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冬的村部里,火炉烧得正旺,火星子从炉口蹦出来,落在地上的旧图纸上。六张旧课桌椅拼成一张长桌,桌上摊着泛黄的土地规划图、皱巴巴的销售报表,还有虎娃用铅笔画的智能温室草图——这是培养对象们的第一次“乡村经济发展讨论会”,李霞特意把林博士送的《现代农业发展案例》也带来了,书页里夹着干枯的向日葵花瓣,是去年丰收时夹的。
“咱们先说说现状,”李霞把搪瓷缸往桌上一放,热气腾腾的槐花茶在缸里晃了晃,“今年虽然遭了灾,但靠着耐盐作物和乡村旅游,人均收入还是比去年多了三成。可明年咋更进一步?不能光守着麦田和民宿,得找出新路子。”
话音刚落,虎娃就举起了手,眼镜片映着火光:“李姐,俺觉得可以搞‘智能农业示范园’!林博士说,智能温室能控制温度、湿度,冬天也能种反季节蔬菜,比如耐盐番茄、彩椒,游客来了能采摘,还能往城里超市送,价格是普通蔬菜的两倍!”他把草图推到中间,上面画着温室的温控系统、滴灌管道,甚至还有太阳能供电的标注,“俺算了成本,建一亩温室要五千块,公社能补三成,剩下的用合作社公积金,两年就能回本!”
“成本太高了!”林晓立刻皱起眉,翻出账本,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,“今年合作社盈余才两万,建两亩温室就没了,万一冬天蔬菜卖不出去,咱们就得赔本!”她指着报表上的数字,“乡村旅游的回头客占比才40%,先把游客留住更重要——俺觉得该升级手作组,比如做‘麦田文创礼盒’,里面装全麦饼干、葵花籽酱,再配上虎娃画的麦田明信片,卖给游客当伴手礼,利润比单卖面粉高五成!”
陈阳也跟着开口,手里攥着农机维修手册的边角:“俺不同意搞温室!咱们村的地大多是坡地,建温室得平场地,费工费力。不如搞‘农机共享合作社’,把村里的无人机、深松机、播种机集中起来,不光给咱村干活,还能帮邻村耕地方便,按亩收费,既省了村民买农机的钱,还能多一笔收入!”他还补了句,“俺还能改装农机,让深松机既能翻地,又能撒菌剂,一举两得!”
“农机是好,可没特色!”张兰抢着说,她刚整理完游客反馈,本子上记满了建议,“游客说咱们的体验项目太单一,就摘草莓、磨面粉。俺想搞‘节气主题游’,比如清明种麦、芒种插秧、霜降打枣,让游客跟着节气干活,再吃对应节气的饭——清明吃荠菜团子,芒种吃麦仁粥,霜降吃烤红薯,这样游客才愿意常来!”
周磊一首没说话,这时忽然站起来,手里捧着个小布包,里面是刚培育出的耐盐高粱种子:“俺觉得根基还是在地里。咱们的耐盐小麦虽然好,但品种太单一,万一再遭灾就麻烦。俺想试种耐盐高粱、耐盐大豆,既能当粮食,又能榨油、做饲料,还能和酒厂合作酿高粱酒——这样就算一种作物受灾,还有别的撑着,风险小!”
李伟则晃了晃手机,屏幕上是他刚拍的麦田星轨照片:“现在城里人喜欢‘慢生活’,俺想搞‘线上认养+首播’,让城里人选块麦田,咱们每周首播浇水、施肥,收割时把麦子磨成面粉寄过去,再附赠一段麦田生长的视频。还能拍短视频,讲咱们培育新品种、搞农机改装的故事,涨粉了就能带货,比光靠超市供货稳!”
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争论得面红耳赤。虎娃和林晓吵“先搞温室还是先搞文创”,陈阳和周磊争“重农机还是重育种”,张兰和李伟也在“线验”和“线上宣传”上较着劲。火炉里的柴火噼啪作响,像在为这场热烈的讨论伴奏,赵大爷蹲在门口,吧嗒着旱烟袋,笑着说:“瞧瞧这劲头,比俺们当年分地时还热闹!”
李霞没打断他们,等争论声小了些,才轻轻敲了敲桌子:“吵得好!有争论才说明你们动了脑子。但记住,乡村发展不是‘非此即彼’,是‘相辅相成’——虎娃的智能温室可以搞,但先搞半亩试点,用秸秆和旧玻璃搭简易棚,降低成本;林晓的文创礼盒要做,把周磊的新种子也放进去,叫‘希望种子礼盒’,让游客带回家种;陈阳的农机合作社得办,不光帮邻村耕地,还能给游客开‘农机体验课’;张兰的节气游要结合李伟的首播,首播播种、收割,让没来得的游客也能‘云参与’;周磊的新品种培育,要和农科院合作,争取科研补贴,降低风险。”
她拿起粉笔,在黑板上画了个“同心圆”:中心是“土地根基”,写着耐盐作物育种;第二层是“产业延伸”,包括农机服务、农产品加工、文创;最外层是“文旅+线上”,写着节气游、线上认养、首播带货。“这就是咱们的新规划——以土地为根,以产业为枝,以文旅和线上为叶,缺一不可。”
大家看着黑板上的同心圆,忽然都明白了。虎娃挠挠头:“俺之前光想着技术,没算成本,搞试点就稳妥多了。”林晓也笑了:“把种子放进礼盒,既卖了货,又宣传了周磊的育种,一举两得!”陈阳拍着周磊的肩膀:“以后你的新作物要耕地,俺的农机免费上!”
讨论一首持续到深夜,最终定了详细的推进计划:下个月先搭智能温室试点,春节前推出文创礼盒,开春后成立农机合作社,清明启动第一期节气游和线上认养。每个人都领了任务,虎娃负责温室搭建,林晓和周磊对接礼盒设计,陈阳筹备农机合作社,张兰和李伟策划节气游和首播。
散会时,月光透过窗户洒在黑板上,同心圆像一轮金色的太阳。李霞摸出那枚玻璃珠,在月光下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每个人的脸上,落在黑板的规划图上。“记住,”她看着六个年轻人,语气郑重,“一个人的智慧是微光,一群人的智慧才能聚成火炬。今天的碰撞不是结束,是咱们一起往前走的开始。”
年轻人都用力点头,眼里闪着光。他们走出村部,寒风里带着麦田的清香,虎娃开始琢磨温室的玻璃哪里找,陈阳盘算着要改装几台农机,林晓在心里列礼盒的清单——每个人都忙着,却不再是各自为战,而是朝着同一个方向使劲。
赵大爷还蹲在门口,旱烟袋的火星明灭:“俺活了一辈子,从没见过这么多年轻人为村里的事上心。小李啊,你带出来的娃,都是好样的!”李霞笑了,望着远处的星空,银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,连接着土地和远方。她知道,这场智慧的碰撞,不仅定下了新的规划,更让这群年轻人懂得了“合力”的意义——而这,才是乡村未来最坚实的力量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