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霜覆在育苗棚的塑料顶上,林雅粒哈出的白气在阳光下凝成细小的雾珠。她蹲在新播的生菜苗前,指尖拂过覆着薄冰的土壤——这是陈大爷教她的“冬灌保墒”法,冰层下的泥土正积蓄着春天的能量。手机在围裙口袋里震动,屏幕上跳出程远的消息:“雅粒,山水行法务部今早联系我,说想重启谈判。”
育苗棚的门帘被风掀起,小周裹着羽绒服冲进来,睫毛上挂着霜:“林总,陈经理的助理打电话,说他今天下午到农场,‘带着诚意来’。”
林雅粒站起身,拍掉膝盖上的土。三天前,她将程远调查到的“山水行与原野国际资金关联”证据副本,匿名寄给了山水行总公司的纪检部门。昨夜新闻里,“原野国际因涉嫌商业贿赂被调查”的消息滚动播出,配图里闪过绿丰庄园前财务总监模糊的侧脸。
游客中心的壁炉里燃着松木柴,陈经理坐在藤椅上,指尖反复着保温杯沿。他眼下的青黑比上次见面时更重,驼色风衣袖口磨出了毛边。“林总,”他开口时声音沙哑,“之前的事……是我考虑不周。”
林雅粒将刚沏好的菊花茶推过去,玻璃杯中漂浮的菊花瓣像展开的小伞。“陈经理,”她看着对方的眼睛,“我收到了贵公司法务部的修订协议,但分成比例还是维持在45%,这和我们的预期还有差距。”
壁炉里的木柴爆出火星,陈经理猛地站起身,走到窗边。窗外,几个游客正跟着陈大爷学绑冬菜,孩子的笑声穿透寒气传来。“林总,”他转过身时,语气里带着一丝疲惫的坦诚,“总公司查了原野国际的事,发现他们给我们的‘渠道支持费’来源不明。现在上面下了死命令,必须清理所有有风险的合作项目。”
林雅粒递过纸巾盒,注意到他指节上的冻疮——那是频繁在户外带团留下的痕迹。“陈经理,我们都清楚,山水行需要‘稻香里’这样的优质项目来稳定客源,就像我们需要正规渠道来拓展市场。”她翻开面前的文件夹,“这是我昨晚重新做的分成方案,您看一下。”
新方案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利益分配:门票分成维持4:6(农场六,旅行社西),但新增“农产品销售分成10%”和“会员引流奖励15%”。林雅粒指着图表:“我们测算过,旅行社若能引导游客注册农场会员,每位会员首年消费带来的利润,分成可达80元。”
陈经理的手指划过“会员引流奖励”的条款,眼睛逐渐亮起来。“林总,这个‘会员绑定分成’是怎么操作的?”
“很简单,”林雅粒点开电脑上的会员系统后台,“旅行社带客时,只要引导游客扫码注册,系统会自动标记渠道来源。会员后续在农场的所有消费,包括线上商城下单、线验预约,渠道方都能拿到分成。”她调出试运营数据,“您看,这三百个会员,人均月消费280元,其中40%来自农产品采购。”
谈判从午后持续到日落。壁炉里的火渐渐转为暗红,陈经理的手机每隔十分钟就响起一次,他看一眼屏幕便按掉,最后索性调为静音。当林雅粒拿出“村民手工费占比35%”的成本明细表时,他突然长叹一声:“罢了,就按您说的办。但我有个条件——以后旅行社的团,必须由你们农场的引导员全程带团,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赶场子。”
林雅粒伸出手,掌心还带着育苗棚里的余温:“成交。但我们也有个要求:山水行的推广文案必须真实,不能为了引流就夸大其词。”
握手的瞬间,陈经理的指尖冰凉,却异常坚定。窗外,暮色中的稻田被染成紫金色,归巢的鸟群在天际划出弧线。他看着林雅粒鞋上沾着的泥土,突然说:“林总,我老家也是农村的,我爸现在还在种地。其实……我挺羡慕你们能守着这片土地。”
协议签署的当晚,林雅粒召集村民们在晒谷场开坝坝会。煤油灯的光晕里,王婶数着新打印的分成表,皱纹里都漏出笑:“林丫头,按这方案,我家下个月的辣酱分成能多买两袋面粉了!”陈大爷用烟杆敲着木桌:“旅行社的人要是再敢催游客,作者“生活写纸”推荐阅读《我在家乡种个田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我就拿锄头‘送’他们出门!”
笑声中,林雅粒看着围坐的二十七个乡亲。火光映在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,像一幅会呼吸的油画。她想起第35章签约时的忐忑,第36章谈判破裂后的焦虑,突然明白:真正的共识从不是妥协的产物,而是源于对“价值”的共同认可——旅行社认可农场的体验价值,农场尊重渠道的推广价值,而村民们的双手,则是连接这一切的核心。
重启合作的第一周,山水行的首团抵达时,林雅粒特意站在检票口观察。这次的导游没有举着小旗催促,而是跟着农场引导员,耐心听陈大爷讲解冬储菜的学问。有个戴眼镜的城市妈妈蹲在菜畦前,用手机拍着霜花覆盖的萝卜叶,导游轻声提醒:“姐,您慢点拍,后面还有挖冬笋的体验呢,不着急。”
游客中心的留言本上,开始出现新的字迹:“第一次知道萝卜要在霜后收,导游讲得比教科书还清楚”“农场的引导员阿姨像我奶奶,非要塞给我刚烤的红薯”。小王统计数据时,突然叫出声:“林总!旅行社渠道的游客停留时间平均增加了1.5小时,二次消费率提高了25%!”
更让林雅粒欣喜的是会员系统的增长。山水行引导注册的会员中,有30%成为了“季度订阅户”,每月定期购买农场的有机蔬菜。张嫂的厨房每天都要多蒸两笼桂花糕,因为会员订单里“必加项”就是这个。
冬至那天,陈经理带着总公司的市场总监来考察。他们跟着游客一起挖完冬笋,在土灶前烤着火,吃着张嫂现做的糍粑。市场总监舔着手指上的糖桂花,对林雅粒说:“林总,你们这不是农场,是‘生活学校’啊!我们打算把‘稻香里’做成山水行的标杆线路,推送给高端客户。”
林雅粒看着灶膛里跳动的火苗,想起三个月前那个被恶意抹黑的雨夜。那时她蹲在育苗棚里,以为危机永远不会过去。而现在,同样的育苗棚里,新播的生菜苗正在防寒布下悄悄生长。
“总监,做高端线路可以,”林雅粒递过烤得温热的红薯,“但有个条件:每团人数不能超过十五人,必须保证每个客人都能真正动手体验。”
市场总监愣了一下,随即笑了:“林总,您这‘不贪多’的性子,反而可能做成大生意。”
达成共识后的第二个月,农场迎来了冬季研学团。二十个小学生在陈大爷的指导下,用稻草和泥土搭起微型温室。有个扎马尾的小姑娘举着温度计,兴奋地喊:“老师!我们的温室比外面高五度!”林雅粒站在田埂上,看着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,突然收到陈经理的消息:“雅粒,绿丰庄园那边听说我们合作重启,也想谈农产品首供,但被我拒绝了。有些钱,不能赚。”
她回复:“陈哥,谢谢你。等开春了,请你吃第一茬的香椿炒鸡蛋。”
雪粒开始飘落,落在陈大爷的毡帽上,落在孩子们的手套上,也落在远处新竖起的“会员专属菜地”标牌上。林雅粒裹紧围巾,看着村民们正在给研学团准备午餐,炊烟从农舍烟囱里升起,在雪幕中画出柔和的曲线。
第35章埋下的利益分配伏笔,终于在第37章结出了果实。这场共识的达成,不仅让农场的推广重回正轨,更重要的是,它让林雅粒明白:在商业合作中,真正的“公平”不是数字上的对等,而是对彼此价值的尊重与守护。旅行社不再将农场视为“流量变现工具”,农场也不再把渠道看作“不得不分的蛋糕”,两者最终找到了共生共荣的平衡点。
而那些在危机中坚守的村民,那些选择信任的游客,那些最终认清方向的合作者,都像育苗棚里的土壤,默默支撑着“稻香里”这颗种子,让它在经历风雨后,终于破土而出,迎向属于自己的春天。
雪越下越大,林雅粒走进仓库,看到小周正在给会员打包冬菜礼盒。每个礼盒里都放着一张手写的卡片,上面是王婶的字迹:“霜打过的菜,甜在心尖尖上。”她拿起一张卡片,呵着气在背面写下:“感谢您选择真实的味道。”
窗外,山水行的大巴碾着积雪驶来,车身上“稻香里·慢生活”的新标语在雪中格外醒目。林雅粒知道,达成共识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在这片承载着希望的土地上,还有更多关于成长、关于坚守的故事,等待着被书写。而她,将带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共识,继续与土地对话,与人心同行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5U2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