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的晨雾笼罩着向阳坡村时,李霞站在村后的山岗上,脚下的泥土里还嵌着洪水退去后的螺壳。她展开泛黄的《向阳坡村五年发展规划》草案,纸张边缘被反复修改的痕迹染成毛边,远处的梯田里,村民们正在给冬小麦覆盖防寒草帘,身影在雾中若隐若现。
一、水网蓝图
水利设施重建是规划的核心。李霞在公社会议室摊开地形图,用红笔圈出三个关键点位:"这里,老虎沟上游,建小型水库;这里,青水河故道,修排水涵洞;这里,村西头高地,建蓄水池。"王书记叼着烟斗,目光落在图纸上:"预算呢?"
"争取县水利局专项资金,"李霞翻开项目申请书,"再加上村里的自筹款,先启动水库前期勘测。"赵大爷作为老水利员,被任命为工程顾问,他用旱烟袋指着图纸上的等高线:"修水库得先测渗水率,俺们当年修水渠时......"
勘测队在冬至前入驻。省水利设计院的工程师们背着全站仪,在老虎沟两岸设置观测点。李霞带着虎娃爹当向导,踩着结冰的碎石,指着山洼里的泉眼:"去年干旱时,这里每天能出二十吨水。"工程师们架起无人机,镜头里,沟谷呈喇叭状,正是建坝的理想地形。
村民们自发组成后勤组。张桂兰带着妇女们在山脚搭起临时工棚,土灶上的铁锅永远烧着热水,棚子里挂满了防滑草绳和冻疮膏。虎娃和小柱负责运送勘测设备,每天往返十公里,棉袄里揣着张桂兰烤的红薯,当作午餐。
"李姐,"虎子搓着冻红的手,"工程师说,水库建成后能蓄水十万立方米。"他呵出的白气在阳光下消散,"够咱们村用三年。"李霞点头,摸出兜里的笔记本,上面记着村民们的用水需求:农田灌溉、牲畜饮水、生活用水,甚至预留了消防用水指标。
二、产业新篇
副业发展规划在春节前的村民大会上通过。李霞用投影仪展示着PPT——这是虎子从县中学借来的设备,白墙上闪过一幅幅图片:"咱们有三样宝:优质小麦、葵花籽油、手工刺绣。"
面粉加工厂的选址定在村东头的旧祠堂。李大海带着木工队丈量尺寸,祠堂的梁柱上还留着洪水的水渍:"把正殿改成加工车间,厢房做仓库,屋顶开天窗采光。"他掏出烟斗,却想起祠堂里禁止烟火,又默默塞回兜里。
榨油坊的设备采购颇费周折。李霞带着王知青跑了三家机械厂,最终选定一台日处理五吨葵花籽的螺旋榨油机。"这机器能榨出毛油,"技术员演示着流程,"再经过过滤、精炼,就是商品油了。"春桃在旁记录,笔记本上画着榨油机的简易图,旁边写着"出油率42%"。
刺绣合作社的成立得到县妇联的支持。张桂兰被推选为社长,她的老花镜挂在脖子上,看着县妇联送来的刺绣样品:"这针法跟俺们的不一样,"她用粗粝的手指划过缎面上的牡丹,"不过俺们能学,春桃这丫头脑子灵。"
首批刺绣学员在元宵节后开课。春桃抱着笔记本电脑,播放着苏绣教学视频,二十多个妇女围坐在临时教室里,手里攥着绣花针。周婶的手指被扎破了三次,却仍坚持着:"俺闺女出嫁时,要送她一套俺绣的被面。"
三、科技润土
现代农业技术的引入是规划的亮点。李霞与农科院达成合作,在村西头划出十亩地作为科技示范园。春分那天,技术员小王带着播种机前来,机器的金属部件在阳光下闪着冷光:"这是精量播种机,每亩地误差不超过五粒种子。"
智能灌溉系统的安装让村民们大开眼界。虎子和小柱跟着工程师学习操作电磁阀,手机APP上实时显示着土壤湿度、温度数据。"看,"虎子指着屏幕,"湿度低于60%就自动浇水,比人工精准多了。"赵大爷蹲在一旁,旱烟袋悬在半空:"现在种地,跟摆弄收音机似的。"
病虫害监测站建在示范园中央。太阳能虫情测报灯每晚都会吸引大量害虫,虎子定期收集虫样,制成标本供村民识别。"这是棉铃虫,这是蚜虫,"他在黑板上画图,"看见这些虫子,就知道该打哪种药。"
西、安居工程
住房重建规划在惊蛰启动。李霞邀请县建筑设计院的专家进村,给每户村民测量宅基地。"咱们盖砖混结构的抗震房,"专家展示着户型图,"客厅、卧室、厨房分开,还能接自来水。"
村民们对新房充满期待。周叔拿出攒了十年的积蓄,拍在桌子上:"俺要盖两层,一楼给儿子娶媳妇,二楼留着给孙子住。"赵大爷坚持在新房旁留块菜地:"俺们老两口吃菜,不能全靠买。"
建筑材料的采购采用集中议价。李霞带着李大海跑了五个建材市场,最终与一家水泥厂达成协议,水泥价格比市场价低15%。"省下来的钱,"李大海掰着手指头算,"能给每户多买两吨钢筋。"
五、文化铸魂
村小学的扩建是李霞的心病。现有教室只能容纳三十个学生,更多孩子需要去邻村上学。她找到县教育局,争取到专项资金,在原校址旁扩建两间教室和一个图书室。"以后咱村的娃,不用再走五里路去上学了。"她对林老师说。
文化广场的规划引发热议。虎娃提议建个篮球场,小柱想要乒乓球台,而张桂兰希望有个戏台。最终决定采用复合设计:广场中央是硬化地面,可做篮球场和戏台,西周设置健身器材和文化长廊。
图书角的建立得到村民们的响应。陈老师发起"捐书运动",自己先捐出了珍藏的《资治通鉴》和《齐民要术》。张桂兰把虎娃的童话书洗干净,用布包好送来:"这书娃子看完了,给别的娃看。"
六、应急基石
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在清明完成。李霞组织村民进行防洪演练,虎娃爹扮演被困群众,虎子操作无人机搜索,张桂兰的后勤队负责搭建临时安置点。"记住,"李霞在演练总结会上说,"洪水来临时,先救人,再救粮,最后救财物。"
物资储备库建在村后的防空洞里。货架上整齐摆放着救生衣、手电筒、急救包,还有够全村人吃一个月的压缩饼干和饮用水。赵大爷主动请缨担任库管员,每天检查物资清单,笔记本上的字迹工工整整。
七、生态长廊
绿化规划贯穿整个村子。李霞带着村民在河堤上种植柳树,"柳树根系发达,能固堤。"她挥着铁锹,种下第一棵树苗,"等明年春天,这儿就成绿廊了。"
垃圾分类站的建立遇到阻力。周叔不理解:"垃圾还分啥类?"李霞耐心解释:"厨余垃圾能堆肥,塑料瓶能卖钱,有毒垃圾要单独处理。"她带着虎娃和小柱,挨家挨户发放分类垃圾桶,教村民辨别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。
八、人心所向
谷雨那天,水库奠基仪式举行。王书记挥动铁锹,铲起第一抔土:"这是向阳坡村的希望之坝!"李霞站在旁边,看着村民们脸上的期待,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举目无亲的自己。
"李大夫,"张桂兰递来一条毛巾,"累了就歇会儿。"李霞接过毛巾,闻到上面的皂角香,这是张桂兰自己做的肥皂。远处,虎娃和小柱在插彩旗,红色的旗子在风中猎猎作响,像一团团跳动的火焰。
村民大会结束后,李霞独自走在田埂上。月光洒在她的规划书上,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活了过来,变成了水库的大坝、工厂的烟囱、教室的窗户。她摸出兜里的玻璃珠,在月光下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刚发芽的柳树上,像撒了把未来的星子。
手机在兜里轻轻震动,锁屏壁纸是村民们在表彰大会上的合影,与眼前的田野生机重叠。李霞知道,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只要有这些并肩作战的乡亲们,任何蓝图都能变成现实。她握紧规划书,大步走向村子,远处的灯光里,传来张桂兰喊虎娃回家吃饭的声音。
这是属于向阳坡村的未来图景,每一笔都由汗水书写,每一处都有民心所向。李霞明白,真正的规划不是纸上的线条,而是人心的凝聚,是对这片土地的热爱,是对更好生活的永不放弃
生活写纸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