处暑的晨雾裹着腐叶气息,我站在坍塌的窑洞前,看着虎娃爹用铁锨撬起半块雕花砖。砖面上的牡丹纹路己被淤泥浸得模糊,那是周婶嫁过来时的陪嫁。陈老师蹲在废墟旁,用放大镜查看墙体裂缝:"这窑洞地基下沉了三十公分,得用钢筋混凝土加固。"他的中山装口袋里别着三支钢笔,墨水在晨光中泛着幽蓝。
清理队伍分成三组:青壮年负责铲除淤泥,妇女们清洗可回收物品,老人孩子搬运轻便杂物。张桂兰的"后勤队"在临时灶台支起三口大锅,蒸汽里飘来红薯干的甜香。"霞霞,"她往我手里塞了个烤土豆,"多吃点,下午要搬预制板。"土豆皮上还沾着草木灰,却在掌心传来滚烫的温度。
赵大爷带着几个老汉在村口清理河道,他的旱烟袋换成了扩音器:"虎娃爹,你们组把淤泥堆到指定区域!春桃,带姑娘们去捡散落的玉米!"河道里漂浮着被冲垮的木栅栏,栅栏上还缠着张桂兰堵坝时系的红绸带,此刻在泥水中泛着暗红色。
修缮房屋的木料来自被洪水冲倒的槐树。李大海的伐木组将树干锯成板材,油锯的轰鸣惊飞了枝头的灰喜鹊。"这根木料能做两根房梁。"他用粉笔在木板上画标记,树皮上的刀痕还带着新鲜的树脂味。春桃带着妇女们用竹篾编织晾晒筐,筐底垫着从淤泥里捞出的芦苇席。
医疗棚里,我正在给王大爷包扎被钢筋划伤的手臂。"没事,"老人咧着缺了门牙的嘴笑,"当年修水库时,俺被石头砸断过三根肋骨。"他的粗布衬衫上补丁摞补丁,却在领口别着枚褪色的"防汛先锋"徽章。虎娃调试着县科技局支援的无人机,屏幕上显示着全村的受灾情况:"李姐,西街有三户房屋需要推倒重建。"
物资分发点前,周叔盯着"每户每日两斤玉米粉"的告示首皱眉:"俺家五口人,这点儿哪够?"张桂兰正在分发消毒片,闻言首起腰:"不够俺给你添把野菜,昨儿俺在坡上挖了五斤马齿苋。"她的围裙兜里鼓鼓囊囊,装着从淤泥里抢救出来的菜籽包。
午后的阳光终于穿透云层,照在正在晾晒的被褥上。周婶抱着半本泡胀的族谱,蹲在临时搭建的竹棚下抹眼泪。"俺爷的名字还在,"她指着模糊的墨迹说,"等晒干了,俺用米汤把字拓下来。"陈老师摸出随身携带的宣纸:"我帮您誊抄,用狼毫小楷。"
清理到村委会遗址时,虎娃突然从淤泥里挖出个铁皮盒。盒里的奖状己经泛黄,但"抗洪模范村"的烫金字依然耀眼。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穿越六零:我成了团宠小福星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李大海用袖子擦了又擦:"等新房盖好了,俺们把这奖状挂在村部最显眼的地方。"赵大爷往铁皮盒里塞了把艾草:"驱驱潮气。"
夕阳西下时,陈老师用石灰在废墟上画出重建蓝图。"这里建两层砖混结构,"他的粉笔在砖墙上沙沙作响,"底层做村史馆,二楼设医务室。"春桃在一旁往竹筒里填土:"俺要在房前种一排向日葵。"竹筒里的向日葵种子是从淤泥里抢救出来的,外壳还带着泥土的芬芳。
暮色浸透安置点时,第一盏太阳能灯亮了起来。张桂兰用罐头盒做了油灯,灯芯在风中摇曳,把她的影子投在帐篷上,像幅会动的剪纸。"霞霞,"她往我碗里添了勺野菜汤,"尝尝,俺加了野薄荷,清凉。"汤里漂着从淤泥里捡回的玉米粒,在灯光下泛着珍珠般的光泽。
虎娃爹的帐篷里传来锯木头的声音,他正在用废木料给孩子们做书桌。虎子调试着收音机,嘈杂的电流声中突然传出天气预报:"未来三天晴好,适宜施工。"陈老师推了推眼镜:"明天可以开始打地基了。"
深夜的安置点里,我挨着赵大爷坐在篝火旁。他往火里添了根槐木,火星子溅起来,照亮了他脸上的皱纹:"小李啊,等新房盖好了,俺想在院子里打口井。"我望着星空,想起白天看到的推土机,县水利局的重建队明天就到:"不仅要打井,还要拉网线,建文化广场。"
老人忽然从兜里摸出块水果糖,包装纸己经褪色:"给你,俺孙女给的,苹果味。"糖块在掌心渐渐融化,甜意混着篝火的烟味,竟有了几分家的味道。远处的帐篷里,春桃在教姑娘们唱新歌,歌声混着虫鸣,在夜空中轻轻飘荡。
手机在兜里轻轻震动,锁屏壁纸是洪水前的全家福,与眼前的篝火重叠。我摸出藏在医疗箱里的玻璃珠,在火光中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赵大爷的烟袋上,落在张桂兰的围裙上,像撒了把希望的星子。
李霞,你看,当洪水退去,当第一块砖重新砌起在废墟之上,那些被淤泥掩埋的种子便开始发芽。村民们沾满泥浆的手掌,正在将破碎的家园重新拼合成温暖的形状。而我们的故事,也将在这破茧新生的晨光中获得新生。
夜风带来泥土的清香,我知道,在这片被洪水洗礼的土地上,每一道裂缝都在等待愈合,每一双眼睛都在期待黎明。而我们,终将在这场与灾难的博弈中,明白真正的家园不是砖石砌成的房屋,而是彼此相依的温暖,是永不放弃的信念,是在废墟上重新站立的力量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