惊蛰刚过,田埂上的草芽顶着露珠冒头。李霞蹲在耐盐小麦试验田边,指尖划过泛绿的麦叶,忽然被叶片上的蚜虫茧吸引——赤眼蜂又开始工作了。她望着远处的景象:虎娃在光伏板下调试墒情监测仪,春桃带着妇女们给向日葵育苗,赵大爷蹲在种子银行旁,用木棍丈量新播的碱蓬幼苗间距,风把他的蓝布衫吹得鼓鼓的,像只展翅的老鹞。
手里的玻璃珠在阳光下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麦田里,忽然让她想起个事——林木森上次来,说农科院的耐盐玉米品种要等两年才能培育成功,可村里的年轻人里,能看懂育种报告的只有虎子。她摸出笔记本,翻到"可持续发展"那页,之前写的"生态-生产-生活"循环图旁,忽然多了道空白。
"赵叔,"李霞起身走向种子银行,老人正用防虫网罩住陶罐,"您说,要是十年后俺们不在村里了,这些种子、这些技术,谁来接着管?"赵大爷的手顿了顿,旱烟袋在陶罐上敲出轻响:"俺也琢磨过这事,虎娃是个好苗子,可光他一个不够。"他抬头望向晒谷场,虎娃正教邻村的少年操作灌溉控制器,"得有一群像他这样的年轻人,接咱们的班。"
傍晚的村民大会上,李霞把想法摆了出来。她在黑板上画了棵大树,树根是"老一辈经验",树干是"新技术",树冠是"年轻人":"咱们现在就像给树浇水施肥,可要是没新枝芽长出来,树总有一天会老。"周叔摸着下巴点头:"俺家小子在县城读高中,要是能回来学技术,比在城里打零工强。"张桂兰立刻接话:"俺孙女绣活好,还会用手机拍视频,能给手作组当接班人!"
最支持的是老支书。他拄着拐杖站起来,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:"俺当支书三十年,最明白'人走茶凉'的理。当年修水库,全靠老一辈扛石头,可后来呢?没人懂维护,堤坝差点塌了。现在小李提的这事,是给村子留后路!"他的声音不大,却让满屋子的人都安静下来,"得让年轻人知道,村里有奔头,土地有盼头,他们才愿意回来。"
计划很快定了下来。李霞把选拔条件写在村部宣传栏上,红纸黑字格外醒目:
- 年龄16-25岁,不限男女;
- 愿意扎根乡村,对农业、旅游、穿越六零:我成了团宠小福星来自“人人书库”免费看书APP,百度搜索“人人书库”下载安装安卓APP,穿越六零:我成了团宠小福星最新章节随便看!手作任一领域感兴趣;
- 肯学肯干,能跟着老辈学经验,也能跟着技术员学技术。
消息传出去的第二天,晒谷场就挤满了报名的年轻人。有邻村来的高中毕业生,背着书包说要学育种;有在城里打工回来的姑娘,攥着电商运营证书想帮村里卖货;甚至有虎娃的同学,抱着自己做的秸秆机器人模型,说要给麦田装"智能看守员"。
李霞坐在临时搭的桌子后,看着一张张年轻的脸,忽然想起自己刚穿越来时的样子。虎娃端来茶水,少年的额头上沾着汗,却笑得格外亮:"李姐,俺报名当农业技术组的组长!"春桃也挤过来,手里拿着手作组的新样品——用葵花籽壳粘的向日葵摆件:"俺想带姐妹们做文创,把咱们的故事绣在布上。"
赵大爷蹲在报名处旁,给每个年轻人递上颗葵花籽:"这籽儿种在地里,得浇水、除草、施肥,才能长成才。你们来报名,就像把自己种在福星村的地里,以后能不能长好,全看自己肯不肯使劲。"他的话让年轻人都笑起来,有人当场就把葵花籽塞进兜里,说要种在自家的田埂上。
夕阳西下时,报名册己经写满了三页纸。李霞抱着册子走向村部,身后跟着虎娃和春桃,两个年轻人正争论着技术组和手作组谁先开课。她摸出玻璃珠,在暮色中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报名册的名字上,像给每个年轻人都镀上了层希望的光。
推开村部的门,李霞把报名册放在"福星手册"旁边。月光透过窗户,照亮了册子上的字迹,也照亮了墙上的规划图——那里新添了"青年培养基地"的红圈,旁边写着:"给土地留种子,给乡村留希望。"她知道,这只是开始,未来还有很多事要做:请农科院的专家来讲课,建实训基地,甚至联系县城的职业学校搞合作。
夜风带来麦苗的清香,李霞听见晒谷场传来年轻人的笑声,虎娃在教他们用手机拍麦田星轨,春桃在讲向日葵手作的技巧,赵大爷的旱烟袋火星明灭,正给他们讲当年堵坝的故事。这一切,都让她想起刚来时的那句话——乡村的未来,在土地里,更在人心里。而现在,一颗颗年轻的心正在这里扎根,像耐盐小麦的根须,深深扎进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,终将长出属于自己的枝叶,撑起乡村的明天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