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风带着凉意,吹得村西旧学校的土坯墙沙沙响。李霞路过时,正好看见虎娃的小堂弟蹲在教室门口,用树枝在地上抄课文——教室里的窗户没有玻璃,只用塑料布蒙着,风一吹就哗啦响,孩子们冻得缩着脖子,手里的铅笔头短得快捏不住。她站在墙外,听见陈老师用沙哑的声音讲课,课本是几页泛黄的油印纸,被孩子们翻得卷了边,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。
“教育是根,”当晚的村民大会上,李霞把这句话写在了黑板最顶端,粉笔字用力得透了纸背,“咱们搞产业、搞旅游,最终是为了让村里的娃有出息;可娃们没学上、没好书读,再好的产业也没人接,乡村振兴就是空的。”她指着窗外的黑暗,“当年俺穿越来时,最羡慕城里的娃有明亮的教室,现在,咱们也要给村里的娃建一所像样的学校!”
培养对象们立刻响应。虎娃连夜画了学校扩建草图,用虚线标出“新教室”“图书室”“实践园”:“旧校舍保留,旁边加两间砖瓦房当新教室,屋顶用太阳能板,既发电又挡雨;后院的荒坪改成实践园,种耐盐作物,让娃们边学边种。”林晓捧着账本算资金:“建教室要八千块,买课本、桌椅要三千,聘请教师每月要两百,总预算一万五——公社能申请五千专项款,合作社出五千,剩下的咱们发动村民捐工捐料。”
李伟主动承担了写申请报告的任务。他趴在村部的油灯下,把村里的产业成果、孩子的学习现状写得情真意切,结尾写道:“盐碱地能种出金麦穗,可娃们的未来,需要教育来浇灌。”李霞带着报告跑了三趟公社,第一次找教育干事时,对方皱着眉说:“县里资金紧张,你们村先等等。”李霞没放弃,第二次带着虎娃种的耐盐小麦样本,第三次又拉着公社书记去看旧学校——当书记看见孩子们在漏风的教室里冻得搓手,课本上满是补丁时,终于松了口:“专项款给你们批,再给你们协调两名退休教师!”
扩建学校的日子,村里像过节一样热闹。村民们主动出工,李大海的机耕队负责平整土地,赵大爷把家里珍藏的旧木料扛来做门窗,张桂兰带着妇女们给施工队蒸红薯、煮槐花茶。培养对象们更是忙得脚不沾地:虎娃跟着瓦匠学砌墙,还设计了“透光屋顶”——用公社淘汰的玻璃拼在教室顶上,既亮堂又省钱;陈阳改装了旧发电机,确保施工时用电;林晓每天盯着建材支出,一分钱都不敢浪费;张兰则去周边村子找废弃的课桌椅,回来后和李伟一起修补,用砂纸磨平毛刺,再刷上红漆。
引进教师的过程也充满暖意。公社协调来的王老师是退休的小学语文教师,带着一箱子课本和老花镜来了;还有县城知青里的大学生刘老师,主动申请来村里教数学和自然。李霞特意请他们吃了顿“接风饭”,张桂兰做了全麦面包和葵花籽油炒鸡蛋,王老师吃着面包说:“我教了三十年书,从没见过村民这么重视教育的,这地方有奔头!”
特色课程的开设是李霞的主意。 顶点小说(220book.com)最新更新穿越六零:我成了团宠小福星 她让培养对象们当“校外辅导员”:周磊带孩子们上“麦田实践课”,教他们认识耐盐作物,记录麦苗生长;春桃带“手作课”,教孩子们用秸秆编小动物;虎娃开“科技小课堂”,用废旧零件做小发明,比如用罐头盒做简易滴灌器;李伟则教孩子们写“乡村日记”,记录村里的变化和自己的发现。有次上实践课,孩子们跟着周磊种向日葵,一个小男孩问:“周老师,这花能长到天上去吗?”周磊笑着说:“只要好好浇水,它能长到比你还高,就像你们好好读书,能长到比我们还能干!”
资金不够时,李霞还想了个主意——搞“教育认养”。让来村里的游客认养教室的桌椅、图书,认养人可以在桌椅上刻名字,或者在图书扉页写寄语。城里来的退休教师认养了图书室,捐了一百本书;之前认养麦田的企业认养了两间新教室,还送了两台旧风琴。李伟把认养人的故事写成文案,发在网上,又吸引了不少人捐款捐物。
半年后,新学校终于建成了。土坯墙换成了砖墙,漏风的窗户装上了玻璃,教室里摆着刷了红漆的课桌椅,屋顶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;后院的实践园里,种着小麦、向日葵和特色水果苗;图书室的书架上摆满了新书,扉页上写着“愿你像麦田里的小苗,向阳生长”。开学那天,孩子们穿着新洗的衣服,背着新书包,在教室里坐得笔首,王老师用风琴弹起《上学歌》,歌声飘出教室,飘在麦田上空。
李霞站在教室外,看着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样子,眼眶忽然发热。虎娃跑过来,手里拿着一张画,是孩子们画的“未来的福星村”——画里有会飞的无人机,有长满水果的山坡,还有明亮的学校,学校门口写着“教育的力量”。“李姐,”虎娃笑着说,“刘老师说,以后要教孩子们学英语,还要开电脑课,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。”
赵大爷也来了,拄着拐杖站在实践园里,看着孩子们跟着周磊种向日葵:“俺这辈子没读过书,没想到俺们村的娃能有这么好的学校。小李啊,你做了件比种庄稼还重要的事。”
夕阳西下,学校的铃声响了,孩子们背着书包跑出教室,有的去实践园浇水,有的去图书室看书,有的围着虎娃问“科技小课堂什么时候开课”。李霞摸出那枚玻璃珠,在余晖中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孩子们的笑脸上,落在明亮的教室上,落在实践园的小苗上。她知道,教育的力量不是立竿见影的,但这些孩子,终将带着在这所学校学到的知识和勇气,成为乡村未来的希望——就像那些小苗,只要有阳光和雨露,终将长成参天大树。
夜风带来书本的墨香,王老师和刘老师在办公室批改作业,培养对象们在讨论下一期特色课程,村民们坐在学校门口的石凳上,聊着孩子们的进步。这一切,都让李霞坚信:乡村的振兴,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地、兴旺的产业,更需要充满希望的教育——因为每一个孩子,都是这片土地上最珍贵的种子,而教育,就是让种子生根发芽的力量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