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时节,李霞站在试验田埂上,看着耐盐小麦的麦穗在风中轻轻摇曳。每株麦苗都有筷子粗,叶片呈深绿色,叶鞘紧紧包裹着茎秆,而传统品种的麦苗此刻己开始泛黄。赵大爷蹲在垄间,用旱烟袋挑起一串麦穗,颗粒,排列紧密,像串起的珍珠。
"李大夫,"他的声音里带着掩饰不住的惊讶,"这麦穗比俺年轻时见过的'老芒麦'还长两指。"旱烟袋在麦穗上敲出轻响,惊飞了一只停在麦芒上的瓢虫。李霞掏出卷尺,测量穗长:"二十三厘米,比对照田长五厘米。"她的笔记本上,"耐盐1号"的生长数据每天都在更新,分蘖数、穗粒数、千粒重等指标均显著优于传统品种。
张工的土壤检测仪显示,试验田的EC值稳定在0.28mS/cm,有机质含量提升至3.1%,蚯蚓密度达到每亩六万条。"这说明土壤生态系统己经稳定,"他对围拢的村民说,"你们看这根系,"他拔出一株麦苗,白色的根须像蛛网般蔓延,最深的根扎入40厘米土层,"传统小麦根系顶多到20厘米。"
春桃的向日葵示范田里,花盘首径普遍超过25厘米,比老品种大出一圈。她轻轻拨开管状花,露出的葵花籽,种皮黑亮,边缘泛着白色条纹:"张教授说,这样的籽实含油率能到48%。"虎娃爹抱着个花盘称重,电子秤显示3.2公斤,他咧嘴笑了:"俺家的老品种顶多两公斤。"
测产工作在立冬前完成。林木森带着省农科院的专家组来了,他们随机选取十块样方,用联合收割机进行实打实测。当金色的麦粒流入粮箱时,赵大爷忍不住伸手捧起一把,麦粒颗颗,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:"乖乖,这哪儿是麦子,分明是金豆子!"
"耐盐1号"亩产达到780公斤,比对照田的450公斤增产73%,蛋白质含量15.2%,远超国家优质小麦标准。林木森在测产报告上签字时,笔尖停顿了一下:"这个数据在全省盐碱地改良史上都是突破性的。"他看向李霞,"你们创造了奇迹。"
村民们围在粮箱旁,周叔用计算器噼里啪啦按了几遍:"俺家五亩试验田,能多收一千六百五十公斤,按市场价算,多挣三千三百块!"他的声音有些颤抖,抬头看向李霞时,眼里有光在闪烁。张桂兰抹了抹眼角,忽然说:"俺要把这新麦磨成面,给俺孙子蒸馒头吃。"
技术总结会上,赵大爷主动要求发言:"俺这辈子种地,信的是'人勤地不懒',"他拍了拍大腿,旱烟袋在腰后晃了晃,"可现在知道了,光勤还不够,得加上'科学'俩字。小李大夫,"他看向李霞,"明年俺把剩下的十亩地全种耐盐小麦,中不中?"
"中!"李霞的声音里带着哽咽,"不仅种小麦,咱们还要试种抗虫棉、耐盐玉米,把盐碱地都变成高产田。"她展开新的种植规划图,上面用红笔标注着"千亩示范基地""农产品加工厂""电商销售平台"等字样。虎子在旁补充:"县供销社的王主任说,咱们的优质小麦能进城里的超市,卖高价。"
暮色降临时,试验田边燃起了庆祝的篝火。张桂兰用新麦蒸了馒头,麦香混着篝火的烟味,弥漫在冷空气中。赵大爷把旱烟袋换成了啤酒瓶,和李大海碰瓶时,发出清脆的响:"林博士说,这叫'科技兴农',俺看啊,就是咱们农民的新盼头。"
李霞摸出玻璃珠,在火光中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跳动的火焰上,像撒了把丰收的星子。她想起三年前那个暴雨夜,自己在泥泞中发誓要让盐碱地长出好庄稼,如今誓言正在成真。虎娃和小柱在篝火旁追逐,手里挥舞着麦穗,笑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。
手机在兜里震动,林木森发来消息:"省农业农村厅打算把向阳坡村列为全省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,下周来调研。"李霞笑了,回复:"村民们己经在盼着扩大种植了。"她抬头看向星空,银河清晰可见,像一条流淌的牛奶河,洒在金色的麦田上。
夜风带来新麦的清香,李霞望着身边的村民,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期待。赵大爷在给虎娃讲当年堵坝的故事,春桃和张桂兰在商量明年种多少向日葵,李大海拍着虎子的肩膀,说要学开无人机。这一切,都让她坚信,当科技与土地结合,当村民的勤劳遇上科学的智慧,盐碱地也能成为希望的田野。
篝火渐渐熄灭,村民们带着满足的神情回家。李霞走在最后,脚底下的麦粒发出沙沙的响声。她知道,这只是开始,未来还有更多的新技术要尝试,更多的挑战要面对,但只要有这群敢想敢干的村民,有科研力量的支持,就没有到达不了的远方。
摸出笔记本,李霞在"初见成效"章节写下:"产量与品质的提升,不仅是数据的变化,更是村民观念的转变。当土地回馈以希望,所有的付出都值得。"笔尖落下,窗外的月光洒在纸页上,像一层薄薄的霜,却带着温暖的期许。
在“人人书库”APP上可阅读《穿越六零:我成了团宠小福星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,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。renrenshuku.com人人书库的全拼.com即可访问APP官网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