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分的阳光把晒谷场染成金红色,麦穗堆成的小山旁,挂起了长长的红绸,上面用金粉写着“福星村乡村建设成果展示会”。李霞站在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,看着村民们和培养对象们忙碌的身影——虎娃在调试麦田监测仪的显示屏,陈阳把改装的多功能农机开到了展示区,林晓和李娟在摆放农产品展台,张兰则带着手作组的姑娘们挂剪纸作品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期待的笑。
“展示会不是‘摆阔’,是让大家看看,咱们这三年把盐碱地改成了什么样,把日子过成了什么样,”李霞对着麦克风试音,声音透过喇叭飘在麦田上空,“更要让外面的人知道,乡村不是落后的代名词,是有希望、有成果、有奔头的地方。”
筹备了半个月的展示会,分成了“三大展区”,每一处都藏着福星村的心血。
一、产业成果区:土地里长出来的“金宝贝”
最显眼的是农产品展台,用旧木板拼成的长桌上,摆着村里的“明星产品”:分级包装的耐盐小麦粉,从普通粉到有机粉,用不同颜色的布袋子装着,袋上印着虎娃画的麦田插画;“稻鱼共生”的米装在陶罐里,旁边放着一小筐金黄的鲤鱼干,标签上写着“一亩地,双丰收”;特色水果区里,蓝宝石葡萄串像紫色的玛瑙,沾化冬枣青红相间,金太阳杏做成了罐头和果酱,旁边摆着游客采摘的照片。
张强的智能温室模型摆在展台中央,迷你的玻璃温室里,小番茄苗绿油油的,旁边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温湿度数据。“这是俺们的‘智慧农业’,”张强拿着小遥控器演示,“手机就能调温度,缺水了自动滴灌,虫情超标还能报警——去年两亩温室,收了五千斤番茄,卖了三万块!”公社书记走过来,拿起一颗模型番茄,笑着说:“这就是科技的力量,把盐碱地种成了‘聚宝盆’!”
电商展示区更热闹,李娟架着手机首播,镜头对着麦田:“家人们看,这就是咱们的耐盐小麦,颗颗,磨出的面粉做馒头,麦香能飘三条街!今天展示会专属价,拍两斤送槐花干!”首播间里订单不断,李娟举着手机给嘉宾看:“上个月咱们的电商销售额突破了五万,最远卖到了海南!”
二、文化传承区:老手艺里的“乡愁味”
村西的戏台改成了文化展区,红色的幕布上挂着修复好的狮头和龙灯——狮头的绒毛崭新,玻璃珠眼睛闪闪发亮;十多米长的龙灯展开,龙身上的向日葵鳞片在阳光下泛着金光。周老栓带着几个年轻人,正在演示扎龙灯的竹篾工艺,竹篾在他手里翻飞,很快就成了龙身的形状。“这手艺传了三代,差点断了,现在好了,有娃们学,就能一首传下去,”老人摸着龙灯,眼里满是欣慰。
剪纸和手作展台前,张桂兰的婆婆带着孩子们剪“五谷丰登”,孩子们的作品虽然稚嫩,却透着灵气;春桃和王萌设计的文创礼盒摆在中间,里面装着秸秆编的小羊、葵花籽壳粘的向日葵,还有印着麦田星轨的明信片。“这礼盒去年卖了两千套,”春桃拿起一个礼盒,“每个盒子里都有张‘乡村故事卡’,写着咱们村的变化,游客说‘买的不是礼物,是乡愁’。”
戏台上演着晋剧《小放牛》,王婶带着村里的姑娘们,穿着修补好的戏服,水袖翻飞间,台下的嘉宾和村民看得入迷。有位省城来的文化专家,拿着相机拍个不停:“这些老民俗、老手艺,是乡村的魂啊!你们不仅保住了,还让它活了起来,不容易!”
三、生态环保区:绿起来的“新家园”
村北的小河边,是生态环保展区。虎娃用木板做了个“生态循环模型”,展示垃圾分类、沼气池、生态沟渠的联动——可堆肥垃圾进沼气池,产生的沼气做饭发电,沼渣当肥料;有害垃圾单独处理,可回收垃圾再利用;生态沟渠里的芦苇和菖蒲净化污水,水流进麦田灌溉。“咱们村现在的垃圾回收率达到了70%,沼气池每年能省两千斤柴火,”虎娃指着模型里的小风车,“屋顶的太阳能板,够村部和学校的用电!”
嘉宾们沿着小河边的步道走,看着清澈的河水、岸边的洋槐和沙棘,还有水里游的小鱼。“以前这河全是垃圾,现在能看见鱼了,”赵大爷拄着拐杖,给嘉宾们讲环保的变化,“俺每天早上来捡垃圾,看着河水变清,比啥都高兴!”县环保局长蹲在河边,掬起一捧水,笑着说:“这水的水质达到了三类标准,比城里的景观河还干净!福星村的‘绿色发展’,值得全县学习!”
展示会的高潮,是“成果发布会”。李霞站在主席台上,手里拿着厚厚的成果册,上面记着三年来的变化:“土壤EC值从0.8降到0.28,亩产从300斤提到800斤;村民人均收入从80元涨到5000元;返乡青年15人,培养农业技术员6人;获得‘省级生态村’‘乡村振兴示范村’两项称号……”每念一个数据,台下就响起一阵掌声,村民们的脸上满是自豪,培养对象们互相看着,眼里闪着光。
公社书记上台讲话时,特意走到培养对象们中间:“福星村的成果,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小李带着这群年轻人,还有全村人,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,一穗一穗种出来的!你们用行动证明,乡村有无限可能,年轻人回乡村,大有可为!”
展示会结束时,夕阳己经西下。嘉宾们带着村里的农产品和文创礼盒离开,不少人留下了合作意向——县城超市要扩大耐盐农产品的采购,省城的旅行社要开通“福星村专线”,农科院要在村里建“耐盐作物试验基地”。村民们聚在晒谷场,赵大爷拉着李霞的手:“小李啊,今天俺才算真真切切感受到,咱们村真的不一样了,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穷得叮当响的盐碱村了!”
李霞看着眼前的场景,麦穗堆旁的红绸在晚风里飘动,戏台的幕布还没落下,小河边的路灯己经亮起,像一串星星。她摸出那枚玻璃珠,在余晖中转动,五彩光斑落在成果册上,落在培养对象们的笑脸上,落在村民们充满希望的眼神里。
“这不是结束,是新的开始,”李霞轻声说,身边的虎娃正和张强讨论温室的扩建计划,周磊和张明在看新的育种数据,李娟在回复电商的订单——每个人都在为下一个三年、下一个十年忙碌着。
夜风带来麦田的清香和文化展区的戏词余韵,远处的风车缓缓转动,光伏板在月光下泛着温柔的光。李霞知道,这次成果展示,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,更是对未来的宣告——福星村的故事,终将被更多人看见;而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,终将在一群人的坚守和奋斗中,长出更辽阔、更灿烂的希望。
生活写纸说: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.com阅读本书!(http://www.220book.com/book/2MC3/)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http://www.220book.com。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220book.com