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春刚过,村东的荒坡就热闹起来。虎娃背着帆布包,里面装着土壤检测仪和几张皱巴巴的纸条——是他和林晓跑了三趟县城、两趟邻村做的市场调研记录。李霞蹲在坡上,指尖划过刚解冻的泥土,泥土里还带着去年抗灾时埋下的秸秆碎末,她抬头看向身后的六个年轻人:“按规划,咱们的特色水果种植项目,就从这片坡地开始。”
市场调研是年前就开始的。虎娃和林晓先去了县城的供销社,看货架上的水果——苹果、梨都是外地运过来的,又贵又不新鲜;他们还托省城的记者王敏打听,得知城里的超市正缺“生态特色水果”,尤其是能现摘现吃、带点“故事”的品种。林晓的账本上记着关键数据:“耐盐葡萄市场价3元/斤,比普通葡萄高1.5元;冬枣5元/斤,游客采摘能卖到8元/斤,利润率超60%。”
品种选定却费了番功夫。周磊翻遍了农科院给的种子资料,圈出三个耐盐品种:“蓝宝石葡萄”——果粒长条形,耐储存;“沾化冬枣”——抗盐碱,甜度高;“金太阳杏”——早熟,能赶在端午前上市,填补市场空白。可村民们犯了嘀咕,赵大爷蹲在坡上吧嗒着旱烟袋:“葡萄、枣子咱没种过,万一不结果咋办?”李霞没急着说服,而是让周磊把三种果树的幼苗样本带来,栽在坡边的试验盆里:“先看它们能不能在咱的土里活,活了再说。”
半个月后,试验盆里的幼苗冒出了新芽——葡萄藤抽了嫩红的芽尖,冬枣的叶子像小铜钱似的展开,金太阳杏的枝干上还鼓出了花苞。村民们围过来看,周磊指着幼苗根系:“你们看,这根须扎得深,说明耐盐性没问题!”李霞趁机说:“咱们先种三亩试点,葡萄和冬枣各一亩,金太阳杏一亩,用秸秆覆盖防草,滴灌浇水,省工又省水。”
专家指导是林木森帮忙联系的——省农科院的果树专家张教授,带着嫁接刀和几本厚厚的《耐盐果树栽培技术》来了。张教授刚到坡地,就蹲下来测土壤EC值,看完数据点头:“这土改良得不错,种这三个品种没问题,但得注意嫁接和修剪。”他拿起嫁接刀,给年轻人演示葡萄嫁接:“把砧木削成斜面,接穗也削成对应的斜面,对准形成层,缠上塑料膜,成活率能到90%。”
陈阳看得最认真,他把嫁接步骤画在笔记本上,还琢磨着做个“嫁接固定架”:“用竹片做个小夹子,代替塑料膜,既能固定,又能重复用,省成本。”周磊则跟着张教授学修剪,手里的剪刀一开始笨手笨脚,剪坏了两根枝条,张教授笑着教他:“剪口要斜着切,离芽点0.5厘米,这样才不会积水烂枝。”
种植过程中,培养对象们分工明确:虎娃负责滴灌系统的铺设,在每棵果树下装了流量控制器,确保浇水均匀;林晓算成本、买物资,跑遍了县城的农资店,把肥料、农药的价格砍到最低;张兰和李伟则提前策划销售——张兰联系了县城的超市,定下“保底收购+游客采摘”的模式,超市保底3元/斤,游客采摘8元/斤;李伟拍了果树栽种的视频,发在电商平台,标题是《盐碱坡上种“金果”,春天播种秋天尝》,很快就有游客留言:“秋天一定来摘葡萄!”
可麻烦还是来了。葡萄藤刚长到半米,就开始掉叶子,周磊急得蹲在地里哭——他怕自己没照顾好,毁了项目。李霞带着他去找张教授,张教授远程视频指导:“是红蜘蛛虫害,用生物防治,撒点捕食螨,别用农药,不然影响生态。”周磊立刻去农科院买捕食螨,每天蹲在地里观察,首到看见叶片上的红蜘蛛少了,新叶又冒出来,才松了口气。
村民们也慢慢参与进来。赵大爷把自家的旧竹筐拿来,给葡萄搭架子;张桂兰带着妇女们用秸秆覆盖树盘,既能保墒,又能当肥料;李大海的机耕队帮忙翻地,把坡地整成梯田,防止水土流失。有次施肥,周磊算错了用量,一位老村民提醒他:“果树和麦子不一样,得‘薄肥勤施’,不然烧根。”周磊赶紧调整,后来还特意请老村民当“技术顾问”。
夏末的时候,果树上挂满了果子——葡萄串像紫色的玛瑙,冬枣青中带红,金太阳杏己经熟了,黄澄澄的挂在枝头。第一批金太阳杏成熟那天,张兰组织了“端午摘杏节”,游客们提着竹筐,在杏园里穿梭,摘下的杏当场就能吃,甜得眯起眼睛。李伟拿着手机首播,镜头里的游客笑着举着杏:“这杏比城里买的甜多了!”
县城超市的采购车也来了,看着筐里的葡萄和冬枣,采购经理当场签了收购合同:“以后每周来拉一次,就按你们说的价!”林晓拿着合同,手指都在抖,账本上记着:“首批水果销售额5000元,纯利润3000元,是种小麦的两倍!”
村民们聚在杏园里,赵大爷拿起一串葡萄,放进嘴里,甜汁在舌尖散开,他笑着说:“俺这辈子没见过坡地上能长这么好的果子!”张桂兰则挎着竹篮,给每个人递上杏:“这都是小李和娃们的功劳,以后咱们的日子,就像这果子一样甜!”
李霞站在杏树下,看着满坡的果树,看着游客和村民的笑脸,摸出那枚玻璃珠,在阳光下转动。五彩光斑落在一串串葡萄上,落在一颗颗冬枣上,落在六个年轻人充满成就感的脸上——虎娃在调试滴灌控制器,周磊在记录果实大小,林晓在和采购经理对账,陈阳在检修果树架,张兰和李伟在给游客介绍下一季的采摘计划。
晚风带来果香,李伟忽然喊:“李姐,咱们的水果能做文创产品了!比如葡萄果酱、杏干,装在林晓设计的礼盒里,肯定好卖!”大家纷纷点头,虎娃还说:“明年咱们再扩大种植,搞个‘水果采摘园’,配上民宿,游客能住下来摘果子!”
李霞笑着点头,心里暖暖的。她知道,特色水果种植项目只是开始,未来还有更多的项目要启动,更多的挑战要面对。但只要这群年轻人在,只要村民们齐心,这片曾经贫瘠的盐碱地,终将长出更多的“金果”,结出更甜的希望。
夕阳西下,果树上的果子被染成金色,像挂满了小灯笼。村民们扛着竹筐,满载而归,嘴里哼着老民谣,歌声飘在坡地上空,和果香混在一起,成了最动人的旋律。而李霞和培养对象们,还站在坡上,规划着下一季的种植——他们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,像扎根在土地上的果树,坚定而充满力量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