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的晨雾漫过废墟时,我蹲在坍塌的窑洞前,用铁锹翻出半块发霉的玉米饼。饼上的向日葵印花还隐约可见,那是张桂兰去年中秋烙的。虎娃爹扛着撬棍走过,靴底刮过瓦砾堆,惊起一只湿漉漉的麻雀:"李大夫,安置点的地基整平了。"
向阳坡的临时安置点在三天前选定,这里曾是片苜蓿地,地势高出旧村两米。陈老师用石灰在地上画出网格,每个方格代表一户人家:"按照《考工记》的'九夫为井'制,咱们规划五十顶帐篷......"他的中山装袖口磨出了毛边,却依然笔挺。
搭建帐篷的木材来自被洪水冲倒的树木。李大海带着伐木组切割树干,油锯的轰鸣惊飞了枝头的山雀。"这棵槐树能做三根房梁。"他用粉笔在树干上做标记,树皮上的红绸带还在,那是张桂兰堵坝时系的。
帐篷框架用竹子和木材搭建,帆布来自县防汛指挥部的支援。春桃带着妇女们在帐篷间铺设鹅卵石小径,她的指甲缝里还嵌着泥浆,却哼着欢快的小调:"李姐,等住进去,咱们在帐篷外种点野花。"
张桂兰的"后勤队"在安置点中央支起三口大锅。她掀开蒸笼,热气中露出金黄的窝头:"俺把陈老师的藏书柜搬来了,当案板使。"蒸笼里的窝头大小不一,显然混合了多种杂粮,最底层还藏着几个白面馒头——那是给老人和孩子的特殊照顾。
赵大爷带着几个老汉在安置点边缘挖排水沟。他的旱烟袋换成了对讲机,时不时喊两句:"虎娃爹,你们组的帐篷歪了!往左挪半米!"夕阳照在他的背心上,"向阳坡防汛先锋"的红字被汗水浸得发暗。
物资统计在临时搭建的仓库里进行。陈老师戴着老花镜,在煤油灯下登记账本:"玉米粉三百斤,腊肉五十斤,盐巴二十斤......"他的笔尖悬在"食用油"一栏,迟迟未落——油罐在洪水中全被冲走了。
春桃带着姑娘们整理衣物,忽然举起件带补丁的蓝布衫:"这是周婶的!"布衫下摆还沾着泥渍,却被洗得干干净净。虎娃蹲在角落给蓄电池充电,这是县科技局支援的太阳能设备,他的笔记本上列着"夜间照明计划""饮用水净化方案"。
分配物资的告示贴在安置点中央的槐树上。周叔盯着"每户每日半斤玉米粉"的字样,眉头紧皱:"俺家五口人,这点儿哪够?"张桂兰正在分发野菜种子,闻言首起腰:"不够俺给你添把野菜,昨儿俺在坡上挖了三斤蒲公英。"
李大海忽然从仓库里搬出个木箱,箱盖上刻着"战备物资"字样:"这是俺爹当年藏的,里面有罐头!"打开木箱时,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——六罐牛肉罐头,在阳光下泛着的光。赵大爷抹了把嘴:"留着给伤员和孕妇,俺们老爷们啃窝头就行。"
暮色浸透安置点时,第一顶帐篷的炊烟升了起来。张桂兰用罐头盒做了油灯,灯芯在风中摇曳,把她的影子投在帐篷上,像幅会动的剪纸。"霞霞,"她往我碗里添了勺野菜汤,"尝尝,俺加了野蒜,香。"
虎娃爹的帐篷里传来笑声,他正在用废木料给孩子们做玩具车。虎子调试着太阳能灯,白色的光晕里,陈老师正在给老人们读报:"全省己投入救灾资金......"周婶抱着孙女坐在帐篷门口,孙女手里攥着块硬饼,上面印着张桂兰的指纹。
深夜的安置点里,我挨着赵大爷坐在篝火旁。他往火里添了根槐木,火星子溅起来,照亮了他脸上的皱纹:"小李啊,等重建时,俺想把窑洞改成砖房,你说中不?"
"中。"我望着星空,想起白天看到的推土机,县水利局的重建队明天就到,"不仅要盖砖房,还要修自来水,建学校......"
老人忽然从兜里摸出块糖,包装纸己经泛黄:"给你,俺孙女给的,草莓味。"糖块在掌心渐渐融化,甜意混着篝火的烟味,竟有了几分家的味道。远处的帐篷里,春桃在教姑娘们唱新歌,歌声混着虫鸣,在夜空中轻轻飘荡。
手机在兜里轻轻震动,锁屏壁纸是洪水前的全家福,与眼前的篝火重叠。我摸出藏在帐篷缝隙里的玻璃珠,在火光中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赵大爷的烟袋上,落在张桂兰的围裙上,像撒了把希望的星子。
李霞,你看,当洪水退去,当第一缕炊烟升起在临时帐篷之上,废墟上便有了重新生长的力量。那些被洪水浸泡过的种子,终将在灾民的手中重新播撒;那些暂时简陋的帐篷,终将成为重建家园的起点。而村民们围坐在篝火旁的身影,比任何建筑都更坚固——那是经历过灾难后,依然紧紧相依的温暖。
夜风带来草木的清香,我知道,在这片泥泞的土地上,每一粒埋下的种子都在等待发芽,每一张微笑的脸庞都在期待明天。
作者“生活写纸”推荐阅读《穿越六零:我成了团宠小福星》使用“人人书库”APP,访问www.renrenshuku.com下载安装。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