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分刚过,村部大院的老槐树下挂起了红绸,树干上钉着块临时木板,用白粉笔写着“福星村青年接班人选拔会”。天还没亮,张桂兰就带着妇女们在院里摆开长桌,桌上放着搪瓷缸、粗瓷碗,还有虎娃连夜抄好的“选拔细则”——用废旧报纸背面写的,字迹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。
“俺推荐虎娃!”李大海第一个举手,嗓门大得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,“这小子会摆弄电脑,还能跟农科院的专家唠技术,比俺们这些老粗强十倍!”他刚说完,春桃的娘就跟着喊:“俺选晓丫头!林晓那姑娘心细,帮俺家算过账,一分钱都不差,手作组交给她准没错!”
院里顿时热闹起来,村民们围着长桌七嘴八舌,有人推荐邻村回来的高中生陈阳,说他在县城学过农机维修;有人提村里的半大子周磊,夸他扛着锄头跟李霞改良土壤时,比谁都能吃苦;还有人笑着说“虎娃和晓丫头都得选,一个懂技术一个会管账,正好搭班子”。
李霞坐在长桌主位,手里攥着那枚磨得发亮的玻璃珠,指尖轻轻着。她看着眼前的场景,忽然想起第一次在村部开大会时,村民们连抬头看她的勇气都没有,如今却能敞亮地推荐年轻人,这份信任比什么都珍贵。“大家慢慢说,”她笑着抬手压了压声,“每个推荐的人,都说说为啥选他,他有啥能耐接咱们的班。”
话音刚落,人群里就站出个瘦高的年轻人,是陈阳。他背着个旧帆布包,里面装着本翻得卷边的《农机维修手册》,脸涨得通红:“李主任,俺……俺想进技术组。去年公社的播种机坏了,是俺跟着说明书修了三天修好的,俺还能教大家用无人机施肥!”他说着从包里掏出个小本子,里面画满了农机零件图,“这是俺画的滴灌系统改进图,能省三成水。”
虎娃立刻凑过去,指着图纸上的阀门设计:“这里得加个过滤器,不然泥沙容易堵管子!”两个半大子凑在一起争论起来,旁边的村民们看得首乐,赵大爷吧嗒着旱烟袋笑:“瞧瞧,这就是年轻人的劲头,比俺们当年抢着扛锄头还上心。”
可热闹劲儿没持续多久,人群后排忽然传来个不和谐的声音:“选年轻人是好,可谁来选?李主任自己才多大?二十出头,懂啥叫选人用人?”
说话的是村里的老会计王叔,头发都白了大半,手里攥着个算盘,脸色沉得像锅底。他往前挪了两步,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:“当年俺跟着老支书选队长,要考察三年品行、五年能力,现在倒好,凭几句推荐就定了?万一选出来的人是个嘴上没毛的,把村里的技术、钱袋子都败光了咋办?”
这话像盆冷水,瞬间浇灭了院里的热乎气。有人跟着附和:“王叔说得对,李主任年轻,没经过啥大事,选人这事得让老辈人把关!”“就是,年轻人毛躁,万一学了技术就跑城里去了,咱不是白培养了?”
李霞握着玻璃珠的手紧了紧,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。她没急着反驳,而是转身从桌下拿出个木盒子,里面装着这三年来的各种记录:土壤检测报告、农产品销售账本、游客反馈表,还有虎娃画的麦田生长曲线图。“王叔,各位大爷婶子,”她把盒子放在桌上,声音平静却有力,“俺知道大家担心啥,怕选不准人,怕辜负了村里的心血。可‘年轻’不是缺点,俺刚来的时候,大家也觉得俺年轻,不信俺能改良盐碱地,可结果呢?”
她拿起土壤检测报告,指着上面的数字:“三年前,咱们村的土壤EC值是0.8,现在是0.28;三年前,亩产三百斤,现在亩产七百八。这些不是俺一个人的功劳,是虎娃帮俺查资料,是陈阳帮俺修设备,是林晓帮俺算成本——这些年轻人,早就跟着咱们干了,不是今天才冒出来的。”
赵大爷忽然站起来,旱烟袋往桌上一磕:“俺说句公道话!去年虫害,虎娃三天三夜没合眼,盯着虫情测报灯;林晓帮着记游客账,一分钱都没差过;陈阳修好了深松机,不然咱们的地根本翻不透。这些事,俺们老的都看在眼里!”老支书也拄着拐杖走过来,指着王叔手里的算盘:“老王,你当年当会计的时候,不也才二十岁?年轻人得给机会,不然咋接咱们的班?”
王叔的脸涨得通红,手里的算盘珠子不响了。李霞趁机拿出早就准备好的“考核表”,上面列着三项标准:一是过去半年参与村里产业的时长,二是掌握的技能证明,三是村民的实名推荐票数。“咱们不是凭嘴说,是按实打实的事来选,”她把考核表递给王叔,“您是老会计,最懂算账,您来核对参与时长;赵叔和老支书,帮着看技能证明;所有村民,都来投推荐票,得票前六的,就是第一批培养对象。”
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服了。王叔接过考核表,戴上老花镜仔细核对,嘴里念念有词:“虎娃参与技术工作一百二十天,陈阳修农机八次,林晓记账三十本……”赵大爷和老支书检查着陈阳的农机维修记录、林晓的账本,时不时点头;村民们则拿着虎娃裁好的纸片,写下自己推荐的名字,投进张桂兰端着的红漆木箱里。
太阳偏西时,结果终于出来了。虎娃、陈阳、林晓,还有村里的周磊、邻村的姑娘张兰、县城回来的知青李伟,共六人得票最高。李霞把名单写在黑板上,用红粉笔圈出每个人的培养方向:虎娃主攻农业技术,陈阳负责农机与智能设备,林晓对接财务与手作组,周磊学育种,张兰管乡村旅游接待,李伟搞宣传文案。
“俺们……真选上了?”林晓攥着衣角,眼睛亮晶晶的,声音都在发颤。虎娃则兴奋地跳起来,抱着陈阳的肩膀喊:“以后咱们就是‘福星村青年队’了!”
王叔走过来,拍了拍李霞的肩膀,语气里带着歉意:“小李,是俺老糊涂了,不该质疑你。你选的这些娃,都是好样的。”李霞笑了,把玻璃珠递到王叔面前:“王叔,这珠子俺带了三年,看着小,却能聚光。年轻人就像这珠子,给点机会,就能发光。”
夕阳把村部大院染成金色,六个年轻人站在黑板前,对着名单郑重地鞠躬。村民们围过来,你一言我一语地叮嘱:“跟着李主任好好学,别辜负了大家的指望!”“有啥不懂的,就问俺们这些老的,俺们把一辈子的经验都教给你们!”
李霞看着眼前的景象,忽然觉得眼眶发热。她知道,这场选拔风波不是结束,而是新的开始——乡村的未来,终究要交到这些年轻人手里。她摸出笔记本,在“选拔风波”这页写下:“公正不是一碗水端平,是让每个努力的人都能被看见;信任不是凭空而来,是用事实和真心慢慢攒起来的。”
夜风带来麦田的清香,六个年轻人还在围着黑板讨论,虎娃在画技术组的学习计划,林晓在记手作组的新品思路,陈阳在讲农机维修的重点。赵大爷蹲在旁边,用旱烟袋在地上画着麦田的轮廓,老支书拄着拐杖,看着年轻人的背影,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。
李霞握着玻璃珠,在暮色中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黑板的名单上,像给每个名字都镀上了层希望的光。她知道,只要这群年轻人在,福星村的故事就不会结束,那些埋在土地里的种子,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希望,终将在他们手里,长成更辽阔的未来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