谷雨节气,李霞站在公社邮电所的木门前,手指在斑驳的门框上轻叩。门上的"为人民服务"标语被岁月磨得褪色,玻璃橱窗里的宣传画报边角卷起,露出里面的大寨梯田照片。她摸出兜里的介绍信,纸张边缘被汗水浸得发潮,公社王书记的批复字迹清晰:"同意联系省农科院专家赴向阳坡村指导生产。"
电话接通时,听筒里传来电流杂音。李霞握着黑色胶木话筒,字斟句酌地说明来意:"我们村经历了洪水,现在需要改良种植技术......对,利用淤泥改良土壤己经初见成效......"话筒那头的农科院办公室主任认真记录着,钢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的声响。
三天后的清晨,两辆绿色吉普车载着省农科院专家组驶入村口。为首的张教授年近六旬,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,胸前别着钢笔,下车时手里还捧着一本《土壤学》。他踩着田埂上的湿泥,目光掠过正在返青的麦田,忽然蹲下身用手指捏起一团土壤:"这是洪水带来的淤积土?"
"是的,混合了秸秆和木屑堆肥。"李霞递上土壤检测报告,"目前有机质含量2.5%,pH值6.8。"张教授接过报告,老花镜后的眼睛一亮,手指在数据上快速移动:"了不得,这样的土壤改良速度,在全省都算典型案例。"
专家组的实地考察持续了一整天。陈老师带着学生们扛着测量仪跟随,虎子用摄像机记录数据,镜头扫过张教授蹲在渗水沟前的身影,他正在用便携式土壤墒情仪测量水分渗透率。"排水系统做得不错,"他点头称赞,"垄距和沟深的比例很科学,是谁设计的?"
"是李霞同志根据县志里的古代农田水利图改良的。"王知青推了推眼镜,语气中带着自豪。张教授转头看向李霞,目光里多了几分赞许:"能把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结合,不容易。"
技术交流会安排在村部会议室。临时搭建的讲台上,张教授铺开全省土壤分布图,用教鞭指着向阳坡村的位置:"你们这里属于黄泛区次生土壤,洪水带来的泥沙富含钙、镁等矿物质,配合秸秆还田,形成了天然的复合肥料。"他翻开投影仪,光束在白墙上投出腐殖质的显微结构图,"看,这是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,比普通农田多出三到五倍。"
村民们挤满了会议室,有的坐在长条凳上,有的靠墙站着,手里攥着笔记本和铅笔。赵大爷戴着老花镜,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,笔尖划过"腐殖质""微生物群落"等词汇时,眉头微微皱起。虎娃娘抱着三岁的孙女,把孩子放在腿上,一边哄着一边在膝盖上记笔记。
"接下来讲节水灌溉。"张教授换上另一张幻灯片,展示滴灌系统的工作原理,"传统漫灌每亩地用水120方,滴灌只需要40方,而且能精准施肥。"他从帆布包里拿出滴灌带样品,递给前排的李大海,"这种PE材质的滴灌带,抗老化,寿命五年以上,每亩安装成本两百元。"
李大海摸着滴灌带的迷宫式流道,粗糙的手掌划过塑料表面:"这玩意儿咋埋?会不会堵?"
"问得好。"张教授掏出微型土壤钻,"埋深二十公分,铺设前要先整地,清除杂草和石块。至于堵塞问题,"他举起一瓶过滤后的沼液,"用三级过滤系统,先过筛网,再过砂石滤层,最后用离心过滤器。"
提问环节持续了两个小时。周叔站起来,手里攥着一株麦苗:"俺们这麦子,咋能让穗子更大?"张教授接过麦苗,用放大镜观察麦穗基部:"可以试试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,孕穗期喷一次,灌浆期再喷一次,千粒重能增加两克。"
春桃举起手,她的笔记本上画着向日葵的简笔画:"专家老师,俺们想种向日葵,啥品种出油率高?"张教授翻开育种手册:"推荐杂交种,生育期105天,含油率45%,而且抗倒伏。"他看向李霞,"你们可以搞个示范田,我让院里寄些种子过来。"
技术培训在接下来的一周集中开展。李霞将村民分成西个小组:灌溉组、育种组、植保组、农机组。张教授带着灌溉组在田间安装滴灌系统,亲自示范如何连接主管和支管;农科院的年轻技术员小王带着育种组筛选麦种,用盐水选种法剔除瘪粒;植保组跟着李霞学习病虫害测报,在田间布置诱虫灯和性诱剂;农机组则在虎子的协助下,改装播种机以适应精量播种。
赵大爷跟着张教授学习土壤采样,他小心翼翼地将土钻打入土层,取出圆柱状的土样,按层次放入样品盒。"张教授,"他指着土样中的蚯蚓,"这玩意儿是不是越多越好?"
"没错,"张教授笑着点头,"蚯蚓数量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,你们这儿的土壤能养活这么多蚯蚓,说明改良很成功。"
最忙碌的是虎子和小柱,他们负责将专家的讲解录音,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技术手册。虎子的笔记本电脑上,"向阳坡村农业技术汇编"的文档己经有三十多页,包括土壤改良、节水灌溉、良种培育等章节。"等打印出来,每户发一本。"他对小柱说,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。
示范田的建设在立夏前完成。滴灌系统的主管沿着田垄铺设,支管和毛管呈网状分布,末端的滴头均匀分布在麦苗根部。张教授打开阀门,清水通过滴头缓缓渗出,在土壤表面形成圈。"看,这就是局部灌溉,水只浇作物根部,不浪费。"
村民们围在示范田边,看着水滴渗入土壤。虎娃爹蹲在滴头旁,用手感受水流速度:"这比俺们挑水浇菜省劲多了。"周叔掏出计算器,噼里啪啦按了几下:"按张教授说的,每亩省八十方水,俺家十亩地,能省八百方,够喂二十头牲口了。"
技术培训的最后一天,农科院赠送的种子和农药抵达村里。春桃带着妇女们在仓库里整理种子袋,袋子上印着"向日葵"""等字样。张桂兰摸着向日葵种子袋,忽然说:"这种子油亮油亮的,跟俺年轻时见过的油葵不一样。"
"这是杂交种,"技术员小王解释,"种的时候注意行距,六十公分,株距西十公分,每亩保苗两千七百株。"他递给张桂兰一张种植日历,"立夏前后播种,生长期要注意防治向日葵螟。"
黄昏时分,专家组乘车离开。张教授摇下车窗,向送行的村民们挥手:"记住,滴灌带每月要冲洗一次,发现病虫害及时打电话!"吉普车扬起的尘土中,李霞看见赵大爷举起笔记本,上面写着"张教授电话。
村民们站在村口,望着车队消失在土路上。虎娃忽然指着天空:"看,大雁!"一群大雁正排着人字队形飞过,翅膀在夕阳下闪着金色的光。春桃抱着向日葵种子袋,忽然说:"等这些种子长成了,咱们村的地头会像金色的海洋。"
暮色浸透村庄时,李霞站在村部的黑板报前,用粉笔写下"科学种田,颗粒归仓"八个大字。虎子和小柱在旁边绘制滴灌系统示意图,陈老师在检查新印的技术手册,油墨味混着泥土味,弥漫在暖风中。远处的麦田里,赵大爷打着手电筒查看墒情,光束在麦苗间移动,像一颗缓慢移动的星星。
李霞摸出兜里的土壤检测报告,最新的数据显示,示范田的土壤含水量比对照田高18%,而蒸发量降低了35%。她将报告夹进笔记本,转身看见张桂兰正带着妇女们搬运技术手册,她们的身影在暮色中忙碌,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工蜂。
村部的广播里,忽然响起王知青的声音:"明天上午八点,在村西头示范田开展滴灌系统实操培训,请各小组准时参加......"李霞听着广播,看着远处家家户户亮起的煤油灯,忽然想起张教授离开前说的话:"你们这儿不缺干劲,缺的是科学方法,现在好了,干劲加科学,啥困难都能克服。"
夜风带来麦苗的清香,李霞沿着田埂往回走,胶鞋底踩过的泥土。头顶的星空逐渐清晰,银河横跨天际,像一条流淌的牛奶河。她摸出藏在口袋里的玻璃珠,在星光下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路边的蒲公英上,惊起几粒白色的种子,轻轻飞向正在返青的麦田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