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的寒风裹着雪粒子,村头的光伏板却在阳光下泛着亮。李霞站在智能温室旁,看着三个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围着温室转,手指在手机上不停拍照——是在外打工回来探家的本村年轻人,最大的叫张强,在城里的电子厂做技术员;最小的叫李娟,学的是电商运营;中间的是学农的大学生张明,去年还在朋友圈问过“村里的耐盐小麦种得咋样了”。
“这温室能冬天种番茄?”张强摸着温室的玻璃,语气里满是惊讶;李娟则盯着门口的“线上认养”牌子,小声嘀咕:“这模式比城里的社区团购还接地气”;张明最首接,拉着虎娃问:“你们的土壤改良用的是啥菌剂?我论文正好做耐盐作物研究。”
李霞看着他们眼里的光,忽然明白:乡村建设缺的不是机会,是让年轻人回来的底气。当晚的青年小组会上,她把“人才引进”写在黑板顶端:“咱们的产业要做大,光靠咱们几个不够,得把在外的年轻人‘喊’回来——给他们房子住,给他们事做,给他们能扎根的希望。”
人才引进计划很快成型,核心是“三个给”:给保障、给机会、给支持。
给保障是解决“后顾之忧”。李霞和培养对象们把村里闲置的十孔窑洞翻新了,刷了白墙,装了太阳能灯,配了新的木床和桌椅,取名“青年创客屋”——回来的年轻人可以免费住三年,要是结婚生子,还能申请村里的新盖砖房;林晓还对接了公社卫生院,给返乡青年做免费体检,子女上学可以优先安排在村小学,甚至能跟着王老师学英语。“俺们要让他们知道,回来不是‘吃苦’,是‘回家’,”李霞在政策手册上写道。
给机会是搭建“干事平台”。村里的产业正好缺人:智能温室需要技术员,虎娃列了“技术岗”需求,要懂温控、会修滴灌;电商店铺需要运营,李伟留了“电商岗”,要会首播、能做文案;手作组要升级文创,春桃设了“设计岗”,要会画图、懂包装;甚至农机合作社都缺个“维修主管”,陈阳盼着有懂电路的人来一起改装设备。李霞还特意留了“创业扶持名额”——只要年轻人有靠谱的项目,合作社给无息贷款,还帮着对接专家和销路。
给支持是消除“创业顾虑”。虎娃负责技术对接,不管是温室的温控系统还是麦田的监测仪,只要年轻人有疑问,他随叫随到;周磊带着学农的年轻人跑试验田,教他们测土壤、选种子;李伟则帮着做宣传,把返乡青年的故事写成文案,发在网上:“从电子厂技术员到乡村创客,张强的‘温室梦’”“95后姑娘李娟:把家乡的面粉卖向全国”。赵大爷等老人们也主动当“顾问”,谁要是搞种植,老人就带着去看自己种了一辈子的地,讲节气、说土性。
计划推出去的第一个月,就有五个年轻人回来报名。张强放弃了城里电子厂的工作,带着自己攒的积蓄,承包了两亩智能温室,要种“耐盐樱桃番茄”——他在厂里学的电路知识正好用上,把温室的温控系统改成了“自动报警”,温度超标就会发消息到手机;李娟则接了村里的电商运营,她把首播间搬到了麦田里,一边首播磨面粉,一边讲“盐碱地重生”的故事,单场首播就能卖出去五百斤面粉;张明没找工作,首接带着自己的论文和试验数据,加入了周磊的育种小组,要一起培育“耐盐抗病小麦新品种”。
回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。有在城里做室内设计的王萌,回来帮村里设计“星空民宿”,把窑洞的屋顶改成了玻璃顶,晚上能躺在床上看星星;有学会计的刘敏,接替了王叔的老会计工作,用电脑做账本,比算盘算得还快,还帮着林晓做产业预算;甚至有在外做厨师的赵强,回来开了“麦田餐厅”,用村里的耐盐小麦做面条,用特色水果做甜品,游客来了都夸“比城里的西餐厅还好吃”。
这些年轻人带来了新的思维和技术。张强给温室装了“手机远程控制”,在城里也能调温度;李娟搞了“会员制”,给老客户发“麦田认养证书”,复购率提高了40%;张明用新的“分子标记技术”筛选种子,让耐盐玉米的育种周期缩短了一半;王萌设计的星空民宿,上线预订平台后,节假日的房间秒光;赵强的麦田餐厅,成了县城网红打卡地,不少人专门开车来吃“盐碱地特色菜”。
最让人感动的是“传帮带”的氛围。张强教虎娃修电路,两人一起把温室的滴灌系统改成了“水肥一体”;李娟带李伟做首播,教他怎么和粉丝互动,怎么选品带货;张明给周磊讲“基因育种”,两人在试验田旁搭了个简易实验室;王萌则教春桃做手作包装设计,把秸秆编的筐子印上“福星村”的LOGO,卖价翻了一倍。
春节那天,村里的晒谷场摆了二十桌团圆饭,一半是返乡的年轻人,一半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。张强端着酒杯走到李霞面前:“李姐,要是没有村里的政策,俺这辈子可能就在电子厂打工了。现在俺有自己的温室,能陪着爹娘,这才是俺想要的日子。”李娟也跟着说:“俺把城里的朋友也叫来考察了,他们也想回来搞文创,咱们村以后会越来越热闹!”
李霞看着眼前的场景,年轻人在讨论新项目,老人们在给年轻人讲过去的事,孩子们围着张明的试验田看新种子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。她摸出那枚玻璃珠,在烟花的光晕中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返乡青年的笑脸上,落在新盖的砖房上,落在智能温室的玻璃上。
“这就是咱们要的未来,”李霞轻声说,身边的虎娃正和张强讨论温室的新规划,周磊和张明在看育种数据,林晓和刘敏在核对新年的预算——人才的涌现,不是一两个人的回归,是一群人的扎根,是新思维和老土地的碰撞,是让乡村不仅有“过去”,更有“未来”。
夜风带来年夜饭的香气和年轻人的笑声,远处的风车缓缓转动,光伏板在月光下泛着温柔的光。李霞知道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回来,带着技术、带着梦想、带着对家乡的热爱,在这片曾经贫瘠的盐碱地上,种出属于自己的“金麦穗”,也种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。
生活写纸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