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后的清晨,李霞蹲在试验田边,手里攥着几株刚出土的麦苗。叶片蜷曲发黄,根尖呈褐色,与旁边苗圃里健壮的幼苗形成鲜明对比。张工蹲在旁边,便携式土壤检测仪显示ES/cm,比播种前升高了0.15,"盐分返上来了,"他皱眉,"可能是翻耕深度不够。"
赵大爷的旱烟袋在田埂上敲出急促的节奏:"俺就说盐碱地没救,"他踢了踢脚下的土块,板结的土块裂开,露出里面白色的盐霜,"当年俺爹试过二十种法子,最后还是靠天吃饭。"他的语气里带着早有预料的苦涩,却在看向李霞时,目光中闪过一丝期待。
紧急会议在村部召开,林木森通过视频连线参与。"土壤毛细管作用导致盐分上移,"他的脸出现在虎子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,身后是实验室的培养架,"需要打破毛细管,阻断盐分上升路径。"张工展开翻耕深度与盐分迁移的关系图,红色曲线显示,翻耕30厘米以下的地块,盐分上升速度减缓40%。
"咱们之前翻耕25厘米,"李霞指着图纸,"再往下是犁底层,得用深松机打破。"她转头看向李大海,"公社的深松机啥时候能到?"机耕队长挠了挠头:"原定后天,但邻村也在抢农时,可能得排队。"
周叔忽然站起来,手里攥着株死苗:"要不还用老法子,铺秸秆压盐?"李霞想起三年前改良土壤时用过的秸秆还田法,点点头:"可以试试,不过得配合菌剂,加速秸秆分解。"张工在旁补充:"秸秆覆盖能减少蒸发,降低盐分上升速率,一举两得。"
午后的太阳炙烤着大地,李霞带着村民们往试验田搬运秸秆。春桃的蓝布衫被汗水浸透,她将秸秆均匀铺在地表,厚度约五厘米,"就像给土地盖被子,"她对新来的年轻媳妇解释,"等下雨了,被子里就长好土。"赵大爷蹲在旁边,用镰刀将过长的秸秆砍断,动作熟练得像在给麦苗梳头。
深松机在第三天清晨抵达。李大海驾驶着机器,履带压过秸秆覆盖的地面,深松铲入土40厘米,犁底层被彻底打破,土壤像巧克力般翻卷开来,露出的褐色土层。"看!"李霞指着翻出的蚯蚓,足有筷子粗,"这说明下层土壤活性在提升。"
菌剂撒播在傍晚进行。张工背着喷雾器,在翻松的土壤上均匀喷洒微生物菌剂,雾滴落在秸秆上,发出细微的"滋滋"声。"这些小家伙能分解秸秆,"他对围观的村民说,"还能分泌有机酸,中和土壤盐分。"虎娃爹伸手接住几滴雾滴,掌心立刻沾上褐色粉末,像抹了层巧克力酱。
接下来的一周,李霞每天清晨都会测量土壤EC值。第西天,数值降至0.42mS/cm;第七天,随着一场小雨的降临,ES/cm,达到耐盐小麦的适宜生长范围。当第一株健康的麦苗破土而出时,春桃兴奋地喊起来:"李姐!苗儿站起来了!"
赵大爷蹲在麦苗旁,用旱烟袋轻轻拨弄叶片:"这苗儿比俺预期的矮半寸。"李霞掏出卷尺:"现在矮是因为根系在往下长,"她指着土壤剖面,白色的根须己经扎入20厘米深的土层,"等根系稳固了,苗儿就会往上蹿。"老人点点头,旱烟袋在麦苗根部轻轻敲了敲,像是在给幼苗鼓劲。
难题解决后,村民们的信心逐渐恢复。周叔主动要求在自家棉田试用秸秆覆盖法,李大海调试深松机准备下一片地块,虎子在笔记本上记录着每日的土壤数据。李霞摸出玻璃珠,在阳光下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新出土的麦苗上,像撒了把治愈的星子。
暮色降临时,林木森打来电话:"卫星遥感显示,你们的试验田NDVI指数开始回升。"李霞不懂专业术语,但从他的语气中听出了欣慰。她望向远处的塬顶,深松机正在金色的夕阳中作业,扬起的土壤颗粒被染成橙红色,像流动的岩浆。
赵大爷忽然走到她身边,手里攥着株健康的麦苗:"小李啊,"他顿了顿,旱烟袋在指间转了两圈,"俺想好了,等这季麦子收了,俺把剩下的五亩地全改成耐盐品种。"李霞看着老人布满皱纹的脸,夕阳的余晖为他镀上金边,忽然想起第一次见他时,他蹲在堤坝上,旱烟袋敲着开裂的坝体,眼神里满是怀疑。
"好,"李霞点头,"等收了这季,咱们扩大试点,让盐碱地都变成良田。"她的声音里带着坚定,像在承诺,又像在宣誓。远处的深松机轰鸣声渐远,取而代之的是归鸟的啼鸣和村民们的谈笑声,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。
手机在兜里震动,虎子发来土壤数据报表,各项指标均趋于正常。李霞摸出笔记本,在"初期难题"章节写下:"问题解决,得益于科研支持与村民配合。深松+秸秆覆盖+菌剂组合有效降低盐分,下一步需跟踪麦苗生长期表现。"字迹力透纸背,最后一个句号重重落下,像是给这段波折画上了暂时的休止符。
夜风带来秸秆发酵的微酸气息,李霞望着试验田,那里的麦苗虽还稚嫩,却己在晚风中点点头,仿佛在诉说新生的喜悦。她知道,农业的道路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,但只要有科学的方法、坚定的信念和团结的力量,任何难题都只是暂时的考验,而他们,终将在这片土地上,写下属于自己的丰收传奇。
生活写纸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