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耕的细雨刚过,试验田的泥土泛着的黑,李霞蹲在田埂上,手里捧着一小袋泛着光泽的种子——是林木森刚寄来的“耐盐籼稻”新品种,旁边还放着虎娃从县城废品站淘来的旧手机。“创新不是凭空造空中楼阁,是在咱们的土地上,长出别人没有的苗,”她把种子和旧手机推到六个年轻人面前,“比如这稻种,能不能和鱼一起养?比如这旧手机,能不能改成监测庄稼的‘眼睛’?”
她的话像一颗火星,瞬间点燃了年轻人的创新热情。虎娃第一个抓过旧手机,眼镜片映着屏幕的光:“俺在农科院见过物联网传感器,就是监测温湿度和虫情的!旧手机拆了主板,加个传感器模块,再连个太阳能板,就能当‘麦田监测仪’——成本不到五十块,比买新的便宜十倍!”他说着就掏出螺丝刀,当场拆起了手机,零件摆了一地,指尖沾着灰也不在意。
周磊则盯着那袋稻种,忽然拍了下手:“李姐,俺想试‘耐盐稻鱼共生’!咱们的盐碱地改良好了,水层浅,适合种籼稻;田里放鲤鱼苗,鱼吃杂草和虫,粪便还能当肥料,不用施肥打药——既收稻子又收鱼,一亩地能多挣两百块!”可村民们却犯了嘀咕,赵大爷蹲在田边吧嗒旱烟:“稻子要水,鱼也要水,可咱的地保水差,万一鱼渴死、稻旱死咋办?”周磊没辩解,只是在试验田划了三分地,先挖了浅浅的水沟,灌上渠水,撒了稻种,又放了几十尾鲤鱼苗:“先试三个月,成了再推广!”
陈阳的创新藏在农机里。他看着村里的深松机和播种机分开用,既费油又费工,就琢磨着给深松机加个“播种附件”——用废旧铁皮做个种子箱,装在深松机的犁铧后面,犁地时同步把种子撒进土里,再用小耙子盖土。第一次试机时,种子撒得不均匀,有的地方堆成坨,有的地方没一粒。陈阳蹲在地里,盯着犁铧看了半天,忽然一拍大腿:“种子箱的出料口得按犁铧间距调,再加个小挡板控制流量!”改好后再试,种子均匀地落在犁过的土里,赵大爷走过来摸了摸土:“这小子,把两台机器拼成一台,省了一半功夫!”
林晓的创新则在“卖货”上。她看着村里的农产品总是“季末扎堆卖,价低还难卖”,就想搞“预售制”:春节前就开始预售元宵的“耐盐小麦汤圆粉”,端午前预售“葵花籽粽子叶”,游客先交定金,收获后按订单发货。可一开始没人敢试,周磊爹说:“万一交了定金,到时候收不上来货咋办?”林晓就找了二十个老客户做“试点”,给他们看试验田的长势、虎娃的监测数据,承诺“收不上来就双倍赔定金”。没想到半个月就收到了五百斤汤圆粉的订单,林晓拿着订单账本笑:“这样咱们就知道种多少、磨多少,不浪费!”
李伟则把“创新”融进了宣传。他发现城里的年轻人喜欢“有故事的农产品”,就给每种产品都编了“创新故事”:耐盐稻鱼共生的米叫“稻鱼香”,包装上印着周磊在田里喂鱼的照片;虎娃改装的监测仪叫“麦田小哨兵”,拍了段“手机变监测仪”的短视频,配文“废品变宝贝,科技守麦田”;陈阳的多功能农机叫“春耕小能手”,视频里他开着机器,一边犁地一边播种,网友评论“这才是乡村的黑科技!”
创新的路上也有挫折。虎娃的监测仪刚开始不准,温度显示差了三度,虫情预警也慢了半拍。他急得睡不着,半夜爬起来查资料,还视频连线林木森的学生,终于发现是传感器的位置太低,被露水打湿了。他把传感器架在竹竿上,离地面半米高,又加了个防雨罩,终于准了——当监测仪第一次发出“蚜虫预警”时,虎娃激动得跳起来,赶紧通知村民撒捕食螨,保住了两亩麦田。
周磊的稻鱼共生也遇到了麻烦,夏天水温太高,鲤鱼苗死了十几尾。他赶紧在田里种了几株水葫芦遮阴,又挖了更深的水沟让鱼避暑,还请教了县水产站的专家,学会了“控制水位、分期放苗”。秋天收获时,三分地收了一百五十斤稻子、五十斤鲤鱼,周磊把鱼分给村民们尝鲜,大家嚼着鲜美的鱼肉,笑着说:“这稻鱼共生,真中!”
年底算账时,创新的效果格外明显。物联网监测让虫情损失减少了20%,多功能农机节省了30%的人工成本,稻鱼共生让每亩地收入翻了番,预售制让农产品的利润率提高了15%。更意外的是,虎娃的“旧手机监测仪”还吸引了县科技局的注意,来人拍了视频,要在全县推广;林晓的预售制也被邻村学了去,两村一起搞“片区预售”,订单量比之前多了三倍。
冬至那天,村里的“创新成果展”在晒谷场举行。虎娃的监测仪摆在最前面,屏幕上显示着麦田的温湿度、虫情等级;周磊的“稻鱼香”米装在陶罐里,旁边放着捞鱼的小网;陈阳的多功能农机停在一旁,犁铧和播种箱擦得锃亮;林晓的预售订单账本摊在桌上,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透着喜气。
李霞站在成果展中间,看着村民们围着展品议论,看着培养对象们骄傲地讲解自己的创新,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。虎娃拉着她的手,指着新画的“智能温室升级图”:“李姐,明年俺想给温室装‘自动补光系统’,用LED灯模拟太阳光,冬天也能种番茄!”周磊则递来新的种子袋:“俺想试种耐盐莲藕,搞‘藕鱼共生’,再多加一份收入!”
李霞摸出那枚玻璃珠,在冬日的阳光下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每件创新成果上,落在年轻人充满期待的脸上。她知道,创新的火花不会只亮一次,只要这群年轻人敢想、敢试,只要这片土地还能孕育希望,就会有更多的“第一次”——第一次种出耐盐莲藕,第一次用无人机首播收割,第一次把农产品卖到国外……
夜风带来麦种的清香,远处的风车缓缓转动,光伏板在夕阳下泛着金光。李霞望着星空,忽然明白: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专利,是每个人在土地上的用心琢磨,是每一次“试试看”的勇气。而福星村的创新火花,终将在这片曾经贫瘠的盐碱地上,燃成照亮乡村未来的火炬。
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