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春的风卷着紫云英的甜香掠过稻田时,林雅粒正蹲在田埂上捡拾游客遗落的塑料袋。透明的塑料膜裹着半块吃剩的面包,被风吹得贴在新插的秧苗上,像一块甩不掉的伤疤。她想起清晨巡查时,陈大爷蹲在水渠边捞起的矿泉水瓶,瓶身上还沾着昨晚露营游客的口红印。
“林总,污水处理池的监测数据出来了,”小周的声音从木栈道传来,运动鞋底碾过落花的沙沙声里带着焦虑,“COD指标比上个月上升了12%,超过农田灌溉标准了。”
林雅粒捏着塑料袋的指尖发白。自与山水行达成新合作后,农场日均游客量稳定在五百人以上,周末更是突破千人。晒谷场的稻草人偶被摸得掉了色,菜地里的豌豆苗被掐得东倒西歪,连那条通往观景台的泥路,都被踩成了的黄土沟。
游客中心的电子屏上,实时显示着当天的预约人数:486人。林雅粒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,想起昨夜梦见的场景——秧苗被垃圾覆盖,水渠里漂着白色泡沫,陈大爷蹲在田边抹眼泪。她猛地转身,对小周说:“通知核心团队,十分钟后开紧急会议。”
会议室里,投影仪打出的卫星地图上,农场周边的绿色正在被零星的白色斑点侵蚀。“这是上周的航拍图,”负责运营的小王指着屏幕,“露营区的白色垃圾带己经延伸到稻田边缘了,还有人在禁入的湿地里搭帐篷。”
陈大爷敲着烟杆,烟锅里的火星溅在水泥地上:“昨儿有个游客非要摘菜地里的向日葵,说‘我花钱了凭啥不能摘’,把张嫂气得首哆嗦。”他袖口露出的旧伤疤旁,新添了道被游客背包带勒出的红印。
林雅粒翻开生态评估报告,指尖划过“生物多样性下降”的段落:“我们一首强调有机种植,却忽略了整个田园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。再这样下去,别说游客体验,连基本的农耕都没法维持了。”她想起第37章达成合作共识时,陈经理说的“高端线路要控制人数”,当时只当是商业考量,现在才明白生态容量才是根本。
“林总,要不咱们限流吧?”小李推了推眼镜,“每天控制在三百人,超过就关闭预约。”
“不行,”林雅粒立刻否决,“旅行社那边刚稳定下来,突然限流会影响合作。而且……”她看着窗外正在给游客讲解堆肥的王婶,“村民们的收入也会受影响。”
空气里弥漫着沉默的焦灼。墙上的日历停在4月20日,那是“春耕播种节”的日子,照片里的孩子们捧着稻种,脸上沾着泥土。林雅粒突然站起身,走到白板前写下“生态保护行动计划”:
1. 分区管控:划定核心农耕区、体验区、生态缓冲区,设置明显标识;
2. 环保设施:增设分类垃圾桶,修建生态厕所,采购可降解餐具;
3. 游客教育:制作环保手册,培训引导员,增加互动科普环节;
4. 奖惩机制:对环保行为给予奖励,对破坏行为制定处罚措施。
“最难的是游客教育,”林雅粒转动着马克笔,“昨天我看到有家长教孩子用树枝在树干上刻字,说‘留个纪念’。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,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。”
午后,林雅粒带着小王在农场里丈量土地。她用石灰粉在稻田边缘画出黄色警戒线,每走十步就插一个写着“生态缓冲区,禁止进入”的木牌。阳光透过新抽的稻叶,在她汗湿的额头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
“林总,那边有游客在掰玉米!”小王突然指着不远处的玉米地。一个穿碎花裙的女人正拽着玉米穗,旁边的孩子兴奋地喊着“妈妈加油”。
林雅粒快步走过去,尽量让语气温和:“大姐,不好意思,这片玉米还没成熟,掰下来就浪费了。”
女人转过身,脸上带着被打扰的不悦:“我买了门票的,摘个玉米怎么了?城里超市的玉米哪有你们这新鲜?”她手里的玉米秆己经被掰得歪向一边,嫩绿的玉米穗还挂着露珠。
“大姐,”林雅粒蹲下身,捡起掉落的玉米须,“您看这玉米须还是青色的,说明还没长够天数。我们农场坚持自然成熟,就是为了让大家吃到真正有味道的粮食。”她指着旁边的科普牌,“上面写着每种作物的采摘时间,您要是喜欢,过两周再来,我请您吃刚煮的玉米。”
女人将信将疑地松开手,旁边的孩子却突然指着木牌上的卡通蚯蚓问:“阿姨,蚯蚓为什么是农场的好朋友呀?”
林雅粒笑了,从口袋里掏出随身携带的放大镜:“来,阿姨带你看看泥土里的秘密。”她拨开表层土壤,指着蠕动的蚯蚓给孩子看,阳光落在她沾满泥土的指尖上,也落在孩子好奇的眼睛里。
送走这对母子后,小王擦着汗说:“林总,您真有耐心。换作是我,刚才就发火了。”
“发火解决不了问题,”林雅粒看着孩子蹦蹦跳跳的背影,“你看,孩子其实是愿意了解的,只是大人缺少引导。”她想起第34章秋收节上那个画画的女孩,突然有了主意:“小王,我们可以开发‘小小生态观察员’亲子项目,让孩子带动家长一起环保。”
接下来的一周,农场像个巨大的施工现场。村民们忙着安装分类垃圾桶,李大爷用竹篾编了“可回收”“厨余”的标识牌;小王带着技术部在主要路口安装了太阳能科普屏,循环播放着农场生态系统的动画;林雅粒则亲自设计了“环保护照”,游客每完成一个环保任务(如正确分类垃圾、参与堆肥体验),就能盖一个印章,集满十个可兑换有机蔬菜。
生态厕所建成那天,陈经理带着旅行团来参观。一个戴墨镜的中年男人捏着鼻子站在厕所门口:“林总,这生态厕所怎么没味儿?跟城里的不一样啊。”
“王哥,这厕所用的是微生物降解技术,”林雅粒递过宣传册,“不仅没异味,分解后的残渣还能当有机肥。您看,这是处理后的水质检测报告,达到饮用水标准了。”
男人将信将疑地走进去,出来时墨镜推到了额头上:“嘿!真行!比我家小区的厕所还干净。”他掏出手机拍照,“我得发个朋友圈,让朋友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环保。”
然而并非所有游客都这么配合。五一假期第二天,林雅粒巡查时发现,生态缓冲区的围栏被人剪断了,一群年轻人正在湿地里搭帐篷,白色的帐篷像补丁一样缀在绿色的芦苇荡里。
“同学,这里不能露营,请马上收拾东西离开。”林雅粒的声音透过芦苇传来。
一个染着蓝头发的男生站起身,嘴里叼着烟:“凭什么不让待?我们花钱买了门票,这农场又不是你家的。”他旁边的女孩正在往水里扔零食包装袋,彩色的塑料在绿色的水面上格外刺眼。
“这片湿地是农场的生态核心区,”林雅粒指着远处觅食的白鹭,“你们看,那里有野生鸟类栖息,随意进入会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。”
“关我什么事?”蓝发男生吐了个烟圈,“我来就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,你别挡着我取景。”
争执声引来了其他游客,有人开始拍照,有人窃窃私语。林雅粒深吸一口气,压下心头的火气:“同学,根据农场的管理规定,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我们有权要求赔偿。如果你们不配合,我只能报警处理了。”
蓝发男生愣了一下,似乎没想到她会来真的。旁边的女孩拽了拽他的袖子,低声说:“算了,别惹麻烦了,我们换个地方拍吧。”
看着这群年轻人不情不愿地收拾帐篷,林雅粒的手还在微微发抖。陈大爷不知何时来到她身后,递过一瓶水:“丫头,这种事以后少不了。硬的不行,还得想软办法。”
那天晚上,林雅粒召集团队开复盘会。白板上“游客不配合”的问题被红笔圈了三次。“我们需要一支环保志愿者队伍,”林雅粒揉着眉心,“就从游客里发展,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。”
小王眼睛一亮:“林总,我有个想法!我们可以发起‘生态守护官’招募计划,给志愿者提供免费体验名额,让他们在游玩的同时,协助引导其他游客。”
接下来的两周,“生态守护官”计划正式启动。第一批志愿者里,有退休的环保教师,有大学生,还有那位在生态厕所拍照的王哥。林雅粒亲自给他们做培训,教他们如何用温和的方式引导游客,如何讲解生态知识。
端午节那天,志愿者李老师带着孙子在农场巡逻。一个小伙子正准备把矿泉水瓶扔进厨余垃圾桶,李老师笑眯眯地走过去:“小伙子,喝剩的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物哦,就像您喝完水,瓶子还能卖钱呢。”她晃了晃手里的“环保护照”,“正确分类能盖印章换蔬菜,要不要试试?”
小伙子不好意思地笑了笑,接过李老师递来的分类指南:“阿姨,您这么一说,我就明白了,刚才是我搞错了。”
看着这一幕,林雅粒靠在稻草垛上,心里暖暖的。她想起第36章危机时,那些在早市上为农场吆喝的村民,现在,这份守护的力量正在游客中蔓延。
生态保护措施实施一个月后,污水处理池的COD指标下降了8%,稻田里的白鹭多了三对,连最难管理的露营区,白色垃圾带也后退了五十米。更让林雅粒欣慰的是,“环保护照”的使用率达到了70%,很多游客开始主动询问:“今天的环保任务是什么?我想集满印章换草莓。”
但挑战依然存在。上周,有个旅行团的导游为了赶时间,擅自带领游客进入核心农耕区,踩坏了一片刚出苗的大豆。林雅粒找到陈经理,两人在游客中心谈了很久,最终达成共识:所有旅行社团队必须配备农场认证的“生态导游”,否则不予接待。
“雅粒,”陈经理临走时说,“我知道这会增加成本,但有些钱,必须花在刀刃上。你守住了生态,就是守住了我们合作的根基。”
夏夜,林雅粒打着手电筒巡查稻田。蛙鸣声此起彼伏,手电筒的光束扫过水面,惊起一只栖息的绿头鸭。她蹲在田埂上,看着水中倒映的星空,想起白天志愿者王哥说的话:“林总,我现在逛公园,看到垃圾都会下意识想捡起来,这习惯是在你们农场养成的。”
手机在裤兜里震动,是小周发来的消息:“林总,本月生态评估报告出来了,生物多样性指数上升了5%!”
林雅粒笑了,关掉手电筒,让眼睛适应黑暗。满天繁星落在她的瞳孔里,也落在重新变得清澈的水渠里。她知道,生态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那些不配合的游客、实施中的阻力,都是成长路上必须跨过的坎。
第38章的故事,不仅是林雅粒重视生态保护的成长史,更是“稻香里”农场从单纯的旅游项目,向真正的生态田园转型的关键一步。她用行动证明,商业运营与生态保护并非对立,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。
而那些暂时不理解、不配合的游客,就像稻田里的杂草,需要耐心引导,也需要时间成长。林雅粒相信,只要坚持下去,这片土地会用它的丰饶与美丽,慢慢感化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,让生态保护的理念,像种子一样播撒在每个人的心里。
远处的农舍里,志愿者们正在整理当天的环保记录,灯光温暖而明亮。林雅粒站起身,拍了拍裤腿上的泥土,朝着那片灯光走去。她知道,明天又是新的一天,又有新的生态守护故事,等待着在这片土地上发生。而她,将继续做那个坚定的守护者,让“稻香里”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,更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我在家乡种个田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5U2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