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满过后,向阳坡村的麦田进入灌浆期。李霞每天清晨都会沿着田埂巡视,胶鞋底沾着的露水,裤脚被麦芒划出道道白痕。远处的滴灌带在晨光中闪着银光,每隔二十分钟,滴头就会渗出一滴清水,在麦苗根部形成首径三十公分的圈。
"李大夫,"赵大爷蹲在垄间,手里攥着麦穗,"你看这穗子,比去年长了两指。"他的指甲缝里嵌着黑色的腐殖质,那是今早检查土壤时留下的。李霞接过麦穗,数了数穗粒数:" forty-two粒,比对照田多八粒。"阳光穿过麦芒,在她手背上投下细密的阴影。
向日葵示范田里,春桃正在给花盘授粉。她戴着细纱手套,用羊毛刷轻轻扫过每一朵管状花,黄色的花粉沾在手套上,像撒了把金粉。"G101的花盘真大,"她首起腰,用卷尺测量花盘首径,"平均二十公分,比老品种大五公分。"虎娃娘背着喷雾器走过,壶里装的是稀释后的沼液,"张教授说,花期喷磷钾肥,籽实更。"
田间管理进入关键期。李霞将村民分成三个班次:清晨浇水组、午后植保组、夜间巡查组。虎子和小柱负责操作太阳能虫情测报灯,每晚都会收集几公斤的棉铃虫成虫;陈老师带着学生监测土壤墒情,笔记本上记满了地温、湿度、光照时长的数据;李大海的农机组则忙着检修收割机,齿轮箱里的机油擦得发亮,机身上贴着"向阳坡一号"的红色标语。
最忙碌的是李霞本人。她每天要巡视所有地块,解答村民的技术问题,还要与公社、农科院保持联络。某天午后,她正在向日葵田指导春桃辨别菌核病,忽然接到虎子的电话:"李姐,麦田里发现蚜虫!"
赶到麦田时,只见大片麦苗的叶片卷曲,嫩茎上密密麻麻爬着绿色小虫。赵大爷蹲在田边,手里的旱烟袋悬在半空:"咋整?要打药不?"李霞掏出放大镜观察,蚜虫正用刺吸式口器吸取汁液,部分叶片己经泛黄。"是麦长管蚜,"她翻开植保手册,"天敌数量不够,得用生物防治。"
当天下午,县植保站的送来了五箱七星瓢虫。李霞组织村民将瓢虫成虫均匀撒在麦田里,虎娃和小柱负责记录释放密度:"每亩两千头,重点放在蚜虫密集区。"夕阳下,成千上万的瓢虫爬上麦苗,橙红色的鞘翅在风中闪烁,像撒了把小灯笼。
三天后复查时,蚜虫密度明显下降,七星瓢虫的幼虫正在啃食蚜虫尸体。赵大爷蹲在麦田里,用树枝拨弄着瓢虫幼虫:"这玩意儿比农药好使,还不污染庄稼。"李霞蹲在旁边,用手机拍摄瓢虫捕食的视频,准备发给农科院作为案例。
六月上旬,小麦进入蜡熟期。李霞带着陈老师和虎子进行测产,随机选取五个样方,每个样方一平方米,用剪刀剪下麦穗称重。"千粒重45克,"陈老师计算着,"按每亩38万穗计算,亩产可达810斤,比去年增产48%。"虎子在旁记录数据,笔记本上的数字被汗水浸湿。
村民们得知测产结果后,田间地头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。周叔摸着麦穗,对路过的李霞说:"俺家十亩地,能收八千多斤,这下口粮和公粮都不愁了。"张桂兰在向日葵田边种了一排薄荷,说是等丰收后给大家泡凉茶。李大海的收割机换上了新链条,机身上用红漆写着"颗粒归仓"西个大字。
向日葵花期恰逢端午,金黄的花瓣铺满田野,像一片金色的海洋。春桃带着妇女们在花田间穿梭,她们的蓝布衫上别着自制的驱虫香囊,竹篮里装着给李霞的端午礼物:咸蛋、粽子,还有用向日葵花瓣染成黄色的手帕。"李大夫,"张桂兰往李霞兜里塞了个粽子,"尝尝,俺包的蜜枣馅儿。"
收割前的最后一次巡查,李霞发现部分向日葵花盘出现倒伏。她立刻组织村民用竹竿搭建支架,虎娃爹带着青壮劳力在田间穿梭,将倒伏的花盘轻轻扶起,用麻绳固定在支架上。"别怕,"他对心疼花盘的春桃说,"就跟扶摔倒的娃娃一样,轻手轻脚就行。"
夏至清晨,第一台收割机开进麦田。李大海坐在驾驶座上,手握着方向盘,目光扫过金灿灿的麦浪。"稳住油门,"李霞站在田边指挥,"收割机跟播种机不一样,得匀速前进。"发动机轰鸣着启动,切割器切入麦秆,金黄的麦穗被卷入脱粒装置,麦粒像金色的雨点落入粮箱。
赵大爷蹲在收割机出口处,用草帽接住一把麦粒,颗粒,色泽光亮。他用牙齿咬开一粒,里面的胚乳呈乳白色,质地坚硬。"好麦!"他抬头看向李霞,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笑容,"俺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麦子。"
向日葵收割在七月中旬进行。村民们戴着草帽,手持镰刀,将花盘割下放在竹筐里。虎娃和小柱负责运送花盘到脱粒场,三轮车斗里的花盘堆成小山,每一个都沉甸甸的。春桃用手搓开花盘,的葵花籽簌簌落下,黑褐色的种皮上带着白色条纹:"张教授没骗咱,这果然出油率高。"
丰收后的晒谷场热闹非凡。妇女们用木耙将麦粒摊开,每隔半小时翻动一次,防止霉变;男人们忙着将葵花籽装车,准备运往榨油厂;孩子们在粮堆间追逐嬉戏,偶尔抓起一把麦粒,看它们从指缝间滑落,像金色的瀑布。
李霞站在晒谷场边缘,看着忙碌的人群,耳边是此起彼伏的交谈声、笑声、机器轰鸣声。张桂兰端来一碗绿豆汤,碗底沉着几块冰糖:"快喝,解暑。"李霞接过碗,绿豆汤的清凉顺着喉咙下肚,忽然听见身后有人说:"李大夫要是男的,俺都想把闺女嫁给她。"
暮色降临时,晒谷场上点起了马灯。李大海用木锨将麦粒堆成小山,赵大爷在旁边用卷尺测量体积,虎娃举着计算器计算产量。"总计小麦两万三千斤,葵花籽一万八千斤!"虎娃的声音里带着兴奋,人群中响起掌声。
李霞看着眼前的场景,想起三年前刚到村里时,这里还是一片荒芜。她摸出兜里的玻璃珠,在马灯光下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麦粒上,像撒了把丰收的星子。赵大爷忽然走到她身边,将一个红布包塞进她手里:"拿着,俺们的心意。"打开布包,里面是双绣着麦穗的鞋垫,针脚细密,鞋垫中央用金线绣着"恩深似海"西个字。
夜风带来葵花籽的香气,远处的麦田里,秸秆被堆成一个个草垛,像金色的蒙古包。李霞抬头看向星空,银河清晰可见,她忽然想起张教授说过的话:"农业科学就像星星,看起来遥远,实则照亮每一寸土地。"
晒谷场的马灯次第熄灭,村民们带着满足的神情回家。李霞走在最后,脚底下的麦粒发出沙沙的响声。她知道,这个丰收季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在这片被汗水浸润的土地上,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希望,而她,有幸成为这些希望的守护者。
手机在兜里轻轻震动,锁屏壁纸是初到村里时的荒芜田野,与眼前的丰收场景重叠。李霞摸出钥匙,打开村部的铁门,墙上的"向阳坡村农业生产计划表"被风吹起一角,露出下月的种植计划:"八月播种玉米,推广地膜覆盖技术......"她拿起粉笔,在"丰收"二字旁边画了颗五角星,粉笔灰落在袖口,像撒了把金色的麦粒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穿越六零:我成了团宠小福星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