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节气,骄阳似火。村西头的试验田边支起了临时讲台,林木森团队的张工戴着草帽,手持便携式土壤检测仪,红色的数字在屏幕上跳动:"ES/cm,属于轻度盐碱化土壤,适合耐盐小麦生长。"他的声音被蝉鸣切割成碎片,李霞蹲在旁边,用树枝在地上翻译:"盐分不高,种子能好好长。"
赵大爷凑过来,旱烟袋指着检测仪:"这玩意儿比俺的老锄头准?"张工笑了,从背包里拿出pH试纸:"您看,土壤酸碱度7.2,跟咱们昨天测的一样。"试纸在土壤浸出液中变成淡蓝色,赵大爷点点头,旱烟袋在手里转了两圈。
理论培训从土壤开始。张工展开土壤剖面图,用教鞭指着不同颜色的土层:"耕作层、犁底层、盐碱聚积层,咱们的任务就是打破犁底层,让盐分随水下渗。"李霞接过教鞭,指向改良后的耕作层:"就像给土地松筋骨,让根往下长。"春桃忽然举手:"那菌剂啥时候撒?"
"播种前三天,"张工掏出塑料瓶,里面装着褐色粉末,"每亩地两公斤,拌着腐殖质撒,就像给土地吃补药。"他的比喻让村民们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,周叔摸着下巴:"那要是下雨了,补药会不会被冲走?"张工翻开笔记本:"看天气预报,未来一周无雨,正合适。"
实操培训在午后进行。李霞和张工示范如何用播种机调整行距,金属部件在阳光下发烫。"手柄往左是加密,往右是放宽,"张工转动调节轮,"咱们耐盐小麦株距七厘米,跟城里人行道的地砖缝差不多宽。"虎娃爹握住手柄,粗糙的手掌在金属上留下汗渍,第一次播下的种子间距忽宽忽窄,引来轻轻的笑声。
"慢慢来,"李霞递过毛巾,"就像赶牛车,走稳了才能走远。"第二次尝试时,虎娃爹屏住呼吸,播种机在他手中终于走出笔首的线条,种子落入土壤的声音如同春雨润物。赵大爷蹲在垄间,用手丈量间距:"七厘米,跟俺年轻时使耧播种一样齐。"
最复杂的是菌剂喷施。张工背着电动喷雾器,演示如何调节雾化效果:"雾滴太粗浪费药,太细容易飘走,像牛毛细雨最合适。"他走过的地方,褐色的菌剂雾滴均匀落在土壤表面,阳光穿过雾滴,折射出细小的彩虹。李霞接过喷雾器,故意在赵大爷面前多停留几秒:"赵叔您看,跟您当年给果树打药一个道理。"
培训间隙,张桂兰带着妇女们送来绿豆汤。她揭开保温桶,白瓷碗碰撞声中,忽然问:"这菌剂闻着没啥味,真能管用?"张工舀了勺汤,笑着说:"婶,您蒸馒头用的酵母也没啥味,能让面团发起来不是?"这个比喻让妇女们笑起来,春桃指着张工的喷雾器:"那这就是土壤的酵母?"
暮色降临时,培训接近尾声。李霞组织村民们分组实操,虎娃和小柱负责记录数据,虎子的农业数据记录仪己经开始工作,蓝色的屏幕在 dusk(黄昏)中闪烁。赵大爷忽然把李霞拉到一边,从兜里掏出皱巴巴的纸:"小李啊,俺想在洼地边上种点向日葵,会不会影响麦子?"
"不会,"李霞看着纸上的简单绘图,向日葵呈三角形分布在麦田边缘,"还能驱害虫,一举两得。"她从帆布包里拿出向日葵种子:"G101品种,您试试?"老人接过种子袋,指尖着包装袋上的图案,像对待珍宝。
离开试验田时,张工收拾设备,忽然说:"李霞,你比我们院里的技术员还会讲。"李霞擦了擦额头的汗,想起这几天熬夜背下的技术术语,那些曾经陌生的"EC值""叶面积指数",如今都能转换成村民听得懂的家长里短。"都是被逼的,"她笑了,"村民们听不懂术语,只能想办法打比方。"
村部的广播里,王知青正在播放培训要点:"菌剂要拌腐殖质,播种深度三厘米......"李霞摸出玻璃珠,在暮色中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远处的喷雾器上,像撒了把知识的星子。她知道,今天播下的不仅是耐盐小麦的种子,更是村民们对新技术的信任,是传统耕作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的火花。
夜风带来的泥土气息,李霞走过晒谷场,听见虎娃和小柱在争论记录仪的数据。赵大爷的身影在试验田边晃动,他正用木棍给新播的向日葵种子做标记。这一切都让她坚信,当科技脱下神秘的外衣,化作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实在在的操作,就会像春雨般渗入土地,滋养出最真实的希望。
手机在兜里震动,林木森发来消息:"卫星云图显示,明天有雷阵雨,注意覆盖地膜。"李霞抬头看向夜空,云层正在远处聚集,她加快脚步走向村部,准备通知村民。路过黑板报时,她看见虎子用粉笔写下的培训重点,字迹歪歪扭扭,却充满朝气。
这一晚,注定是个忙碌的夜,但李霞知道,每一次忙碌都离丰收更近一步。在这片土地上,没有什么比村民们学会新技术后的笑容更珍贵,没有什么比他们亲手播下的种子更有力量。而她,终将继续做好这个翻译者,让科技与土地对话,让希望与汗水共鸣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