远没有结束。解决了疫病问题,另一个难题接踵而至——按照老周的说法,这批种苗3个月就能出栏,可如今西个月过去,大部分鸡的体重仍不达标。我带着样本找到李教授,检测结果令人震惊:这些所谓的"纯种贵妃鸡",竟是杂交次品,生长周期比纯种鸡多出至少两个月。
"去找商家维权。"李教授在检测报告上盖下公章,"拿着这个,他们赖不掉。"我攥着报告找到华农禽业,却发现公司大门紧闭,门口贴着"停业整顿"的告示。拨打老周的电话,传来的是冰冷的关机提示。
这次打击让我深刻意识到,拓展新领域不能仅凭一腔热血。在蔬菜种植时,我们能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,但养殖业的水远比想象中更深。种苗质量、疫病防治、饲料配比,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致命的漏洞。
痛定思痛,我做出了一个决定:暂停扩张计划,先把现有的养殖区做精做专。我聘请李教授作为农场的技术顾问,在养殖舍安装了实时监控系统和环境监测设备;又联系了几家口碑良好的种苗供应商,亲自到对方养殖场考察;同时组织工人参加专业培训,系统学习禽类养殖知识。
三个月后,第一批健康长大的鸡鸭终于出栏。我们采用"订单式养殖"模式,提前和几家高端餐厅签订供应协议,承诺现杀现送,保证食材新鲜度。当"食味轩"的陈立强尝过我们的散养土鸡后,当场追加了三倍订单:"小林,这次你可算扳回一局!"
然而,我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在整理仓库时,我发现了当初华农禽业提供的那份技术手册,泛黄的纸页间还夹着老周的名片。我将名片小心地收进抽屉——这个教训,值得永远铭记。
随着养殖项目逐渐步入正轨,我开始思考更长远的发展。后山的果树林面积广阔,除了散养鸡鸭,或许还能尝试养殖其他特色禽类?当这个念头冒出来时,李教授的话在耳边响起:"养殖业要成功,七分在选种,三分在管理。"而此时的我,己经不再是那个轻易相信承诺的新手了。
一天傍晚,我站在养殖区的小山坡上,看着夕阳为鸡鸭群镀上一层金边。技术员小王抱着记录本跑过来:"林总,第二批种苗的考察报告出来了,那家养殖场的防疫体系很完善......"他的声音渐渐模糊,远处传来此起彼伏的鸡鸭叫声,像一曲充满希望的田园牧歌。我知道,这条充满挑战的养殖之路,才刚刚启程。而那些隐藏在繁荣表象下的未知风险,正如夜幕中的星辰,等待着被逐一照亮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5U2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