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大陆殖民危机的解除,以及蒸汽战船的横空出世,无疑为林远此前跌至谷底的声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。朝堂之上,曾经质疑和反对改革的声浪渐趋平息,取而代之的是对林远远见卓识的赞叹和对其果断手腕的敬畏。大胤帝国的内外危机,似乎在林远的运筹帷幄下找到了破局之道。然而,对于林远而言,殖民地危机只是帝国肌体外部的病灶,而真正根深蒂固、事关国本的痼疾,则在于帝国腹地那盘根错节的土地问题。
当他决心将改革的矛头指向这一千年顽疾时,其所面临的阻力,其复杂与激烈程度,丝毫不亚于外部列强的围困。林远深知,土地乃立国之本,民生之源。长期以来,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峻,少数豪门望族、世家大贾占据了帝国绝大部分的良田沃土,而广大的贫苦农民则沦为佃农,世代受其盘剥,甚至流离失所,沦为灾民。这种极度的不公,不仅导致生产力低下,更埋下了社会动荡的巨大隐患。他深信,唯有**“耕者有其田”**,让每一寸土地都回归到真正耕耘者的手中,方能激发生产潜力,缓和阶级矛盾,进而为帝国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。
林远所颁布的土地改革政令,核心内容在于强制性地收回部分豪绅和勋贵的过剩土地,特别是那些大片抛荒或利用权势巧取豪夺而来的土地,并将其重新丈量、登记,最终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百姓。同时,他还计划对土地交易进行严格监管,限制土地兼并的规模,并对农民提供农具、种子和技术上的支持,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耕作,真正从土地中受益。
然而,这项旨在惠及万民的善政,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激起了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弹。那些世代占据大量田产、盘剥佃农的豪绅阶层,嗅到了改革中潜在的威胁。他们深知,一旦土地不再是他们独占的私产,其赖以维持的财富与权力根基便将动摇。这些豪绅,往往与地方官府勾结,手眼通天,甚至蓄养私兵,形成地方割据势力。他们深谙如何煽动人心,利用百姓对变革的天然恐惧和对朝廷政策的不理解。
一场以“维护祖制”、“天经地义”、“朝廷不公”为幌子的反扑悄然酝酿。豪绅们通过煽动与威逼利诱相结合的手段,裹挟着那些对改革前景不明、对现状心存疑虑的佃农,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暴动。他们散布谣言,称朝廷此举是“剥夺祖产,断子绝孙”,甚至“引外敌入室”。他们煽动那些因常年贫困而生活无望的流民,承诺只要参与“反抗苛政”,便可分得粮食钱财。暴动并非简单的抗议,而是有组织的破坏,冲击官府、焚烧地契、抢夺粮仓,甚至公然对抗前来镇压的官兵。
暴动的烈火迅速蔓延,将原本充满希望的土地改革推向了风雨飘摇的境地。各地奏报如同雪片般飞入京城,无一不昭示着局势的严峻。从江南富庶的鱼米之乡,到北方干旱的贫瘠之地,无处不在的暴乱使得朝廷的政令难以推行。佃农们被蒙蔽,被利用,成为了豪绅们对抗改革的棋子。他们心中的不满与贫困,在豪绅的煽动下,演变为对新生政令的抵触与破坏。许多地方官府被冲垮,良田被弃耕,粮食无法按时征收,帝国的经济命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。一时间,林远所构筑的改革蓝图,似乎在顷刻间化为泡影,帝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。林远刚刚因为殖民危机胜利而有所回升的声望,再次面临严峻考验。朝堂之上,保守势力再次蠢蠢欲动,试图借此机会攻击林远,将其改革彻底扼杀。
山底挣扎:暗涌下的商业帝国构想
在这场由土地改革引发的政治地震中,一个更为隐秘而庞大的阴谋正悄然浮出水面。张旭,这位在殖民危机中曾提出垄断殖民贸易的户部官员,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过人手腕,敏锐地捕捉到了改革带来的“混乱”中所蕴含的巨大机遇。他并非简单的反对改革者,而是妄图利用改革的波折,实现其个人野心的投机者。当林远的土地改革遭遇重重阻力,各地暴动频发,土地价格应声暴跌之际,张旭并未像其他观望者那样退缩,反而果断出手,暗中调集巨额资金,通过各种隐秘渠道,大肆收购被抛售的土地。
张旭的胃口远不止于此。他所瞄准的,是建立一个跨越地域、涵盖多种产业的庞大商业帝国。他设想,通过掌控大量的土地资源,便能进一步控制粮食生产与贸易,从而在整个帝国的经济命脉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。他所收购的土地,并非仅仅用于耕种,而是有着更为长远的规划:建立大型农庄,推行集中化管理和生产,以期获得更大的利润;发展手工业作坊,利用土地上的资源优势生产丝绸、瓷器、铁器等紧俏商品;甚至秘密涉足矿产开采,获取战略资源。他试图通过这些手段,最终形成一个自给自足、循环往复的商业闭环,将帝国的经济命脉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。
更令人警惕的是,张旭为了保护其日益扩大的商业利益,并为未来的权力博弈积累筹码,甚至开始秘密组建自己的武装力量。他收买流民,招募退役军士,利用手中的财富建立了一支规模虽小但装备精良的私人卫队。这支力量不仅用于保护其产业,更能在必要时成为他对抗朝廷的筹码。他甚至暗中与一些地方豪绅勾结,为他们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,以期在混乱中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影响力。
林远在处理各地暴乱之余,也察觉到了一股不寻常的暗流。他深知,单纯的土地改革,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和对投机者的遏制,便可能沦为某些人渔利的工具。尤其是在他前脚刚刚击败了张旭的垄断提案,张旭后脚便以另一种形式卷土重来,这使得林远不得不提高警惕。他派遣心腹,通过京察院和内卫司的秘密渠道,深入调查那些在暴动中异常活跃的豪绅,以及在土地市场中异常活跃的资金流向。随着调查的深入,张旭的名字及其庞大的商业网络逐渐浮出水面。一张以土地为核心,以商业为纽带,以私人武装为保障的巨大利益网赫然呈现在林远面前。
林远意识到,这场土地改革,不仅仅是关于土地分配的经济问题,更是一场关于国家经济主导权与权力归属的政治斗争。张旭的野心,己然触及了帝国的根本利益,其对土地的疯狂兼并和对私人武装的组建,更是对皇权的公然挑战。在内有豪绅煽动暴乱,外有张旭暗中渔利的情况下,林远所面临的困境前所未有。他明白,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张旭这个隐患,即便平息了当前的暴乱,土地改革的成果也难以巩固,帝国的未来仍将岌岌可危。他必须找到一个破局之策,一举扭转乾坤。
共同执政与感情线:御花园的夜色低语
夜幕降临,乾清宫内烛火摇曳。林远伏案批阅奏折,眉宇间是挥之不去的倦怠与忧虑。土地改革的推进异常艰难,豪绅的反扑、张旭的暗中布局,使得整个帝国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。即便是新大陆殖民危机的解除,也无法完全冲淡他内心的重压。就在此时,殿门被轻轻推开,一股清幽的兰花香气随之而入。萧清漪,身着一袭素雅的寝衣,发髻松散,只用一根玉簪轻挽,缓步走到林远身后。她凝望着他疲惫的侧脸,眼中充满了怜惜。
“远郎,夜深了,可否稍作休憩?”萧清漪轻声开口,语调中带着不易察觉的担忧。她的声音如同山涧清泉,瞬间洗涤了林远内心的烦躁。
林远放下手中的朱笔,揉了揉眉心,转身将萧清漪揽入怀中。他的头埋在她的颈窝,深深吸了一口气,仿佛只有这般亲密的接触,才能稍稍缓解他内心的重压。“清漪,改革受阻,民心不稳,我心忧矣。这土地改革,比我想象的还要艰难数倍。”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,透露出内心的疲惫。
萧清漪轻轻抚摸着他的发丝,感受着他身体的紧绷。她深知林远肩上的重担,更明白他内心的抱负。她柔声安慰道:“我知道你肩上的担子重。但远郎,你并非孤身一人。土地归民,是你长久以来的夙愿,亦是我所深切认同的治国理念。你我同心,这土地终将归于百姓。”她顿了顿,抬起头,目光坚定地望向林远:“还记得你初入宫中,为我讲述那‘耕者有其田’的理想吗?那时你眼中迸发的光芒,至今仍在我心间。”
林远闻言,心中激荡。他紧紧地抱住萧清漪,感受着她身体传来的温暖与力量。他知道,萧清漪不仅是他的爱人,更是他事业上最坚定的盟友。她的支持,是他在这条孤独而艰辛的改革道路上,最宝贵的慰藉。他突然想起了第87章中,她所说的“军事上的破局,内政上的立制”,此刻,这份默契显得尤为珍贵。
“陛下……”林远轻声低语,这个称呼在此刻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,包含了对她皇后身份的尊重,更包含了对她作为政治伙伴的认可,“臣将平乱。那些煽动暴乱的豪绅,那些暗中渔利的投机者,臣都将让他们付出代价。”他的声音虽然低沉,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决心。
萧清漪感受到了他的坚定,她知道,林远己经找到了平息动乱、继续改革的路径。她闭上眼睛,依偎在他怀中,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。
御花园的深情相视:
此刻,他们己经从乾清宫移步至御花园。夜色如墨,将整个园子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。微风轻拂,花香浮动,特别是林远为萧清漪亲自栽种的月季和兰花,在夜色中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芬芳,更衬托出这份宁静的珍贵。凉亭外,月光如水般倾泻而下,透过镂空的雕花窗格,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远处的假山在夜色中显得影影绰绰,池塘里的莲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。
他们并肩坐在凉亭里,仰望着浩瀚的星空。星星点点,如同钻石般镶嵌在黑色的天鹅绒上,闪烁着神秘的光芒。银河横亘天际,仿佛一条璀璨的河流,静静地流淌着。
“远郎,你可曾想过,我们能有今日?”萧清漪轻声问道,她的目光望向遥远的夜空,似乎在追忆过往。她的指尖轻轻划过林远的衣袖,感受到他衣料的细腻。
林远伸出手,轻轻握住她的手,温暖而坚定。他感受着她手心的柔软与微凉。他的目光从星空转向她,眼中充满了温柔与深情。“若无陛下相助,我何能至此?陛下之睿智、之信任,乃臣之最大臂助。”他轻叹一声,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,“从最初的边疆小吏,到如今的辅政大臣,这一路走来,幸得陛下相伴。”
萧清漪将头靠在他的肩上,声音低沉而充满情感:“我亦然。曾以为此生只在深宫之中,看尽花开花落,听尽风言风语。这宫墙,曾是我无形的囚笼。是你,让我的世界不再局限于这方寸之地,是你,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,体会到了‘为国为民’的真正含义。是你,让我知道帝王之位并非只有权力,更有责任与担当。”她抬起头,仰望着他,眼中闪烁着泪光,那是感动的泪水,更是对彼此深情的确认。
他们相视而笑,那笑容中,既有对过往的感慨,更有对未来的期许。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在彼此心间流淌。御花园的夜色,仿佛也因为他们的深情而变得更加柔和。虫鸣蛙叫,此起彼伏,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生机。池塘中的鱼儿偶尔跃出水面,激起阵阵涟漪,打破了片刻的沉寂,却又很快归于平静。
林远轻轻吻了吻萧清漪的发丝,鼻尖萦绕着她身上淡淡的兰花香气。他低语道:“陛下,往后之路,风雨同舟,白首不离。”
萧清漪回以同样坚定的目光,眼中波光流转,如星辰般璀璨:“风雨同舟,生死相随,不离不弃。”她的手紧紧回握住林远的手,仿佛要将彼此融入骨血。
他们就这样静静地相拥着,在御花园的夜色中,彼此的心跳声清晰可闻。此刻,所有的纷扰与困境都仿佛被这片宁静所涤荡,只剩下两人之间那份深厚而纯粹的情感。这份感情,不仅是爱人间的缱绻,更是志同道合者之间深层次的理解与支持。它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,照亮了林远前进的道路,也成为萧清漪坚守信念的力量源泉。御花园的这一夜,注定成为他们共同执政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节点。它不仅巩固了林远与萧清漪之间的感情,更象征着他们对帝国未来走向的共同担当。他们之间的圆满,并非外力所能干扰,更不受世事纷扰。在这片属于他们的天地里,所有的喧嚣与压力都被隔绝在外,只剩下彼此的呼吸与心跳。这份对彼此的坚定与信任,成为了他们共同执掌大胤的未来,注入了最深厚的信任与力量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他们将携手并进,共同面对改革带来的挑战,为实现“土地归民”的宏伟目标而奋斗。
山峰转折:雷霆手段平乱局
御花园的深情对话,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,给予了林远坚定前行的力量。他深知,要平息这场由豪绅煽动、张旭暗中渔利的土地风波,绝不能再采取温和的手段。殖民危机的经验告诉他,面对强大的阻力,唯有以雷霆之势,方能震慑宵小,挽回民心,重新确立朝廷的权威。
林远首先着手解决的是民心不稳的根本问题。他深刻理解,豪绅之所以能够煽动民众,除了利用信息不对称,更在于百姓长期的贫困与对生存的绝望。因此,他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大幅减免税收的政令。这项举措的目的,并非简单地为了取悦民众,而是基于对帝国财政状况的深入分析和对民生疾苦的精准把握。他通过京察院秘密调查,详细掌握了各地百姓的实际负担。
新的政令规定:
废除冗杂苛捐杂税: 大刀阔斧地废除了一系列历史上遗留下来、名目繁多的地方性杂税和摊派,这些税费往往是豪绅借机盘剥百姓的工具。
大幅降低农税: 将农税降低至大胤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,尤其针对那些刚刚获得土地的贫困家庭,给予数年免税期,以减轻他们初期的生产压力。
设置灾害减免机制: 明确规定在遭受旱涝虫灾等自然灾害时,可自动启动税收减免甚至全免的机制,确保百姓在灾年也能有基本保障,避免因灾致贫、因贫生乱。
鼓励荒地开垦: 对那些主动开垦荒地并连续耕作三年的农民,给予永久免税的奖励,以此激励更多人投入生产,增加耕地面积。
这项政令的颁布,如同春风化雨般滋润了久旱的土地,迅速缓解了民众的经济压力,也分化了暴动的人群,使得一部分原本被裹挟的佃农开始回归田园。他们亲眼看到朝廷的诚意,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恩惠,对豪绅的煽动之词也开始产生怀疑。各地官府门口,排起了长队,百姓们争相领取新的地契和免税文书,脸上写满了感激与希望。
随后,林远下达了对煽动暴乱的豪绅进行公开审判的命令。他并未采取秘密处决或私下处置的方式,而是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,将这些豪绅的罪行——包括勾结流民、煽动暴乱、囤积居奇、哄抬物价、盘剥佃农、甚至蓄养私兵对抗官府等——在光天化日之下公诸于众。审判地点特意选择在各地州府的广场,搭建高台,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乡绅、饱受欺凌的佃农代表以及京察院的御史共同参与监督,确保程序的透明与公正。
审判过程中,大量的物证、人证被呈上,包括豪绅们私藏的武器、煽动暴乱的文书、欺压百姓的证据,以及受害者的血泪控诉。那些曾不可一世的豪绅,在铁证如山面前无从抵赖,面如死灰。经过严谨的审理,大部分豪绅被判处重刑,或充军边疆,或囚禁终身,甚至有部分罪大恶极者被处以极刑。其名下大部分家产,特别是所兼并的土地,被没收充公,用以支援后续的土地分配和帝国财政。这场公开审判,不仅仅是对个别罪犯的惩罚,更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教育课。它向全天下宣告,任何人胆敢阻挠改革、危害社稷,都将受到严惩。豪绅们长期以来在地方上的权威被彻底击碎,其对百姓的盘剥与压迫也因此得以遏制。社会的公平正义得到了初步彰显,极大地提振了民心。
在处理豪绅的同时,林远并未放过在幕后兴风作浪的张旭。通过京察院前期周密的调查与情报收集,林远掌握了张旭暗中收购土地、囤积物资、甚至组建私人武装的详尽证据。他等待着最佳的时机——豪绅势力被削弱,社会秩序趋于稳定,民众对朝廷的信任开始回升的关键时刻。就在一次普通的朝议上,林远突然发难,将张旭的罪证一一呈现在朝臣面前,并以“聚敛财富、意图谋反”的重罪将其逮捕。
这是一项极为复杂且规模浩大的行动,涉及清点其名下所有土地、商铺、作坊、矿产,以及庞大的流动资金和秘密武装。林远亲自指示工部、户部、兵部和京察院多部门协作,对张旭的产业进行彻底清查。他深知,张旭所累积的财富,不仅是非法所得,更是对帝国经济秩序的严重破坏。没收其资产,既能彻底削弱其势力,又能将这些财富转化为国家改革的启动资金,可谓一举两得。张旭的落马,宣告了旧有经济秩序中投机者利用混乱渔利的时代正式终结。
在这一切“绊脚石”都被清除之后,土地改革的进程得以迅速推进。被没收的豪绅与张旭的土地,连同原先的荒地,一同被纳入了国家统一的分配体系。林远亲自制定了详细的土地分配方案,确保公平公正。方案规定:
优先保障无地少地农民: 将绝大部分收缴和开垦的土地,优先分配给那些无地少地的贫民、流民以及为帝国做出贡献的退役军人。
“耕者有其田”原则: 严格执行“耕者有其田”的原则,确保每一户人家都能分到足够的土地维持生计,并以法律形式固定土地所有权,防止再次兼并。
技术与资金扶持: 成立专门的农业指导机构,派遣官员和农学专家下乡指导,提供优质农具、良种补贴,并修建水利设施,推广新的耕种技术,以帮助新获得土地的农民尽快恢复生产,稳定生活,提高产量。
设立土地流转制度: 在保障基本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,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,允许农民在自愿、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租赁、转让,但严格限制兼并规模,防止新的土地巨头出现。
当第一批农民拿到崭新的地契,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时,一股强大的民心归附之势开始在帝国上下形成。曾经对改革心存疑虑的民众,亲眼见证了朝廷的决心与公正。他们看到了希望,感受到了温暖,内心深处对林远与萧清漪的感激与拥戴之情油然而生。各地纷纷传来喜报,荒芜的田地重新焕发生机,流离失所的民众纷纷返乡,社会的生产秩序逐步恢复。许多农民自发组织起来,修缮水渠,开垦荒地,生产热情空前高涨。
在这一切尘埃落定之后,林远站在御书房中,手持刚刚撰写完的奏折,心中百感交集。他提笔在奏折的扉页上写下几个字: 土地初定,议会待兴。
一波三折的朝雾茜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ARV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